典型服饰中的政治文化学

2011-12-31 00:00:00王诤
新闻爱好者 2011年9期


  服饰与文化、政治之间的关系
  服饰最原始的功能其实就是为了遮身蔽体与防寒保暖,只不过随着社会和文明的发展,服饰逐渐演化出了政治、审美的功能,并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服饰文化。自我国的周朝(周代有比较完整的衣冠制度)开始,服饰的政治功能被慢慢突出和强化,以后历代王朝都对着装等级有了严格的规定。如文献所言,无论是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魏晋时期的“衣冠南渡”,还是清朝初年的发冠苛政,乃至康有为在变法前夕鼓吹的西装等都反映了服装与政治的关联,均体现了服饰中所包含的政治因素,表达了服饰文化中存在的政治文化。从另一角度讲,服饰中的政治文化也有利于规范当时人们的服饰行为,使服饰体现出一种政治秩序,从而有利于当时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政治经济的繁荣发展。
  我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其中清代是我国服饰制度的集大成时期之一,服饰十分注重等级标志,这使封建社会的政治等级观念在服饰上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民国时期的中山装曾被世界公认为中国的“国服”,其所体现的三民主义政治理念甚于服装本身。
  清代官员帽饰顶戴花翎的政治寓意
  顶戴、花翎都是清官员礼帽的帽饰,是清代官员独特的标记之一,用于显示官员的身份地位和尊贵等级等内涵。
  清官员礼帽帽顶的正中钻有一铜鎏金的底托,称之为“顶”,顶上的“顶珠”称为“戴”,故有“顶戴”之称。顶珠的质料、颜色依官员品级而不同,最早一品官员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镂花阴纹且金顶无饰,九品镂花阳纹且金顶;雍正八年后,顶珠质料采用同颜色的玻璃代替宝石;乾隆以后,顶珠质料基本上都采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被称作亮顶或涅顶,如称一品为亮红顶,二品为涅红顶,三品为亮蓝顶,四品为涅蓝顶,五品为亮白顶,六品为涅白顶,至于七品的素金顶,也被黄铜所顶替。
  在顶珠下有用以安插翎枝的翎管,翎枝分花翎和蓝翎两种。花翎是带有“眼”的孔雀翎,分单眼、双眼、三眼三种,其中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算做一眼。花翎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它具备昭明等级、赏赐军功的作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
  顶戴花翎是清官员服饰中具有重要政治文化内涵的饰物,蕴涵了当朝统治阶级的政治等级理念,更是朝廷对官员等级管理的途径之一,使政治观念在服饰上得到充分展现,从而为服饰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我国服饰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山装的政治内涵
  中山装是中国闻名于世的男用套装,是中国现代服装中的一大类品种,它因由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亲自设计、提倡并在做临时大总统时穿用而闻名,它具有丰富的政治文化内涵,是民主、革新、开放、自强的象征。根据文献的介绍,孙中山先生在1911年12月27日曾明确指出:“从前改换朝代,必改正朔、易服色。现在推倒专制政体、改建共和,与从前换朝代不同,必须学习西洋,与世界文明各国从同。”这表明了孙中山计划学习西方文明、改革服饰的决心,从而形成了孙中山早期服饰改革思想和实践的基本特色。显然,作为革命领导人,孙中山认识到改易服饰的重要政治意义,认识到服制与国体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上小下大且有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是对中山装款式的简短概括,中山装蕴涵的政治理念就是通过其款式得到了很好的展现:中山装前身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而袋盖为倒笔架则代表重视知识分子,寓意为以文治国;门襟五粒纽扣代表五权(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分立;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分别代表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则代表严谨治国的理念;后背不破缝是表现国家和平统一的大意。
  中山装蕴涵了深刻的政治思想,孙中山的政治理念在中山装上得到了完整的体现,中山装通过约束人的身体而促进精神境界的提升,成为“革命”在身体空间中的象征符号,是革命与时尚的象征。中山装的出现结束了袍服制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人们原有的关于传统服装与身体空间的观念遭到颠覆。另外,中山装也代表着服装平等化观念的出现,是我国服装发展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结语
  服装发展史见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研究服饰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对于认知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清官员服饰中顶戴花翎的政治寓意和民国时期中山装蕴涵的政治理念等内容,来达到使大家认识服装设计的广泛性和服饰文化多样性的目的,为进一步推进服饰文化研究和拓宽服装设计的思路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诤:《明清影视作品中的服饰文化认知》,《电影文学》,2010(12)。
  2.丁三:《在中国,服装也是政治》,《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08(1)。
  3.周新国:《孙中山的服饰改革思想与实践》,《炎黄春秋》,2003(8)。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