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过对凉山彝区居民目前基本生活状况及居民对目前生活满意度的调查,比较“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在凉山实施一年多以来的效果,查找出不足之处,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肯定了“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能推动彝民改变相对落后的生活方式,促进其与现代文明接轨。彝区深入推进“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是符合凉山彝区发展的,但彝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走向现代文明生活是一个循续渐进的过程,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
关键词:彝区 新生活运动 生活方式改变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235-02
一、背景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其中彝族192万,占总人口44.9%。这里贫困面较广、贫困程度较深、生活方式较落后,集中地体现在一个民族即彝族身上。在今天,健康和文明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进步与发展程度的基准标尺。由于凉山彝族有他自己的特点——“一步跨千年”(直接由奴隶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他们身上根深蒂固地存在很多落后的生活习惯,要想改变贫困落后,移风易俗是关键,因此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为此,2010年4月凉山州制定了《关于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的工作方案》,在彝区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我们此次调研旨在探讨“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在彝区实施一年以来的效果及彝民对此运动的接受程度,通过调研分析此运动开展以来的成效及不足之处,探索进一步推动彝民文明生活方式改变的契入点,为当地政府深入开展“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提供一份可资借鉴参考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在凉山州西昌市随机选取大箐乡、六所乡、安哈镇、南苑小区、月城广场五个彝民聚居的乡镇及社区。在每个地方对100户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每个地方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访谈调查。本次调查的当地居民共2180人,发放问卷2180份,收回有效问卷2098份,有效率96.23%;其中彝族居民1971人占93.92%,汉族居民85人占4.04%,其他民族居民42人占2.02%;男性968人占46.15%,女性1130人占53.85%。
2.调查方法及内容。2011年7月川北医学院护理学院组织社会实践调查小组对凉山彝区进行了调查。调查采取分组方式深入彝区住户进行调查。调查分问卷和访谈两种类型。其中部分问卷由被调查者独立完成,其他问卷由调研组成员通过访谈形式完成。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居民个人情况、基本生活状况及目前居民的生活满意度等方面;个人情况包括民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口、职业。居民基本生活状况包括衣、食、住、行四方面;生活满意度包括衣食住行基本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就医条件、人际交往关系、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社会保障及业余娱乐方面的内容。为确保信息准确性和一致性,调查人员调查后及时核对调查表,补充和更正不完整信息。
3.统计学方法。对每一份调查结果进行逐一整理,将数据录入Excel中,运用SPSS17.0软件完成统计分析。以率和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
三、结果、结论
1.居民生活的基本情况。(1)居民目前衣着现状。在被调查的2098人中,从服饰种类上看,着汉族服装的为752人占35.83%,着传统彝族服饰的为1346人占64.17%;从服饰换洗频率上看,每天更换的人数为55人占2.63%,每周更换的人数为1639人占78.14%,每月更换的人数为319人占15.18%,一个月以上更换的人数为85人占4.05%;从添置新衣的频率上来看,每年添置一套以上的为1253人占59.72%,每年添置一套的为764人占36.44%,两年以上添置一套的为81人占3.85%。从以上结果看出,彝民在衣着方面已打破只着传统服饰的状况,在对衣着的要求上已不仅限于保暖,在服饰的美观、样式方面也有一定的时尚追求。同时彝民在个人服饰整洁、卫生上也逐渐重视,衣着不洗不换的印象已在人们眼中逐渐淡出。(2)居民的饮食现状。从食谱上看,以粗粮如土豆、燕麦、玉米为主食的有820人占39.07%,以大米、蔬菜、肉食为主的有1278人占60.93%;从规律就餐上看,一日三餐的有1270人占60.53%,一日两餐的有773人占36.84%,一日一餐的有55人占2.62%;从就餐的方式上看,使用碗筷、桌凳的有1856人占88.47%。从以上结果看出,彝族居民食谱逐渐多样化,饮食条件有较大程度改善;就餐也日趋规律化;彝族居民以前餐无桌凳、食无碗筷的习惯也在改变。