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 求活 求细 求近

2011-12-31 00:00:00陈娟
新闻爱好者 2011年9期


  领导视察调研活动是地市党报的重要内容,既包括本市领导活动,又有上级领导来调研视察工作。做好此类报道,能够更好地服务读者,贴近群众,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对于地市级党报,更是不惜拿出足够版面来做领导活动的报道。然而,这类新闻总是得不到读者甚至是领导的满意。对于改进会议新闻报道的探索,他人之述多矣,本文着重以《南阳日报》为例,从领导视察调研活动入手,探索地市党报如何写出读者喜闻乐见的领导活动新闻。
  当前地市党报领导视察调研活动新闻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记者报道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因素制约。领导活动往往受到领导本人、领导机关和新闻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而领导视察调研活动更是体现了领导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因此,记者采写的很多报道都要经过相关部门或领导的审稿。记者为了保险不出错,往往不主动思考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只是就事论事按常规来报道此类活动。
  程式化严重,新闻性不够。领导视察调研活动的新闻报道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较为程式化。比如,什么时间,什么领导,到了什么地方,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视察调研了什么事情,这是导语;然后就是领导认真听取了相关汇报,对当地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之后就是领导指出、领导强调之类的大话、空话。这种没有新闻性的新闻见报后,不仅群众和领导不喜欢看,就连记者自己恐怕也弃之一边。
  新闻报道生动性较差。领导视察调研活动的报道多是居高临下的角度,多用原则性很强的标准语言。比如,“给予充分肯定”、“强调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等这类生硬词语,让读者觉得,每个领导的讲话都是千篇一律,没有个性。实则不然,领导视察调研活动与参加会议不同,会议中的领导讲话多是念稿子,但领导在视察调研中一般都是看到听到之后随机讲出许多极富个性化的语言,然而,生动的细节记者往往视而不见,使得报道的生动性较差。
  地市党报做好领导视察调研活动报道的途径
  上文中,笔者对当前地市党报领导视察调研活动新闻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列举,那么,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从大的层面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党报的外部因素造成的,也就是党报指令性的任务较多。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曾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等工作,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党报的外部环境将逐步得到改善。二是党报自身的内部原因引起的。如一些会议和领导活动本身具有很强的新闻性,但一些党报记者写出来后却成了程式化和原则性的报道。
  地市党报要做好领导视察调研活动报道,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途径。
  摈弃程式化的束缚,努力“求新”。某些时政记者总是抱怨领导活动报道的条条框框太多,事实上,这是记者多年形成的习惯性思维模式,他们一旦接到跟随领导视察调研的安排,马上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联想到:哪个领导调研、有没有其他领导陪同、到哪些地方调研、调研内容是什么、是否召开座谈会、这个级别的领导应该写多少字的报道等。记者更为关注的是有没有相关材料,很多记者得到材料后就万事大吉。尤其是不太重要的领导,他们会觉得写长了也不一定发得了。这种思想便是受了程式化的束缚,磨灭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其实,在视察调研中,领导的言行举止是一个关键细节,许多新闻性的东西都是由领导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产生的。如《南阳日报》2010年1月10日刊发的《宣传部长痛斥墙体广告》一文,本来是宣传部长检查“六创一迎”工作,当宣传部长看到工人辛辛苦苦刚刚刷白的墙体上被刷满广告语时,他非常生气,指着这些广告语痛斥不已。记者抓住了这个细节,一改传统的写作模式,把领导视察活动写成了言论的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一致认同。因此,记者在采访时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担负好报道领导活动的职责,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善于创新报道模式,牢固树立从领导活动中抓新闻的意识。
