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建设节约型高等学校

2011-12-31 00:00:00许传礼
经济师 2011年12期


   摘 要:文章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建设节能型高等学校作了论述,并从组织领导、资金投放、管理措施、创新手段、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节能型高校 科学管理 创新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102-02
  
   我国高教事业的迅猛发展和高校的扩招,使高校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学校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剧增;另一方面能源提价,而学校管理滞后,浪费现象严重,加大了办学成本,增加了学校负担,水、电、煤气等能源的超支和浪费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又一“瓶颈”。在高校日常生活中,浪费水电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洗漱不关水龙头、水龙头不拧紧、洗浴时有人无人长流水现象屡见不鲜;办公室人员下班只关闭电脑主机,却不关显示器,不关打印机电源开关,大白天开着电灯的现象更大有人在;教学楼及相关的公共场所,水电浪费现也普遍存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2.6亿多人,节能潜力巨大。所以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势在必行。
   笔者所在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按照十七大精神的要求,根据中央各部委关于建设节约型高等学校的有关规定,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绿色生态理念,大力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各项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一、组织保障,制度落实,完善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机制
   1.成立工作机构。节能减排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作,学校成立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学校节能减排工作协调、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学校节能减排工作的长期规划,制定相关文件,落实各单位工作责任,对学校节能减排工作进行检查、督促、评价与奖惩。在此基础上,制定节能减排责任人和联系人制度,明确由各学院、部门、单位负责本单位本部门的节能降耗工作,制定适合本单位的节能降耗管理措施,定期自查、督促、落实节能降耗日常工作。
   2.完善落实管理规章制度。依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学校制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关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意见》,重点在宣传教育、完善制度、节约水电方面落实具体措施,倡导建设节约型校园。制定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水电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学校节能节水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水电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从制度上规范师生的用能用水行为,采取经济调节措施,进一步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各项工作。
   二、重点投入,挖掘潜力,适度开展现有设备节能改造
   我校由东营校区和青岛校区两个部分组成,这里主要谈谈东营校区的情况。
   1.东营校区供电设施节能改造。主要有变配电设备新建扩容改造,安装节能型变压器,东营校区所有架空线入地改造以减少电力线损等。共投入资金800余万元,相继完成了东营校区较大规模水电基础设施新建和改造项目42项,新建改造各类变配电站台3座,新增供电容量1200KVA,新增供电干线21千米。
   2.公共场所节能改造。一是通过安装远红外智能控制开关和教室空调节能器节约公共教室用电;二是在耗电量大、用电时间长、用电量相对固定的公共照明线路安装节电器;三是通过降压、整流、间隔控制、轮流开灯等改造与管理方法开展路灯与走廊灯节电改造。公共场所节能改造共投入资金180万元,整体节电率达到20%左右,年节电量达到120万kWh。
   3.老校区卫生间用水设施改造。老校区卫生间设施陈旧,大都为耗水型设施,漏水耗水严重。几年来,学校先后投入100余万元对老校区125个卫生间实施改造,使用节水龙头1832个,改造小便槽冲洗装置177套,安装红外节水阀150套。
   4.供热管网布局优化与节能改造。根据学校发展和市政供热方式布局调整的实际要求,学校对校区供热管网开展节能论断和布局优化。按照集中与分散供热相结合的思路,以管网热量平衡分析为手段,严格用热计量与分析,加强管道保温,开展余热利用,加强设备维护保养等手段,对校区供热管网实施优化与节能改造,提高了用能效率,每年节约蒸汽900多吨。
   三、科学管理,措施落实,抓好节约型校园日常管理
   1.实施水电全面计量考核管理。除对全校各经营性用户、独立核算单位、后勤保障(如学生宿舍、食堂等)和转供户实行全额收费外,对教学科研、行政办公、公益性单位实行水电指标化管理,采取超额自负、节约奖励的激励措施,分清管理责任,加强自我约束,节约用水用电。同时,应大力加强培养水电服务、设备管理与操作人员的节能意识,以提高各专业节能服务机构管理人员节能节水的自觉性。
   2.完善各项水电使用管理制度。针对公共教室、走廊灯、电梯、空调、水景、喷泉、装饰灯、庭院灯开启时间和使用做了详细规定并层层落实。与此同时,还加强了绿化用水管理。绿化用水尽量用校园湖水、再生水、地表水,逐步取消使用自来水浇灌绿化,绿化用水装表计量并支付水费。
   3.推行漏水举报奖励办法。针对校区范围大、地形复杂,遇室内、地下漏水很难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