(3)居民目前居住现状。从居住条件上看,该地区居民365户居住在新式砖瓦房,占73.87%;85户居住在老式土墙房,占17.21%;44户居住在简易棚户房,占8.96%。从居住地域上来说,71户居住在城镇占14.26%;427户居住在山区,其中山区集中村落住户304户占71.19%,山区散居住户123户占28.81%;从以上结果看出,彝民在居住条件上,绝大部分已摆脱居住低矮、阴暗、潮湿住房的状况,居住条件明显得到很大改善;在我们调查的498户居民中有床铺的为456户,占92.31%;有桌凳的为398户占78.74%,这表明彝民家具条件也在改善,彝族席地而坐、裹毡而眠的习惯也在逐渐改变。(4)居民的出行现状。从出行方式上看选择坐车的有1622人占77.33%,选择骑马的有395人占18.83%,选择步行的有81人占3.85%;在调查的494户居民中拥有轿车的为2户占0.20%,拥有农用车的为55户占11.13%,拥有三轮车、摩托车的为282户占57.09%,没有任何车辆的为155户占31.38%;从调查访谈可以看出,当地彝民以前主要以骑马及步行为出行方式,而现在居民出行绝大多数选择乘车,这表明彝区交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从居民拥有车辆的情况上看,也说明当地居民经济收入得到一定提高,生活状况也在改善。
2.居民对目前生活的满意度的基本状况。(1)居民对居住条件的满意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居住条件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新房居住条件76.72%,住房面积62.96,住房的舒适度60.53%,房屋内部装饰57.09%,居住地理位置43.52%。以上结果显示,彝区居民在居住条件上对住新房居住条件满意度最高,这也从侧面说明在改善彝族住房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居民对居住的地理位置满意度最低。从调查结果上看,调查的494户居民中有427户居住在山区,占86.44%,这427户彝民中近90%的住户渴望在城镇居住,由此看出政府在优化彝族居民的居住环境及地理位置的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2)居民对基础设施的满意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基础设施满意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电力供应66.19%,通讯63.56%,用水60.93%,交通53.44%。从居民对基础设施的满意状况看出居民对交通的满意度最低,虽然从上面居民的出行状况看出彝区交通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在我们调查的五个乡镇和社区所辖的52个村中有19个村仍处于交通闭塞状态,该地区交通还需要进一步改善。(3)居民对医疗卫生条件的满意状况。从调查结果上看,居民对医疗卫生条件的满意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就医方便程度73.89%,医疗设施66.19%,医生业务水平40.53%,医疗费用38.26%。从彝民对医疗卫生条件的满意状况来看,彝民对医疗费用的满意度最低,究其原因,凉山彝民生产落后、收入低,即便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居民的医疗费用,但是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居民“看病贵”的问题。(4)居民对社会交往的满意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社会交往的满意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邻里关系91.10%,亲朋关系87.04%,干群关系73.52%。该地区居民对社会交往的满意度较高。(5)居民对子女教育问题的满意状况。从调查结果上看,居民对子女教育问题的满意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87.37%,子女受教育程度55.30%,学校条件41.86%,教师教学水平34.50%。居民对子女教育问题满意度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凉山教育起点低较落后,优秀教学人员外流;二是由于语言差异,造成教学障碍;三是当地居民收入普遍偏低,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对子女的教育中。(6)居民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满意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满意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农村医疗合作保障制度83.80%,农村社保79.76%,最低生活保障制度75.51%。由此说明彝区居民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满意度较高。(7)居民对社会闲暇生活的满意状况。从调查结果上看,居民对社会闲暇生活的满意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看电视83.40%,政府组织的民俗活动75.51%,村组、社区文化活动33.46%,外出旅游9.30%。结果显示彝民主要的生活闲暇生活以最基本、最普遍的看电视节目为主;外出旅游这种较高层次的娱乐方式在彝民中极为少有,在我们调查中很大一部分居民对外出旅游这种娱乐方式想都不敢想;彝民对村组、社区文化活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