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1-12-31 00:00:00魏延民
经济师 2011年12期


   摘 要: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诸多“低效”现象。既有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又有教学因素的影响。文章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对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145-02
  
   近年来,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规模迅速扩大,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目前虽然基本上能够得到保障,但从教育的实效性角度分析,普遍存在着“低效”现象。因此,积极开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分析,找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实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困惑
   1.社会转型导致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信仰危机本身是指个体或某个群体信仰体系相对于其生存的社会情境由于不适应而表现为缺失的状态。目前我国青年学生所面临的信仰危机从本质上讲是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价值体系断层的现象,即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说的“现代化所带来的传统社会和文化特质的一种断裂”的表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对青年一代的影响远比对前辈人的影响要小得多。虽然它还是知识体系的基础,但它的绝对性主导地位和权威性日益被削弱。这种削弱一方面来自整个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谷阶段,以及特定历史时期造成的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片面理解所导致的不切实际的“理想”构想在现实中的落空所带来的信仰危机。
   2.文化的多元化致使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改革的深入发展,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传统的、现代的和后现代的文化并存于同一社会时空,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蚀了马克思主义在信仰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涌起,社会上的一些消极现象,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灵,使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状况。而在多元化的取向中,又以物质利益的选择为主要趋势,使部分大学生在知识与金钱、道德与利益、奉献与索取、集体与个人等价值取向上发生混乱。这一切说明,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新情况。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现行的“思政课”教材体系过于宽泛,各门课程在教材体系的设置上大都只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略现实性和针对性。其一,教材体系的设置往往只注重逻辑体系的展开或历史进程的沿革,不能直面社会矛盾及社会问题,政治性与知识性的兼容明显不够。其二,教材内容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太少,现成答案、现成结论太多,留给学生思考并进行探索求知的东西太少,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教学缺乏互动性。现行的“思政课”课堂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即以教学为中心,学围绕着教转。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课堂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以教为基础,学生只能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思政课”现行教学方法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方法,它主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学生在课堂上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现行“思政课”教学没有给予直接经验应有的重视,缺乏对人的感性因素的刺激和满足,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教师等同于书本,学生学习等同于读书,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结果使教学陷入语言文字的魔圈,变成文gQ64JIDjWnKHJM2dgNHo8/5v/JY50lq1WW2XZe0RgR8=字游戏,教学枯燥乏味,使“思政课”自身丧失了应有的感染力和召唤力,还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最终成为学生厌学的直接原因。
   三、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1.加强教学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