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热的冷思考

2011-12-31 00:00:00李伶俐
新闻爱好者 2011年9期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传播手段,不断增加的用户群昭示着微博的风生水起、影响日盛。本文从微博“碎片化”特征入手,反思微博兴盛背后,其碎片化特征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微博 碎片化 影响
  
  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手段,微博甫一问世,便以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反馈快而赢得拥趸者无数。以新浪网为例,自2009年8月正式上线后,用户数以每周50%的速度增长,当年用户就达到500万。目前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经超过2000万,据国外市场调研公司SIG调研报告中预计,到2012年,仅新浪微博用户数量就有望达到1.2亿。庞大的用户群昭示着微博的风生水起、影响日盛。“媒介影响现存社会的主要形式,是加速度和分裂。”①而在微博兴盛的背后,是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碎片化的进一步加剧及对人们思维、阅读习惯的极大颠覆。
  微博叙述文本的“碎片化”
  所谓“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碎片化是电脑与网络技术深度嵌入现代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之后,人类社会对科技文明的一次彻底反叛。数千年来,人们不断发明新的工具感知世界,表达自我,并与外界交流。与此同时,工具也在改变着我们的心智和生活方式。“从古登堡时代起,我们的全部技术和娱乐一向不是冷的,而是热的;不是深刻的,而是切割肢解的;……”②苏格拉底表达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技术恐慌。在《斐德若篇》中,他指责书写的发明“制造了灵魂中的遗忘性”。一个人不再依靠自己的记忆力,而是相信外部书写的文字。这大概是人类心智第一次出现的裂缝,碎片化的进程开始了。此后,印刷术、电子技术、互联网络、手机等媒介新技术的出现,使信息的传播方式呈加速度发散状态传播,加剧了信息的碎片化。
  作为一款Web2.0的网络产品,与博客不同,微博有字数上的限制,每条不超过140个字,切入方式是碎片化的,或现场记录、或灵感突现、或情绪发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生活琐事和宏大主题都可以发布。只要注册一个或者若干个微博账户,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随时随地生产微内容,不管是一个字还是半句话,不管它有没有信息含量,每一条微博都成为这个平台上的一个碎片。2010年世界杯举办的那些夏夜,仅新浪微博,每秒钟最多可以生产出3000条“观赛碎片”。如果说博客深思熟虑的表述倾向于理性的话,微博短小的表达更倾向于感性。因为基于“单一性”特征和140个字符的限制,微博客所生产、传播的信息,具有碎片化特征:微博客的内容多数是个人琐碎的生活细节,或新闻、事态的滚动进展,每一条单独的内容,都只能表达有限的信息。
  此外,微博用户可以利用互联网、手机、客户终端等通信工具,随时随地发布信息,传播的内容更新快,条数多,缺乏整体性,与一般的文本格格不入。微博页面上的文本往往不成系统,多数是闲言碎语的唠叨、零碎的生活细节,没有标题,短短几十字一览无余。微博对于信息发布长度的限制也进一步强化了叙事文本碎片化的特征。如著名歌手王菲在微博上的身份暴露,网友的留言数量暴涨,王菲“贫嘴”改编歌词调侃道:“早资道曝露总四难免的 你又何苦一网情森。”文本内容随意、随性,自娱自乐,甚至仅仅就是一句话。如果公众不了解相关背景,可能完全不解其意。
  就微博作为突发事件报道的补充而言,一方面它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微博传播的只是一些新闻信息片段,零散、肤浅,不是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作品,信息存在于各种零散的事件中,缺乏相对系统的资讯,受众必须从各种零散的信息碎片中找出相互关联的东西,通过归纳与整理作出自己的判断。微博这种以秒计算的不断更新的信息,可能会使得公众对信息内容的了解越来越多,但大都停留在蜻蜓点水的程度,不利于公众全面深入认识某个事件或问题。碎片化拆散了传统新闻的完整性,代之以不完整性。与传统新闻相比,微博新闻文本碎片化造成了更多的文本间隔、差异和矛盾,使传统新闻追求的意义统一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
