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性理论探讨

2011-12-31 00:00:00段伟杰
经济师 2011年12期


   摘 要:尽管对于外部性问题的研究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但是学者们至今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外部性理论,对于外部性问题的研究无论从概念到逻辑分析框架都处于模糊、混乱的状态中,这极大的限制了外部性理论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文章从三个方面对于外部性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于外部性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即什么是外部性;其次探讨了所有存在的外部性是否都需要矫正;再次如果外部性问题需要矫正的话,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才是最好的。
   关键词:外部性 概念 矫正 手段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023-02
  
   一、外部性的定义
   外部性概念是研究外部性理论的起点,然而对于外部性概念的定义至今仍是一个难题,为此很多经济学教科书干脆忽略了外部性的定义,例如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以及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等,但是不下定义就来分析这一问题往往是很困难的。
   外部性问题发起于西奇威克《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的“灯塔”理论和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的“外部经济”的提法。马歇尔在分析个别厂商和行业经济运行时首创了“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这一对概念。所谓外部经济是指一种有赖于该产业一般发达所造成的经济。后来受马歇尔的启发,马歇尔的弟子庇古正式提出和建立了外部性理论。庇古认为,在经济活动中,如果某些厂商给其他厂商或整个社会造成了损失而不需要付出代价,就存在“外部性”。适当改变一下庇古所用的概念,外部性实际上就是边际私人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在没有外部效应时边际私人成本就是生产或者消费一件物品所引起的全部成本,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例如一家企业排放污染引起其它企业或者个人为了维持原产量或者个人健康所需成本,这就是外部成本,边际私人成本加上外部成本就是边际社会成本。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企业或者个人所产生的收益并不由他们单独享有还存在外部收益。边际私人收益与外部收益之和就是边际社会收益。既然在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相背离的情况下,自由竞争无法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就需要采取政策来消除这种背离,庇古的策略是对于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的部门实行征税,而对于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的部门进行奖励和补贴,这种政策建议后来被称为庇古税。
   外部性理论从产生开始,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关注,备受注目的同时也遭受了很多的批判和质疑。其中,科斯从否定庇古等人的逻辑体系开始,对外部性理论进行了批判,但是却又是外部性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科斯对于庇古外部性理论的批判主要体现在外部性问题并不是单方向的而是具有相互性,例如一个化工厂排放污染,按照庇古的理论我们应该对化工厂征收庇古税来减少化工厂的污染排放,但是实际上可能化工厂建设在前而居民区的建设在后,这样政府就不应该向化工厂征税而是居民向化工厂赎买。科斯提出了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策略,即著名的科斯定律,当交易费为零,产权明确的情况下,双方通过自愿协商就可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根本无需政府干预。而当交易费用不为零,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需权衡各项政策的执行成本进行决定,也就是说庇古税可能是最优的手段也可能不是。
   此外,张五常、杨小凯等人从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出发,完全否定了外部性理论。张五常对于外部性理论的批判主要表现为,首先在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谈外部性,外部性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到底谁对谁产生外部性呢?其次之所以外部性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是因为合约本身就是模糊不清的,因此他建议用合约理论替代外部性概念更加符合现实。杨小凯等人认为外部性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问题的实质在于交易费用,他对于外部性理论的批判主要表现为首先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不同的产权安排都能够达到最优配置,也就不存在外部性问题。其次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交易费用概念就可以替代外部性概念,即外部性问题就是节省界定产权的外生交易费用与节省界定产权所引起的内生交易费用的两难问题。
   笔者认为可能庇古对于外部性解释更加符合实际。虽然科斯在他的经典著作《社会成本问题》这本书中例举了很多外部性是相互的例子,例如走失的牛、斯特其斯诉布里奇曼案等等,科斯认为这些外部性所造成的损害都是相互的,应该根据效率的原则来确定谁有权侵害谁,但是这却违背了公平原则,因为侵害是先天存在的可能在某些事例中很难判定,但它却是客观存在的。张五常、杨小凯等人则认为外部性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完全可以用合约理论或者交易费用理论替代,但是交易费用理论并不能够完全替代外部性理论,外部性理论研究的是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问题,而杨小凯的超边际分析法关注与分工如何减少资源的稀缺程度。他们之间还是存在着区别的。综上所述,本人对于外部性概念的定义是:当某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于其它经济主体的效应或者说福利产生了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又无法通过市场自发得到解决时,就产生了外部性。
   二、外部性需要矫正吗
   多数赞成外部性理论的学者都认为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为了提高效率需要对外部性问题进行矫正。外部性的矫正是指对产品或者劳务的私人边际成本和私人边际收益进行调整,使之与社会边际成本或社会边际收益相一致。但是当考虑到交易费用时,对外部性进行矫正并不一定能够提高效率。我们按照庇古对于外部性理论的定义来讨论外部性如何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及外部性是否需要内部化的问题。
   我们假设存在一家化工厂,该企业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因此它的产量不会影响市场价格。假设工厂生产的边际私人成本为(MPC),工厂的边际社会成本为(MSC),它等于工厂的边际私人成本(MPC)与给社会所造成的边际外部费用(MEC)之和。如图1所示,工厂的供给曲线S=MPC,D为需求曲线,供给需求曲线相交于C点,此时工厂的产量为Q1价格为P1。而社会的供给与需求曲线相交于A点,此时工厂的产量为Q2价格为P2。可以发现在存在负的外部性的情况下,工厂的产量增加导致过度生产,工厂转嫁外部费用从而给社会造成了损失,损失的大小大概为△ABC的大小。
   通过上面所举的案例可以发现,当存在负的外部性的时候,社会资源配置不能够达到最优化,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同理我们也可以得到存在正的外部性时资源配置也是低效率的。因此当存在外部性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对外部性进行矫正,我们还是以上面的案例来进行说明,对外部性进行矫正的方法有很多,我们采取庇古的方法来进行说明。庇古建议政府对工厂进行征税,税收的大小等于MEC,这样工厂的MSC曲线就变成MSC曲线,最优产量变为Q2从而达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初看上去庇古税可能是一个很完美的理论,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征收庇古税并不一定能够提高效率,这主要是因为存在着交易费用,这些费用包括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及监督的费用。另外政府对于公司所造成MEC以及MPC的信息都是不完全的,还需要搜集造成的信息才能设定最优的税率等等成本。如果这些交易费用之和大于外部性的损失,那么不但不会提高效率还会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但是并不是所有对于外部性的矫正方法都是可取的,我们需要衡量利弊得失才能做出选择。
  
