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审职能转变及拓展方向之我见

2011-12-31 00:00:00李天明
经济师 2011年12期


   摘 要:随着现代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也由监督导向型转向服务导向型,除了最基本的监督职能外,还具备评价、控制和服务的职能。文章从内部审计发展的历程角度论述了高校内审职能的转变,在分析了高校内审的特点和现状后,提出了高校内审的拓展方向。
   关键词:高校 内部审计 职能 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114-02
  
   内部审计是为满足各种组织自身管理的需要而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在我国,内部审计开始是由强制性建立的,后发展为单位自我意识需要而建立并发展壮大的,并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其职能也已经由开始成立时的“查错防弊”向“增加组织价值”转变。在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的过程中,合理确定审计工作方向,才能使得内部审计把握重点、取得成效。作为高校内部审计,也要适应职能转变,以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
   一、从内部审计发展历程看高校内审职能转变
   现代内部审计是20世纪经济迅速发展而形成并逐渐壮大发展的,其产生和发展是源于组织自身管理的内在需要。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已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做了第六次修订,新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从这个新定义中可以看出,随着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的性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职能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查错防弊”向“增加组织价值”转变。
   而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是在1985年才开始起动开展的,开始是由国家强制性建立的,后来才发展为单位自我意识需要而建立并发展壮大的。1985年,审计署出台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将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于“监督主导型”。1995年,审计署颁发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仍将“监督主导型”作为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即仍是以传统的财务查错防弊为主的监督职能。2003年,我国出台了新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新规定”明确提出了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要对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内部审计自身的发展历程看,我国的内部审计职能定位已经发生了转型,逐渐转变为单位内部的管理服务,以帮助实现单位的预期目标,即“服务主导型”。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的,按照双重领导的原则,高校内部审计一方面要服从上级主管部门审计机构即审计署驻国家教委审计局的领导,另一方面也要服从本校领导的管理,这样就使得高校内部审计具有双重性的特点:一方面要代表国家监督本校的经济活动,另一方面代表本校的领导监督本校的其他职能部门的经济活动。在1998年机构改革中,审计署驻国家教委审计局被撤消,很多高校的内审机构也与纪检、监察部门合并,甚至有极少量的内审机构被撤消。随着我们教育事业的改革和深入发展,各高校逐渐认识到内部审计对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出自学校工作的实际需要,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又逐步恢复并在短时间内取得快速发展。由于当前高校拥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其资金来源日益广泛化,内部管理也逐步多元化,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也有了进一步的转换:(1)监督职能,就是监察和督促单位内部人员在其授权范围内有效地履行其职责,保证各项活动在符合组织内部的方针、政策、程序、政府的法律条例以及公认管理原则的正常轨道上运行。监督职能是高校内部审计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职能。(2)评价职能,是内部审计人员在经授权或委托后,对最高管理当局的各级管理部门进行监督和评价,并通过评价活动成为最高管理当局用人的依据。对高校内部审计来说,评价职能只是附属职能,其评价与鉴证的影响力和法律效力远远低于社会审计。(3)控制职能,是指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管理和控制的手段,通过内部审计人员独立的审查和评价活动,对其他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监控。内部审计是组织中整体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与其他控制形式相比,更具全面性、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对其他控制的一种再控制。控制职能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管理职能。(4)服务职能,是指通过被审查活动的分析、评价,向组织内成员提供建议和咨询服务,以促进工作的改进,从而帮助组织内成员有效地履行其职责,提高工作质量。服务职能是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能之一,审计工作归根到底是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服务,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为加强学校管理服务。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特点和现状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内审工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形成了如下特点:(1)职能定位为监督、评价、控制、服务,对本单位进行广泛及时的审查和评价,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促进学校加强内部管理,并当好领导决策的参谋和助手;(2)监督和服务具有较强的内向性,从学校大局和中心工作出发,紧密围绕教育资金的管理和控制,以内部控制为出发点,找出学校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加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3)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作用的发挥,从落实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到经费划拨、职权划分等,决定着高校内部审计的地位,影响到审计作用的发挥;(4)工作开展以领导授意进行的审计项目居多,特别是围绕学校大局和中心工作以及重大经济事项进行审计调查,提出审计建议,及时向领导反馈情况,促进学校经济活动健康有序发展;(5)高校内部审计正处于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方向发展的阶段,各高校重视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监督和评价,重视对学校内部控制和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
   同时,我们也应清楚的看到,高校内审工作整体发展仍然比较滞后,存在着一系统的问题,如职能定位不准确、仍然将以查错防弊为主的监督职能定为其主要职能来开展审计工作,机构设置不科学、部分高校未建立独立的审计机构,人员素质偏低、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和后续教育,审计范围全而质量不精,以事后评价为主、缺乏事前和事中监督,审完即止、审计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潜在审计风险比较高,内部审计的执行程序不规范与业务创新缺乏主动性等诸多问题。
   三、高校内部审计的拓展方向
   面对高校内部审计职能转换的需要,针对高校内部审计的特点和现状,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拓展。
   1.审计理念的拓展。高校内部审计作为国家整个审计监督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立足于审计“免疫系统”的本质开展审计工作,注重防患于未然,充分发挥审计的预防作用,重在为国家和社会减少损失,而不是核实损失,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切断“火源”,而不是总是在“救火”,更快更早地抵御、查处和消灭这种病害;摆正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将审计监督寓于服务之中,更加合理地定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审计评价和审计建议,为学校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真正发挥审计的参谋助手的作用。基于审计“免疫系统”的内在本质,要体现出“五个立足”与“五个坚持”,即要立足建设性,坚持批判性;立足服务,坚持监督;立足全局,坚持微观查处和揭露;立足主动性,坚持适应性;立足开放性,坚持独立性。
   2.审计业务的拓展。审计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审计业务成果上,所以,要全面提高具体的审计工作,要夯实基础审计业务如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及决算审计、工程项目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发挥审计最基本的监督和评价职能。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展财务风险控制评审工作、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参与式的全过程跟踪审计等工作,让审计工作真正介入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之中,及早发现内控制度缺失或失控问题,特别是对工程项目审计、采购项目审计、学校重大经济决策等,审计部门应该提早介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从源头上控制问题的发生,促进学校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严肃性、效益性。同时,要发挥出高校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充分运用审计结果服务于学校需要,如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加强对审计项目整改意见的落实力度等,真正发挥审计的“纠、帮、促”作用。
   3.审计手段的拓展。随着现代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审计技术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现代的审计技术方法不仅省时省力,更能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在审计模式上,要将以账表为导向的审计模式转换为以制度为导向和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在审计技术上,要广泛运用测试方法,如控制点测试法、分析性测试法等,要大量采用统计抽样技术,如属性抽样、变量抽样、货币金额抽样等,避免任意抽样和判断抽样,以降低审计风险。同时,高校内部审计也要逐步推进自动化、网络化的建设,要大力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运用审计软件开展审计项目;要逐步实现用审计文档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利用计算机建立起管理系统;要善于利用校园网络和互联网,建立起审计部门网页,加强审计工作的宣传和信息公开化,同时也对学校内各职能部门的日常经济活动进行了解和参与,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总之,高校内审职能的转换是其发展的必然之路。我们作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适应形势,加强学习,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促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务司.教育内部审计规范.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贺颖奇.当代国际内部审计的变化与中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机会.审计研究,2006(4)
   3.程亚琼.高校审计发展趋势研究.事业财会,2008(2)
   4.张素碧,艾尚树.高校内部管理审计初探.重庆大学学报,2004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审计处 广东广州 510420)(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