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立足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统筹城乡发展、协调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拟就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之内涵、我国特色农业存在之问题、实现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应采取的对策加以简述。
关键词:特色农业 农业现代化 农业资源 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217-02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之内涵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问题。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其内涵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争论较多。归纳起来,其代表性观点有以下六种:一是过程论。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流通过程的现代化,还包括消费过程的现代化,以及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它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现代化,最重要的则是人的现代化。二是制度论。农业现代化是由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扩张而引发的组织制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因此,农业现代化就是最终实现制度现代化。三是配置论。从资源配置角度分析,农业现代化是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四是可持续发展论。农业现代化的完整涵义,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以此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既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过程。五是转变论。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分析,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世界范畴的、历史的和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随着人类认识程度的加深,可以把农业现代化定义为:传统农业通过不断应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物质技术装备,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及社会化分工,以实现农业总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持续发展。总之,农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的产业部门的过程。六是一体论。从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加入WTO后的战略高度出发,我国农业现代化不是在一个封闭状态下独立进行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国际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
二、我国特色农业存在之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仅有全球7%的耕地,却有全球1/5的人口要吃饭,所以农业问题十分重要。
1.农业资源状况问题。我国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山地多,平原少。山地、丘陵和高原的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6%,平地占34%;半干旱与干旱地区所占比重较大,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0%以上。全国耕地面积为12339.22万公顷(2003年),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概括起来,我国农业资源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耕地资源不断减少;二是水资源紧缺;三是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老化、损坏现象比较普遍;四是灾害性气象的影响作用依然很大。长期以来,我国的粮食自给率一直在95%上下徘徊,每年需进口大量的粮食以保障国内消费。耕地面积减少、种植结构调整,会使我国粮食生产面临更严峻局面,短缺状况将日益加剧。
2.人口状况问题。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11月1日我国人口的总量为13.4亿人。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之间,我国人口净增长7390万人,年均增长率是0.57%,也就是5.7‰。而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之间,我国人口净增长1.3亿,年均增长是1.07%,也就是10.7‰。从统计数字看,增长率有所减缓,但人口数量仍在增加。人口普查显示,全国城镇人口达到了6.66亿人,占总人口的49.68%,比2000年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2000年比1990年前一个10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后10年城镇化进程在加快。同时也证明,在农业人口逐渐减少的同时,我国的可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而对粮食的需求却在不断的增长。
3.农产品问题。我国农业粗放型的经营方式,造成了农业科技含量低、技术装备水平差、单位面积产量低、劳动生产率低的状况(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左右)。伴随着农村小工业的发展,其生态环境越来越差。不仅农产品供给处于紧平衡状态,农民积极性也受到极大影响。此外,我们有限的土地、江河湖泊、森林等农业资源,需要养活规模庞大且不断增长的人口,这就必然导致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会发生重数量而轻质量的现象。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科技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地区农业产品的质量有了较大提高,甚至形成了一些优质品牌,但毕竟范围较小,与美国等农业强国相比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我国农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有待提高。
4.农业生产的小农业耕作方式问题。目前,我国施行的是以户为单位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属于典型的小农业耕作方式。如果把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折成市亩的话,约合144亿亩。据农村住户调查,“九五”时期,农户平均每人经营耕地面积为2.8亩,而“十五”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却下降至1.96亩到2亩左右。到2010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已下降至1.4亩左右。
5.机械化问题。2006年之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处于初级阶段。此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7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42%,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为38%,已降至40%以下,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在2007年已经由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机械化问题虽然有了较大改变,如果不改变广大农村现在的农业耕作及经营模式,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则很难得以快速发展。
6.农业科技制约问题。现代农业以产业化为重要途径,是依靠增加大量现代工业装备和物质投入的高效农业系统。现代农业通过多种形式联合起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生产呈现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和商品化。所有这些都需要强大的农业科技支撑。然而,我国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足,科技人员数量不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不够,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分别比发达国家约低30和40个百分点。
7.入世对我国农产品的冲击。一是入世后我国农产品市场门户大开,国际上大批生产成本低、质量高的农产品涌入中国;二是国际贸易壁垒及标准化的普及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了极大威胁;三是汇率的不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威胁。近年来,人民币一再升值,汇率的上升将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毫无疑问,这对从事对外贸易的农业生产者会造成一定影响。
三、实现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应采取的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农业状况有了较大改变。然而,我国人口越来越多,地却越来越少,农业越来越不堪重负,我国农业在现代化进程中还将面临一系列受国情条件制约的特殊困难。因此,应采取以下对策,尽快实现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1.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约束“瓶颈”。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人口的不断增加,粮食问题将会日益突出。因此,实现和完善农业经济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已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及。(1)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逐步实现农村土地向种田大户、种田能手集中、完善企业承包农户土地等形式。(2)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在农业上加大资金投入,集中人力物力,尽量让土地发挥最大潜力,达到效益最大化。在大平原地区,逐步实现像美国那样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大农业发展趋势。
2.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在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实现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我国广大农民。一是尽量稳定农村劳动力;二是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三是政府有关部门必须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范围,构筑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造就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主体。
3.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搞好农业基础建设,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根据不同地理特点,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二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三是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四是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
4.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我国农机工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1)优化产品结构,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应该优先发展保障粮棉安全增效的技术装备,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装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技术装备,提高农产品与食物安全生产的成套技术装备,以及农机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装备。(2)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入先进装备;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增加现代实验检测设备;用先进制造技术,提升产品质量;采用信息系统建设,推进现代管理技术。(3)优化行业结构,形成合理布局。加快改革进度,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锤炼3~5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培育一批“专、精、特”中小企业;发挥地域优势,形成一批产业集群,体现集群效应。
5.走我国农业绿色化道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安全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越来越为人民所关注。因此,发展绿色农业是当今我国农业发展的必行之路。(1)我们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2%人口(2010年为19%)。多数农民为增加粮食产量,使用了大量化肥(约占世界用量的35%),至使我国农业污染已经逐渐形成了从水体、土壤、生物到大气的立体污染。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对此引起足够重视,认真治理环境污染,保证食品安全。(2)从国际市场需求方面来看,国际市场对进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可靠性及卫生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形成了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各国纷纷制定严格的标准对进口农产品质量进行控制。(3)国内市场上,消费者崇尚绿色的观念深入人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安全和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质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绿色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6.加快中国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入世后,随着中国农产品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国外贸易保护的压力会更加加剧,可能引起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贸易限制。在这种形势下,参与国际竞争的唯一出路便是进行标准化生产与管理。农业标准化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攻克技术壁垒最有效的武器。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农业标准化发展模式,以便有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实行订单农业,走“公司+标准+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模式。其做法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与各示范基地、示范户签订收购合同,基本形成原料有基地、加工有企业、产品有市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2)发展合作组织,走“M7UOZ461yMf9pIO+K9hj/tzxC3poTFa8ha3Vznq6TXM=协会+标准+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组织起来。这样既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了内部生产管理自律机制,又能实行规范化运作、管理和标准化生产。(3)加快土地流转,走集中规模经营的发展模式。这种方法可加快土地流转,集约利用土地,以便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土地经济效益。
各级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企业、农业生产者及消费者,应充分认识农业标准化建设的紧迫性,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体系建设,推进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以应对入世对我国农产品的冲击。
四、结束语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完成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充分认识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要用现代工业取代小农业生产,从而使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工人化;(2)要防止投入的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建立健全农业投入的监督体系;(3)要防止搞一刀切,可以在具备条件的农村,先行探索,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实施;(4)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农业现代化大局,要用科学的规划和统筹去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1.李跃军.关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问题研究.公文易文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