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社会里,有用性是人们的价值取向。在新闻领域,新闻信息的有用性是读者的阅读和接受取向。在越来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新闻信息传播的有用性,是公众选择媒体、评价媒体、认同媒体的一个重要标准。
随着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权力和权利格局进行了重新分配,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发生了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的多元化特征,各种新问题、新矛盾此起彼伏,层出不穷。在这种新情况下,社会生活中的不可知因素、不确定因素、不稳定感、不安全感、不适应性增多了。人们迫切需要从媒体的新闻报道中获得较多的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了解外部世界的真实情况和环境的变化,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决策和策略,从而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在社会生活快节奏的今天,公众接触媒体最基本的动因就是要寻求有用、实用的新闻信息。为此,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采写和发布新闻时,头脑里要绷紧新闻有用性这根弦,要首先想一想稿子是准备写给谁看的,准备向受众传达什么样的信息,这个信息对受众有什么用处,受众能不能用得上这个信息。只有坚持和增强新闻的有用性,把有用性作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受众,做到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在正确引导舆论中发挥作用。
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和增强新闻的有用性,就要在历史进程的转折关头和关键时刻,在纷纭复杂的社会事务和千变万化的社会现象之中,及时地、准确地向公众传播他们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信息,发出代表社会发展主流方向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声音和信号。在历史进程的转折点和关键时刻,往往是新老思想观念激烈碰撞、新旧体制相互博弈、各种矛盾交织的时期,公众莫衷一是,无所适从。这时,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以政治家的眼光、平民的胸怀观察社会、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用强有力的事实、独到的观点、深邃的思想,担当道义,为公众释疑解惑,指出正确的方向和做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会改革刚刚起步,农村以大包干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兴起不久,社会上一些受极“左”思想影响的人刮起了否认农村改革的冷风,说农村大包干是复辟资本主义,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使一些地方农村改革止步不前。此时,辽宁日报记者范敬宜(后曾任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总编辑)下到农村采访后,写出了《莫把开头当过头》的报道,《辽宁日报》在一版头题发出后,《人民日报》也在一版头题转载发表,报道用事实批驳了极“左”思想,旗帜鲜明地支持农村改革。文章发表后,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干部和农民冲破“左”的阻力和束缚,积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村改革的进行,其作用何其大也。
在我国改革开放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新形势下,社会上频频出现的重大公共事件、热点和敏感问题,常常困扰着人们的思想,影响着人们的行动。新闻工作者在报道这些问题时,如果仅仅就事论事地进行报道,受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会感到报道不解渴,用处不大。新闻工作者只有在及时、客观、全面报道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的同时,深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揭示其本质,提出解决问题的出路、对策等建设性意见,对潜在的矛盾能够提出预警和参考性的对策,这样才能使受众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明辨是非,确定自己的立场和行动。这样的报道,对受众来说,是大有用的报道。
要坚持和增强新闻的有用性,新闻工作者就要深入到群众中去、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进行广泛的、细致的调查研究,密切关注社会动向,听取各方面人士的意见,全面了解民情、社情和舆情,准确把握群众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最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从群众的诉求、期盼和呼声中,从群众的生产、工作、学习、生活及心理、生理需要中发现新闻、采写新闻。这样,就能增强新闻的针对性和普遍性,以避免媒体上传播的信息受众不愿看,受众想得到的信息又得不到,从而使受众得到有用的新闻信息。
要坚持和增强新闻的有用性,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就要强化新闻的服务性,为受众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无论是时事政治新闻、经济新闻,还是各个领域里的社会新闻,都应既着眼于指导性,又尽可能地放大新闻价值中的服务功能,做受众生产、工作、学习和精神生活的顾问和帮手,使之成为受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内容日益丰富多彩,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为此,新闻工作者要扩大报道面,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做出积极响应,为不同的服务对象、不同的服务需求提供周到、翔实、适用、实用的新闻信息服务,用新闻的有用性把受众集合到媒体周围。
要使新闻有用,新闻工作者必须在改进和创新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方法上狠下工夫。一篇新闻报道,如果写法老套,面孔死板,枯燥无味,毫无生气,或者写得生硬、高深、晦涩,令人难以领悟,人们也会丧失阅读兴趣,敬而远之,也就谈不上有用性了。为此,新闻工作者要打破新闻写作的老框框,敢于标新立异,不拘一格写新闻。要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新闻,把复杂的事物、深奥的道理简洁明了、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做到硬主题软表达,增加报道的可读性、趣味性,使受众愿意读、读得懂、用得上、用得好。这样,就能够让受众在新闻信息传播中和思想上得到启迪,工作上得到借鉴,生活上得到指导,感情上得到陶冶,精神上得到丰富,接受到新事物,学习到新知识,增强新本领,得到新收获,新闻报道也就能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油气储运管理处)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