  微博碎片化的内容特征,使得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报道方面(或许再加上后续简短的跟踪报道),而不太适合于进行深入报道。微博的报道符合新闻传播关于快速的要求,但未必符合全面、深入的要求。同时,微博作者既不像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那样经过专业的新闻业务培训,其所发布的信息,也不像传统媒体那样经过专业的流程审核,因此微博所传播的信息不确定性很高,甚至会存在作者故意散布虚假消息的可能。如2010年11月19日,微博中出现了“广东阳江发生4.9级地震”、“台湾海峡发生7.8级地震”的谣言,一时间人心惶惶。后来广东省地震局出面辟谣:“我们仅监测到深圳市发生了2.8级地震,其他都是误传。”又如2010年12月6日晚,《中国新闻周刊》在官方微博上转发了“金庸去世”的谣言,并在其人人网的公共主页同步更新。该微博拥有30余万名粉丝,其人人网主页拥有15万余名好友,这无疑加速了谣言的传播。香港明报发言人表示,该传闻为“假消息”。事后,该微博两度道歉:6日21时22分发布第一条致歉声明并删除谣言;11时23分发布第二条致歉声明并称“会积极消除影响”。
  微博文本内容“碎片化”的反思
  阅读浅层化。“也许任何新技术最明显的‘闭锁’或心理影响,正是对它的需求。汽车问世之前,谁也不需求汽车。电视节目出现之前,谁也不会对电视感兴趣。技术产生一种迫使人需求它的威力,但是这一威力并不能摆脱技术而存在,技术是人体和感官的延伸。”③在《长尾理论》、《世界是平的》这样的著作里,博客被“坚定地”认为是替代传统媒体的工具。但现在,微博这种被浓缩成140个字的短语产品很快成了博客的替代品。微博的单条信息基本都在140个字以内,而且简单、快速、新鲜、随时随地,便于网络、手机传播、阅读。微博碎片化文本的表述方式,让阅读本身变得无足轻重,呈现碎片化、浅层化趋势。
  阅读的特别之处在于,专注跟高度活跃的、高效的破解文本和理解意义的结合。但是面对微博页面上汹涌而至、及时更新的海量信息,我们不可能采用以往的阅读习惯,碎片化阅读是一种应对方式。与此同时,轻松、趣味性的东西越来越受到读者欢迎,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普遍盛行,导致人们对信息内容越来越缺乏深度、持续性的关注,所有的话题都一扫而过。碎片化让阅读变得轻松的同时,也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艰难,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一个人不想成为被动的接收器,就必须具备更高的理性思维和判断力。传统书刊本身含有一定的逻辑性,而碎片化阅读是散乱无序的,这种阅读方式使得深度文化作品越来越不受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印刷文化的深度性、连续性、统一性。
  此外,碎片化阅读使得片断信息迅速复制传播,容易令读者患上惰性思维症。这是因为人们在上网时很难深入阅读和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美国科技作家卡尔认为:“我们牺牲了深入阅读的功能,变成只是信息的解码者,形成丰富的精神连接的能力被搁置。”
  思维碎片化。“技术的影响不是发生在意见和观念的层面上,而是要坚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变人的感觉比率和感知模式。”④当我们上网时,我们进入的是一个“鼓励粗略的阅读、匆忙和心不在焉的思考和肤浅的学习环境”⑤。2010年8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清研咨询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28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1.6%不超过40岁),60.8%的人表示微博能随时随地记录,改变了表述和思维的习惯。
