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同的藏书

2011-12-31 00:00:00魏华
经济师 2011年12期


   摘 要:古代大同的藏书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为北魏时期的公私藏书,一为学府、书院和寺院藏书。北魏时期,平城作为北魏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由于历朝皇帝的不断努力,官府藏书曾得到极大发展,同时私人藏书也有长足进步。随着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的藏书建设风光不再,逐渐萎缩。学府、书院、寺院藏书却一直在进行着,虽然其数量和规模不大,且一再遭受战乱的破坏,但毕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
   关键词:古代 大同 藏书
   中图分类号:G25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289-02
  
   塞上古城大同地处内外长城之间,素以北方锁钥、京师屏障著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大同战乱频仍,几乎很少有太平的日子。历代驻守大同的官员更是以备战为当务之急,筑城池,修兵械,而对“文以教化”难免怠懈,百姓由此大多尚武寡文,文化水平相当落后,不止不能和南方地区相比,即使和本省原平、太原、晋中等地比较,也有很大差距。文化的落后自然带来藏书的困顿,历史上的大同除北魏时期有公私藏书、后世略有学府、寺院藏书外,既没有拥有过像样的藏书楼,更没有产生过杰出的藏书家,即如上述藏书如今也是过眼烟云,早已荡然无存。
   1.公元386年,北方强大的鲜卑族拓跋氏建魏国于盛乐,史称“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时,为完成统一中原的宏愿,毅然于公元398年迁都平城,营宫室,立社稷,建宗庙。经道武、明元、太武、文成、献文、孝文六帝近百年的经营,到孝文迁都洛阳前,平城已发展成较之今天大同大十倍、拥有百万人口的帝都,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当时,胡、汉民族融合加剧,鲜卑游牧文化相对落后,民智急需开启,统治者经邦治国也需要典籍,“岂不以天下可马上取之,不可以马上治之,为国之道,文武兼用,毓才成务,意在兹乎?”(《魏书·儒林传》)可由于长期的战乱,加上平城偏居一隅,图书文献十分匮乏,供求矛盾相当突出。为此朝廷曾多次向全国征收图书,以期丰富国家藏书。《隋书·经籍志》的一段记载说的就是这件事:“后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经史,未能全具。孝文迁都洛邑,始借书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暨于尔朱之乱,散落人间。”
   北魏收集、整理图书的主要机构是秘书监。这里规格很高,人员也较多,最高长官秘书监为正二品。最初担任秘书监的是当时因博闻强记而负盛名的李先。道武帝急于尽收天下图书,召见李先,问天下到底有多少书,什么书最好,如何收集。李先沉吟半晌,徐徐答道:从伏羲创制、帝王相承以来,流传于世的国史、天文、秘纬不可胜数,但最补人神智的是三皇五帝治化经典。陛下如要收集,可下令各州县搜求呈报。道武帝依言下旨,不久各州县即送来经史子集图书若干,以后遂相沿成习。公元417年,由于图书源源不断送到平城,明元帝下令在皇城南部皇信堂南建起高20丈、巍峨壮观的白台,用以存放图书秘籍,成为事实上的国家图书馆。
   在收书的同时,对书籍的分类、编目、整理、校订也在进行。分类与编目方面,卢昶的《甲乙新录》和李廓的《魏众经目录》先后问世。整理与校订方面,公元401年,道武帝召博士儒生勘比众经,以义类相从,整理出《众文经》供人们阅读。献文帝时,秘书郎高谧仍觉文献残缺不全,遍访群书,大加缮写,国都平城的藏书由此全部审定补正。孝文帝时,秘书监崔光诏奉命校订藏书,对图书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理。
   经过上述的征书、分类、整理、校订等工作,到孝文帝迁都之前,平城的藏书已粗具规模,虽不算十分丰富,但已与国都的地位略略相称。