  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努力“求活”。领导视察调研活动与会议新闻不同,它本身就不应该“沉闷”、“呆板”,然而许多记者却把本应该鲜活的报道写成了呆板的新闻。所以,要改进领导活动的报道,可以运用多种写作手法,让新闻报道生动活泼起来。如,运用侧记、特写,甚至是花絮、目击、新闻提要等多种形式把新闻写活。在这方面,《南阳日报》也做了不少尝试。如《坚决打赢大规模搬迁这次硬仗——穆为民在淅川库区调研移民工作侧记》(《南阳日报》2010年5月14日头条)。这篇报道用侧记的形式写市长穆为民动员移民搬迁,文中用了许多细节,包括时间、行为等,既写了领导现场与移民拉家常的感人情景,又交代了搬迁任务的重大与刻不容缓,同时,还写出群众对市长工作的支持等。文笔细腻,生动感人,反响较好。试想,如果这条新闻还是采用老模式写领导指示什么、要求什么、强调什么之类的,那么,这条本身充满鲜活新闻事实的领导活动的报道将会黯然失色。
  标题制作要鲜活。标题是新闻稿的眼睛,领导视察调研活动新闻标题的制作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某某领导在调研视察时强调”之类的模式,要把最富新闻性的东西拎出来放在新闻标题上。如《我市青年集会庆五四,贾崇兰寄语——胸怀大志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南阳日报》2010年4月29日)。本文在标题制作上清晰明了,不再写市领导参加活动时的要求,而是用“寄语”的形式来写,较为亲切。再如,《南阳日报》尝试在领导活动的报道中多运用小标题,将大块的文章分成小块,每块由小标题作“航标”,引导读者读下去,这样,即使读者没有时间详读,看看这些小标题也就大体明白了新闻的主要脉搏。
  舍弃“大而全”,努力“求细”。记者在报道领导视察调研活动时常常“求大”“求全”,怕遗漏了新闻,实际上,“大而全”的报道只会产生“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毛病,没有主题性。在领导视察调研活动的报道中,要着眼于领导体察民情、倾听民声、听取民意,树立“细中求胜”的思想,很多时候,领导在视察中的一皱眉、一抬手就是一篇好文章。另外,要突出领导的个性言行。每个领导都有自己的个性思维和处事情趣,党报记者要善于发现、记录领导在现场活动中的个性思想、个性言论、个性行为,将最重要、最精彩、最精华的细节部分提炼出来在稿件和标题中着重体现。如,南阳市委主要领导杨其昌到新野视察移民新村建设,他进入移民的厕所,用力才拧开了冲水的阀门,然后他皱着眉头说:“如果这户住的是年轻人倒还好,如果有老年人,这么难拧的冲水阀门,老年人上完厕所后能否拧开?是否应该换成其他更为方便的阀门?”仅仅这个细节,就体现了杨其昌对移民的关心。记者以《这个阀门老人是否能拧开》为题,写出了一篇反响较好的报道。
  站在群众角度写稿,努力“求近”。笔者常常听到读者议论,党报的领导活动离我们太远了,看了会浪费时间。为什么会这样呢?一言以蔽之:不贴近群众。何为不贴近群众?其实就是没有站在群众关心的角度写稿,而是站在领导需要的角度写稿,用领导的眼光去选择、陈述、解释事情,自然会出现领导喜欢看的就大肆宣传,领导不愿意看的就不予报道。这种做法既违背了新闻规律,又严重脱离了群众。
  报纸最大的受众群是人民群众,因此,记者一定要摆正立场,选择群众视角、选择合适位置,写出既让群众喜闻乐见,又让领导满意的新闻报道。所谓群众视角就是站在群众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审视事态,决定报道什么、怎样报道;从思想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领导视察调研活动中挖掘群众关心的话题。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他们应该知道和希望知道的消息,真正让他们乐于接受领导视察调研活动的报道。同时,也能更有效地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真正地发挥党报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如《南阳日报》在报道市领导查看城市游园建设时,记者用群众视角来报道,大篇幅报道了城市将建设多少个游园、将绿化改造多少条道路、具体位置如何等,因为这些和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这样的报道群众肯定喜欢看。如果用常规报道方法,站在领导视角,肯定要写成领导指出建设游园的重要性、领导强调要如何如何加快进度、提高认识等,这样的新闻群众肯定是不感兴趣的。
  (作者单位:南阳日报社)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