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逐步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而事业单位作为一种以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非盈利性组织,其会计准则与企业有着很大的不同。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推进,某些事业单位正在向企业化经营管理的模式转变。文章针对两个准则的区别进行比较与分析,这对于事业单位向企业化转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比较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015-02
随着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研究日益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逐步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虽然企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都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而制定的,二者在会计基础理论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事业单位作为一种以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非盈利性组织,其会计准则与企业有着很大的不同。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推进,某些事业单位正在向企业化经营管理的模式转变。本文将针对两个准则的区别进行比较与分析,对于事业单位向企业化转变过程中的会计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一、会计原则不同
1.会计一般原则不同。两个准则都具有内容完全一致的六条一般原则,它们分别是: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重点在于企业强调谨慎性原则和事实重于形式原则,而事业单位中无此原则。
企业一般以盈利为目的,强调对风险的控制,其经营活动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以谨慎性为原则作出职业判断,以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外部经济环境,有效地控制风险损失可能造成的危害。因此,“谨慎性原则”被认为是企业会计核算中尤为重要的一条原则。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则不强调谨慎性原则,这是由于我国事业单位进行业务活动所需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财政拨款,对市场的依赖性不大,同时事业单位的经营几乎无风险,因而不需要强调谨慎性原则。但是,随着事业单位全面改革,可以预计,我国事业单位在近几年将在效益观念、市场理念、竞争意识等方面都将与企业趋同。在此情况下,事业单位将与企业一样面临极大的市场风险,同样需要用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核算以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安全性与竞争能力。
2.会计基础不同。企业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以收付实现制确认收支,虽然正确反映事业单位资金的“收”与“支”,了解执行预算情况,但不能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不能充分反映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相关成本,也不利于构建有效的事业单位内部激励机制。事业单位逐步走向市场,成本核算对于其来讲也是非常必要的。而采用权责发生制是进行成本核算的先决条件,可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势在必行。
3.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要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将资本性支出计入企业资产价值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以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事业单位对于国家指定用途的资金,应当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并单独核算反映,即专款专用原则。如果企业要实行自负盈亏,运用“制造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那么也就应当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从而正确计算当期的损益,反映真实的财务成果。因此,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同样适用于事业单位。
二、会计要素不同
1.资产要素。企业资产的定义:“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事业单位资产的定义:“资产是事业单位占有或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就定义的几字之差有何区别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主要适用于国有事业单位,国有事业单位的资产主要是由政府投资形成的,单位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处置权受到较大限制,因而事业单位的资产为“占有或使用”而不是“拥有或控制”。企业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分类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企业会计准则把资产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类。事业单位则分为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类。按国家相关规定,事业单位可以将自有暂时闲置的货币或其他资产对外进行投资。在会计核算上事业单位不分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并一律采用成本法进行核算,这也符合了简化原则。而企业则要区分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其核算要求与事业单位也有很大区别。此外,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是事业单位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事业单位多采用收付实现制,不实行成本核算,因此事业单位的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等,均在发生时直接列入当期支出,不设“递延资产”科目核算。
2.负债要素。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两大类2Px+gJKsB4X2GHLPq058jg==。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负债是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