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电影票价的制定与完善

2011-12-31 00:00:00刘爱芸
经济师 2011年12期


   摘 要:文章阐述了我国电影票价制定的历史沿革以及存在的弊端,分析了影响票价几个因素的变化,指出要建立多层次的票价体系,从而让更多的观众回到影院。
   关键词:电影票价 价格体系 观众 影院
   中图分类号:J9-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034-02
  
   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自2002年起,国内电影市场票房每年均以两位数字的增速增长,成为全球电影票房增长最高的国家。2009年全年总票房达62亿元,同比增长42%,2010年总票房已突破100亿元大关。然而,光鲜的数据背后,电影的高票价也一直困扰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1985年至1995年10年之间,中国电影票价实现了“五级跳”,从两三角钱跃至30~50元,到了2010年年初,好莱坞大片《阿凡达》强势登陆各大影院,其3DI版的票价在北京一度卖到150元一张,上海、深圳等其他大城市则卖得更高。有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电影平均票价为36.38元,城镇居民支付的每张电影票的价格相当于月可支配收入的2.5%,与发达国家0.5%的数据相比明显偏高。业内人士认为,按照我国城镇居民目前的收入水平,电影票价已经到了警戒线,如果继续上涨,走进影院的观众将会进一步减少,也就变相支持了DVD盗版和非法网络下载,这无疑将是灾难性的后果。
   众所周知,支撑票房的基础是电影票价与观众人次,在这两个因素里,我们只能掌控票价,以票价影响观众人次,继而获取理想的票房收入。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电影票价,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观看影片,已成为当前电影市场必须面对的一大课题。
   一、我国电影票价制定的历史沿革以及存在的主要弊端
   1.我国电影票价制定的历史沿革。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至今,我国电影票价的制定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历史阶段:
   我国电影事业是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开始实行企业化管理和经济核算的,当时电影票价由政府统一制定。依据我国上世纪50年代的情况,电影票价定位相对比较合理,与当时一般物价水平和电影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都是比较适应的,电影企业不仅具有自负盈亏的能力,还为国家积累了一定资金,电影企业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文革”时期是我国电影事业遭受浩劫的十年,其间,电影业基本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在“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极左思想的指导下,电影的票价、租价还曾一度下调,并实行全国统一定价。
   粉碎“四人帮”后,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电影票价一直由中国电影总公司在发行拷贝时直接制定。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和约束,中国影视作品仍然承载着沉重的意识形态任务而被理解为一种“宣传手段”,商品的功能几乎丧失殆尽。在当时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下,电影票价并未得到及时、相应的调整,1957年全国城市电影票价平均是0.15元,1987年全国平均票价为0.21元,致使电影企业的收入远远跟不上发行放映业务费用的增长,电影企业面临严重的亏损。为此,我国电影界曾对票价的调整做了很大的努力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如在80年代末实行了对部分影片浮动票价的政策后,尽管电影观众在下降,但电影收入却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据统计,1985年全国电影观众为217.6亿人次,放映总收入为13.5亿元;1998年电影观众为188亿人次,放映总收入为18亿元;与1985年相比,观众人次虽然下降29.6亿,放映收入却增加了4.5亿元,电影票价上调应是其中的直接原因。
   90年代初至今,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电影票价也是水涨船高。在1989年到1999这10年间,我国城市电影票价从几角钱、1元钱涨到10元、50元甚至更高,同时也将越来越多的普通消费者挡在了影院门外。从1989年到1999年间,电影票房从27亿元下降为8.1亿元,观众人次从最高时的293亿下降到不足3亿,整个电影市场一片萧条。
   近年来,随着国家整体经济环境的发展,电影市场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全国一级市场即各大中城市的院线市场中反映的数字表明,2005年全国城市院线票房收入16亿,观众人次7303万,平均票价22元;2009年票房收入60.19亿元,观众人次2.004亿,平均票价30.03元;2010年,票房收入96.24亿元,观众人次2.71亿,平均票价35.51元。由此看出,观众人数从1985年的217.6亿下降到2010年的2.71亿,票房却从1985年的13.5亿上升到2010年的96.24亿,电影票价的上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90年代后,随着电影体制改革的深化,电影票价制定权限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