   雄才大略的孝文帝经过改革,国力强盛,以为平城只是用武之地,不利于文治,移风易俗又太难,而崤山、函谷一带是帝王之宅,河洛相汇,颇有王者之气,于是于公元493年借口南征到达洛阳,翌年正式迁都于此。495年八月,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于洛阳。九月,六宫百官迁于洛阳。随着政府机构的南迁,朝廷藏书也随之迁来,而孝文帝本人“钦明稽古,笃好坟典,坐舆据鞍,不忘讲道”,对随迁而来的藏书尤有不满,又向南齐借书以丰富秘府。
   随着北魏国都的南迁,大同官藏图书从此衰落,尽管此后大同还一度做过辽金时的西京陪都,但藏书却风光不再。到明清时,大同及属县的官府藏书大概只有左云的文昌阁可以一提。据方志记载,当时文昌阁有书35部1613册,可供人阅读。
   但大同作为北魏的国都,文人荟萃,爱书、读书、藏书人多居于此。就个人藏书而言,如李业兴家藏万卷,阳尼有书数千,李谧无重数者四千余,高闾博洽多闻,家富典籍……似乎在当时都还算得上“藏书大户”。还有一位平恒,勤读精研历代经典,将评点古代帝王的百余篇文章汇编成集,题名《略注》,颇得时人称赞。又因藏书日多,乃别构精庐,兴建私人藏书楼,开一代风气之先河。由此,北魏时期大同的私人藏书家们集藏、用、整、著为一体,在古代大同的藏书史上写下浓重一笔。
   2.古代大同收藏图书的另一形式是学府、书院和寺院藏书。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在官方为各级政府所管理的学校,如县学、府学、州学、太学等,在民间则为私塾,而书院又间乎官府和私人之间。北魏建都平城之初,道武帝即设立中书学,置五经博士为教授,有生员千余人。太武帝时,另设太学于东郊,令各州县才学之士进入学习。到献文帝时,又敕令各地开设乡学。各级学校的开办既为北魏政权培养了人才,也加速了北魏鲜卑族汉化的进程。当时县、府、州学及太学为方便诸生阅读,大都设有藏经阁或尊经阁以贮书,这些图书数量虽然不大,但也成为北魏藏书系统一组成部分。
   作为图书收藏的一个优秀传统,学府藏书历来为统治者重视。北齐、北周时,平城的学校数量仍然很多。隋唐间突厥出入云中,教育凋敝。到辽代,朝廷于大同置西京国子监,又设西京学、州学、县学。金代在大同设立太学。明清时大同一直为府学、县学所在地。长期的办学理应有图书的积累,但大同向为边关重镇,历来战乱不断,每一次战争都对当地造成极大破坏,图书文献的散佚更在所难免。到清末民初时,大同县学中的藏书只有《十三经注疏》、《康熙字典》、《钦定四书文》、《圣谕广训》等不足千册。
   书院是中国古代官府或私人藏书、校书和读书、治学的地方,是古代学校的一种。明清时期大同的书院曾得到过长足进展,这和当时全国书院大发展的历史背景有关。明嘉靖四十年(1561)云中书院创建,这是大同历史上创办最早、年代最久的书院。到明末清初,书院“书籍散失,院宇倾圮”。清乾隆四年(1739),书院被改为左营游击署驻地。乾隆二十年,知政嘉祥重建云中书院,内有讲堂、书室、厨房、浴室,号舍齐全。清道光九年(1829)云中书院迁址到今大同一中处,增设斋室。书院的书室收藏有孔孟经籍、子史法律、诗赋风骚、稗官小说等图书,牙签缣套秩然皆备,在此学习的生员可随时翻阅,但规定只许读不许匿,只许借不许留等。
   大同有寺院的历史可追溯到汉朝,但寺院的兴盛也是在北魏时期。凡有寺院,必藏经典,而云冈石窟的藏经洞可说是寺院藏书之始。公元453年,文成帝下令于武州山开凿云冈石窟,高僧昙曜在可容纳三千人的第三窟前部建藏经楼,组织吉迦夜、常那邪舍、刘孝标、刘勰等及印度沙门、诸大法师翻译佛经并加以贮藏。这些经典保存至今的有《大吉义神咒》2卷、《净度三昧经》1卷、《付法藏传》4卷、《杂宝藏经》10卷等。
   辽代西京华严寺薄伽教藏殿于1038年建成,为兼有皇家祖庙性质的藏经之所。殿内四周环壁排列着贮藏佛经的重檐木构壁藏38间,分上下两层,为楼阁式藏经木柜,内藏辽圣宗、兴宗、道宗三朝倾全国之力编修创刻的通制为597帙的《契丹藏》,约1300余册。公元1056年,辽代又于应县城内西北角建成五层六檐呈八角形的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曾贮藏佛经。1974年整修塔内塑像时发现了一批极为珍贵的辽代刻经、写经,尤以辽圣宗统和年间编修的《契丹藏》为海内外孤本,填补了我国出版史上的空白,对研究辽代政治、经济、文化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大同古代的藏书有过辉煌,有过骄傲,但更多的是被无情的战乱所扫荡和破坏。今天大同图书馆的几千册古籍则仅是劫后余灰而已。
  
   参考文献:
   1.魏书
   2.隋书·经籍志
   3.大同县志(清道光版)
   4.大同文史资料(68)
   5.季啸风主编.中国书院辞典.浙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