  只能容纳140个字的微博,在内容的精致、思考的周密与逻辑性上,都与传统媒体大相径庭。由于有了手机媒介的参与,以及一条微博140个字的限定,原来传统博客下笔前的酝酿再三、包括对文章和立意结构的要求、对语句选择的要求都随之消失。由于微博用户发布信息所处的时间、空间、心理状态等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与博客用户经过思考和积淀之后完成的思想、情感、观念等表达相比,微博用户发布的常常是“三言两语”的急于与人分享的即时生活片段。据2010年8月发布的DCCI中国互联网微博与社区调查研究报告显示,64.9%的女性用户、48.3%的男性用户喜欢用微博记录自己的心情。不论是“70后”,还是“80后”、“90后”用户,他们在微博上最关注的都是“心情状态”。在《大西洋月刊》网站上,有文章指出,人们在社交网站和微博上讨论问题、发表看法,都是一种“轻重量的社会姿态”,这只是人们接受碎片化信息后的一个随机反应,和一个人深思熟虑后采取的行动完全不同。
  
  微博上的一句话消息,决定了发布者在当下最自然而真实的状态。谁会对140个字的内容还字斟句酌呢?哪怕是一个没有受过严格中文训练的人,只要会发短信,也就能使用微博。微博上快速更新的内容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每一篇微博只是思维的一个碎片。这种碎片化的文本信息,让人感到一定程度的肤浅化、感官化,在这样“迷宫”似的文本空间漫游,只能给人片断化的感受和认识。
  注意力匮乏。“一切媒介的存在都给我们的生活赋予人为的知觉和任意的价值。一切意义都随着媒介的加速运动而发生变化,因为一切个人和政治的相互依存模式都随着任何信息的加速运动而发生变化。”⑥微博上信息的庞杂容易引起公众注意力的分散。1971年,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就对现代人的注意力匮乏症作出了最好的诊断: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因此,信息的聚敛必然意味着注意力匮乏。微博之所以如此流行,是因为我们希望在第一时间知道所有事情,速度越快越好,内容越短越好。从个人层面而言,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分散,生活越来越碎片化,《信息烟尘》(Data Smog)一书的作者戴维·申克(David Shenk)认为:“我们享受了超级联结状态的种种好处,但是碎片化、压力、注意力涣散也将如影随形。”十多年前,他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当记者,那是他头一次在信息过量冲击的高压下提出了信息时代“碎片症”(Fragmentia)的概念:一种认知障碍,源于个体在不间断接触片断性信息和世界时感到自己被切断了与一种整体感之间的联系。⑦
  信息娱乐化。微博的作用本来应该是表达、传播,作为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微博网站,美国的Twitter要实现的是“正在干什么”的实时报道。而在中国,微博的价值取向是娱乐。以坐上中国微博头把交椅的新浪为例,动用的就是明星团队和加“V”的等级区分。依靠新浪在名博中积攒的大量明星、意见领袖和行业领袖资源,新浪微博很容易地就在转瞬之间拥有百万个认证账号,每天发布近千万条微博。在明星效应的带动下,新浪微博月覆盖人数占据全国近五成的份额。
  在新浪微博推出的关注度排行榜上,前十名中有八名是演艺明星,人们对娱乐的兴趣空前高涨。娱乐化的微博,成为粉丝围观名人琐事的新阵地。韩寒的微博第一条记录是声“喂”,引来2万多网友粉丝。小S微博开张第一天,仅一张近照,没有任何文字,就赚得了3万多的点击,2000多人转发,近3000人评论。而那些被草根博友上传的新闻事件,如果没有遭致“V名人”的围观,则十有八九会“沉”得毫无踪影。互联网观察家洪波说:“国内微博要想生存发展就要走向娱乐化。”当微博的碎片化文本、娱乐化信息以“侵略”的姿态占据人们的生活时,大众会陷入到无意义信息的语境中,甚至被微博客“娱乐至死”。
  注 释:
  ①②③④⑥马歇尔·麦克卢汉[加]著,周宪、许钧主编:《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33页,第385页,第104页,第46页,第250页。
  ⑤薛巍:《止于肤浅》,《三联生活周刊》,2010(34)。
  ⑦石鸣:《互联网时代独处能力正在消失》,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8-20
  (作者为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