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西具有小杂粮产业发展的自然优势,发挥山西小杂粮产业优势,对促进山西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山西小杂粮种植效益不高,市场发育滞后,加工水平低下,制约了小杂粮产业化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山西小杂粮产业相关人才开发不足,整体素质较低。文章对山西省小杂粮产业相关人力资源总量和质量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人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山西 小杂粮产业化 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251-02
随着“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山西省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赶超发展为战略,以转型跨越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全力推进“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山西是一个农业大省,传统的种植习惯和特殊的地理气候决定了山西省的小杂粮具有了较强的自然资源上的比较优势,也成为我国小杂粮的主产区,产量占全国10%以上。就天然资源、气候条件、地理位置、非熟练和半熟练劳动力等而言,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具有竞争一定的优势;然而知识资源专业人才是缺乏的,严重限制了山西省小杂粮产业的发展。
一、山西省小杂粮主要种植区的农业劳动力情况
1.从总量来讲,山西省拥有充足的和稳定的农业从业人口。山西的小杂粮种植区主要集中在苛岚县、大同县、右玉县、左云县、汾阳市、灵邱县、阳高县、五寨县、寿阳县、沁县、广灵县等县市。这些县市的劳动情况如下表1所示:
如表1所示,近年小杂粮主产区农业从业人口数从总量上来讲,较为充足和稳定,有力支持小杂粮产业的发展需求。
2.从质量来讲,劳动力素质不高。
(1)山西省农村劳动力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小杂粮生产的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受到影响,制约了小杂粮生产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据2010公布的农业普查数据了解到2009年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1422万人,劳动力文化程度情况如下图表所示。
图1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图,由此可见山西省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为主要构成,占85%,大专及以上文化只占1.1%,而与此同时农业技术推广的培训效果欠佳,明显地不适应当前现代产业的发展,制约着山西小杂粮产业的发展。
(2)农民商品经济意识差,营销观念落后。在小杂粮种植方面,农民看不到科技含量的提高会给自己带来较高的收入增长,为了提高产量,而降低产品的品质,导致杂粮销路不畅。另外在小杂粮销售方面,各类农民经纪人仅仅是发挥了收购、发运的职能,缺乏开拓市场的销售人员,小杂粮的生产、加工、销售很难形成规模经济,削弱了市场竞争力。
二、山西省小杂粮产业科技人才情况分析
经过多年来科研人员的努力,已经拥有一支具有相当技术力量的科技人员队伍。在育种、栽培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小杂粮推广、加工利用和产业开发等方面的人才还很欠缺。
1.总体上来看,农业技术人员比重较低。如表2农业技术人员情况表,所示山西省农业技术人员与农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为0.44%,低于全国的比例0.60%,更远低于东部比例0.74%。
2.科研人员情况。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和山西农业大学是山西省小杂粮的主要科研和开发项目承担机构,尤其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其下设小杂粮研究中心、高粱研究所、高寒区作物研究所、谷子研究所等小杂粮专业研究机构。基本人员情况如表3所示。
表3为山西农业科学院小杂粮相关研究所科技人员基本情况,由专业科技人员数量和结构以及科研能力看,基本可以满足小杂粮产业发展的需要。表4为山西小杂粮相关专业专家资料表,结合市场状况来看,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有较大的发展,但部分专业人才还很欠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3.农业推广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素质较低。首先,目前山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的科技人员数量,省市两级占12.6%,县级占63.6%,乡镇只占13.8%。农业科技应用的主战场在乡村,处于农业第一线的乡村技术人才相对缺乏,没有形成“金字塔”结构,限制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进步。再则,多数人员专业不对口,一部分区域的农技人员年龄老化、思想僵化、知识退化,加之多年来人员未得到补充和更新,很难完成生产需要。另外对农业科技的推广,没有相关的激励政策,农科人员待遇低微,严重影响了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相关企业人才欠缺。一方面表现为人才结构问题,据山西省农牧厅对18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的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3549名固定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仅为1085人,占固定职工总数的30%,而高中级职称的仅占7.8%。另一方面,企业产品开发和营销人员欠缺。
三、山西省小杂粮人才培养情况
1.高校相关人才培养从总量上来讲,基本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但毕业生就业意愿并不强,对技能培训需求强烈。山西农业大学是培养农业与农村科技人才的省内主要高校,从近几年的毕业生人数看,每年有近3000名毕业生进入农业各领域,专业方向较全面。但从就业意愿来看,调研结果显示51%的学生不打算从事农业及其相关工作,主要是对行业发展前景并不看好以及对工作自然环境不满意,剩下49%打算从事农业及其相关工作的学生中,只有10.4%愿意从事种植,66.7%的学生希望进入企业。另外,60.6%的学生有技能培训的需求。
2.社会培训机构多元化、培训对象有侧重、培训内容基本与时俱进、培训方式较丰富,但依然存在培训计划和实施与培训需求和期望不一致,培训效果不能达到预期水平等问题。目前的社会培训机构以专业院校培训中心、技术推广机构、企业与民间的各类服务组织、远程教育网和农村专业大户等类型为主,对农民的培训方式有就地培训、异地培训等方式,形式与内容有了显著的改进,但与市场的需求和期望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培训实施流于形式,经济利益倾向性现象严重。
3.企业培训意愿提高,培训投入增加,但企业人才开发和培养的认识和投入严重不足,培训对象不全面、技术更新缓慢,整体素质难以提高。目前山西小杂粮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员工的劳动文化程度较低,大多数企业虽然开始加大培训投入力度,但经营者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意识,对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企业宣传等方面重视程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四、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人才建设建议
1.政府应继续扮演好统筹者和协调者的角色。逐步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农民培训力度,抓好农民转移培训规划和培训扶持政策的制定执行、建立对农民培训机构培训效果的评价机制和奖惩规则,加强培训市场秩序的监管和对财政支持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引导农民培训机构进行农民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及相关企业、培训机构和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之间加强合作等。
2.加快调整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积极培养紧缺人才和高新技术人才。目前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和供给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主要表现在人才结构和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因此,高校一方面应从市场需求出发,做好专业结构和方向调整,小杂粮专业研究机构和专家切实从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需求出发申报项目开展研究工作,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另一方面应加强专业技能实践培训环节。首先应招聘和培养一批优秀的实训教师队伍,再则由小杂粮专业研究人员带头,与小杂粮实验、种植区、相关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更多的在校学生参与其中,有效提高专业技能,形成合理的就业期望和较强的就业能力。
3.小杂粮企业应加强对培训的重视和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与开发体系。企业经营者应转变思想,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认识人才管理问题,结合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市场环境、企业现状,制定企业人才管理规划、人员招聘计划和培训任务,并保证培训体系的执行力,调整培训的内容,在政策上保持和企业发展的步伐一致,让培训的内容真正用到企业上。
[本文为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2007年度课题《山西省小杂粮产业的潜力与竞争力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