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提高设备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可开动性 经济性 设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3(b)-0175-01
随着企业机制改革的进一步加深,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成为企业生产活动的根本目标。设备是产品实现的重要条件,由于设备的这一重要作用,决定了设备管理工作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要求设备管理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兼顾设备的可开动性和经济性,应从以下几方面工作入手。
1注重点检管理
隐患是故障的源头,减低故障率,提高可开动率首先要从源头抓起,这就要求我们作好点检、保养管理。现在大部分冶金企业中实行“点检定修制”,点检是一种科学的设备维修工作系统程序,是保证设备可靠性、维修性和经济性的重要过程。点检工作包括岗位操作人员的日常点检、专业点检工人的定期点检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精密点检,但在实行“点检定修制”的大部分企业中,实行专业技术人员精密点检的企业较少,有些企业岗位操作人员的点检工作只是随意性的填写点检记录的形式主义,致使设备状态信息不能及时有效的掌握,及时有效的保养工作也无从谈起,对设备维护起不了应有的作用,为了强化设备的点检制度,按规定的检查点,定人、定点、定时、定量、定标准,定内容、定记录,进行预防性检查,取得设备状态信息,制定有效维修、保养措施,保障设备安全运行,发挥设备应有效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2把握好检修的时机
设备检修是保持和提高设备资源性的重要过程,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物质保证。做好设备预防性维修,掌握好设备的磨损规律,准确判断设备各部件的运行状态,适时的进行检修,即可避免出现失修造成的故障停机,又能避免出现过剩修理现象而造成维修费用的浪费。
3执行好设备保养工作
设备的保养是设备操作人员及维修人员为了保持设备的正常技术状态,延长使用寿命所必须进行的日常工作,也是设备操作人员及维修人员主要责任之一。所以作为企业要在严格执行点检制度的基础之上,制定严格的一保、二保制度计划,并制定对于保养工作的考核监督制度,确保达到保养工作的四个目标:(1)整齐。工具、工件、附件放置整齐,设备零部件及安全防护装置齐全,线路、管道完整。(2)清洁。设备内外清洁,各滑动面、丝杠、齿条等无黑油污,无碰伤;各部位不缺油、不漏水、不漏气、不漏电;切削垃圾清扫干净。(3)润滑。按时加油、换油,油质符合要求,注油工具齐全且完整,油标明亮,油路畅通。(4)安全。熟悉设备结构,遵守操作维护规程,合理使用,精心维护,监测异状,不出事故。
4做好备件管理
由于一些企业的设备作业环境恶劣,许多设备部件因安装位置的缘故无法进行观察,也无法进行点检,对于这些器件的设备隐患得不到及时发现,造成器件的不可修复性损坏,还包括因点检失误造成的器件不可修复性损坏、正常消耗件的更换及因要适应连续生产的要求,对可修复器件的维修要求要进行下线维修,这样的种种情况,就要求设备管理者要对储备设备备件,并且要求设备管理者在设备发生突发故障并需备件给予更换时,能够快速准确的提供备件,使停工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为了确保这一任务的完成,备件管理工作者要建立详尽、清晰的备件台帐,对备件的消耗情况进行统计,根据备件消耗周期及采购周期确定备件的储备量,确保维修所需备件的供应。但在储备备件时考虑备件储备的经济性也是非常重要的,用最少的备件资金,合理的库存储备,保证设备维修的要求。备件管理人员应努力做好备件的计划、供应、保管等工作,并应制定修旧利废奖惩制度,调动维修人员的修旧利废积极性,来降低备件采购费用。
5加强维修人员和管理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
一切设备管理工作和设备维修工作都是由人去完成的,这就决定了提高设备维修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对于设备管理、维修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设备管理和维修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包括职业素养、知识及能力机构三方面。为了提高人员素质,企业要对在职的设备管理干部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和多形式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教育,对于设备操作、维修人员要进行多形式、不同等级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技能。企业要把设备管理和维修人员的计划培训纳入企业的培训规划,把设备管理和维修理论基础知识教育列入企业职工教育的内容,分期分批培训在职职工,并能够创造条件,选送职业素质高,热爱设备管理和维修工作、成绩优秀的干部和工人参加专业脱产培训来大幅提高其专业技术能力及管理水平。
6大力开展加强技术改造
提高设备运行稳定性是设备工作者重要的责任之一。设备技术改造是应用新的技术成就和先进经验,改变原有设备的结构,安装或更换新部件、新附件、新装置,或将单机组成流水线、自动线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设备技术改造要遵循针对性、先进适用性、可能性和经济性的原则。(1)设备的技术改造要从实际出发,按照生产工艺要求,针对生产中设备出现的稳定性差或不能满足工艺要求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新技术,以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发展品种,提高质量为目标,结合设备在生产中的地位及技术状况,来决定设备改造情况。(2)采用的技术要先进适用。设备的种类很多,由于生产工艺和生产批量不同,设备的技术状况不一样,采取的技术标准应有高有低,要讲究先进适用,不要盲目追求高指标,更不能为改造而改造。(3)制定技术改造方案时,采取的新技术一定要有充分把握。它必须经实践证明是可行的,经技术论证适用于改造设备。(4)要有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制定设备技术改造方案时,要进行可行性分析,综合考虑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创造的效益,力求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
7做好设备购置工作
满足产品工艺要求和生产率的前提下,选择可靠性、维修性好的设备是设备选型的重要原则。选型不当会给设备维修及管理者带来困难,使维修、管理工作不好开展,所以做好设备购置工作是提高维修经济性的前提。
8加强维修费用的控制
降低企业维修费用,提高维修的经济性,要求企业设备管理人员要对维修费用实行控制。企业维修费用应实行限额控制使用和节约有奖的管理办法,在维修记录资料的累积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的确定定额标准,这样可有效的杜绝在维修施工中的浪费现象,使维修人员提高经济意识,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维修费用的增加。
9合理确定大修与设备更新时机
因设备在其使用寿命内,存在有形磨损及无形磨损的发生,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往往设备的故障率增加,设备的技术水平也随着新产品新技术的发展而降低。设备管理人员要参照国家、行业或企业设备大修、更新标准,对使用设备有形磨损及无形磨损程度进行经济性评估,对继续使用会不经济的设备确定大修计划或更新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