   三、如何对外部性进行矫正
   在如何对外部性进行矫正的方法选择上,sandmo(2000)曾经说过经济学家们对于说教性的政策表示怀疑,对控制和命令似的政策表示厌恶,而对市场化的手段表示欢迎。总结起来主要包括经济激励、直接规制、社会习俗、法律准则等手段。下面将主要介绍经济激励、及直接规制两种手段。其中经济激励手段是指利用经济手段,直接作用于经济主体,改变经济主体的行为,使其产生的外部社会成本内部化。它主要包括以庇古为首的税收手段和以科斯为首的侧重于市场本身的市场化手段。
   1.庇古税。庇古税是由福利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他主张使用税收的方法迫使厂商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当一个厂商施加一种外部社会成本时,应该对它施加一项税收,该税收等于厂商生产每一连续单位的产出所造成的损害,即税收应恰好等于边际损害成本。庇古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效率,下面笔者就介绍一些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扭曲税:因为完全内部化了外部性,庇古税又被称为最优税。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传统的庇古税分析是基于局部均衡分析基础上的,假设过于抽象和简化,妨碍了其在实践当中的运用,为了克服这些缺陷,我们必须将分析放到整个税制的大背景下去考察。也就是说局部均衡分析必须采取单一税制的形式,这要求政府对个人征收一次总复制税(lump sum tax)来满足。而在现实当中单一税制是很难实现的目标,必须通过课征直接以及间接税的形式完成。这也就出现其他的扭曲性税,那么当现实当中存在扭曲税的情况下如何分析庇古税呢?经济学家sandmo(1975)等人对此进行了研究,他通过推理得出在一个最优的商品税制下,将庇古税和ramsey准则用一种简单的方式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既定税制下的损失最小化,这样的税制结构通常被我们描述为符合“叠加性特征”。假设社会中存在着n件课征商品,其中第n件商品具有外部性。那么对该产品的课税可以表达为ramsey部分和庇古部分的加权平均,但其他的n-1件商品只征收ramsey部分。
   (2)直接税和间接税:制定税收政策需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税率的确定,上面我们已经讨论了存在扭曲税情况下最优税的确定问题。另一个就是决定对什么商品进行征税的问题。现有的一些文献在研究外部性修正税时发现,可行的税收工具是基于外部性的一个代表物,而不是外部性本身,例如一家化工厂生产产生了废气,废气的多少是我们实际当中很难测量的,可行的操作办法是对工厂生产的商品进行征税。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外部性的代表物并不能完全的代表外部性,会造成税收的低效率。在实际当中主要存在三种形式的外部税。
   第一种:外部性本身征税,虽然外部性很难测量,但是还是存在着可以大概估算出来大小的外部性,例如消费汽油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第二种:直接产生外部性的商品进行征税,例如上面化工厂的例子,这种税又被称为直接税。第三种:产生外部性的商品的替代品或者或补品进行征税,例如为了对交通拥挤进行控制,我们可以对停车场进行征税。这种税又被称为间接税。为什么说不对外部性本身进行征税而是通过征收直接或者间接税会造成低效率呢?主要是会导致动作反映形式的低效率。我们还是以上面的化工厂为例,如果对化工厂的商品进行征税,商品的价格提高,会激励消费者减少商品的消费,但是却未必能够刺激工厂使用更先进的技术来减少废气的排放,因为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即使自己降低了废弃的排放量,政府也不会对商品减少税负。
   2.科斯手段。科斯认为外部性问题可以通过重新分配产权得到解决。所谓产权,是由社会规定的一组权利,这种权利可以在法律的保护和限制下自由地加以使用并从中获得收益。科斯认为,当人们在面对A损害B这类外部性问题时,往往是考虑应该如何阻止A。其阻止的办法无外乎要么要求A向B赔偿损失,要么向他课税,或者干脆要他停止工作。这些办法都不尽人意,因为其结果是尽管可能使B免遭损害,但却有可能使A遭受损失。要使当事人所遭受的损失都尽可能地小,正确的思考逻辑应该是首先确定我们应准许A损害B,还是准许B损害A。依照科斯的意思,后人总结为著名的“科斯定理”,即当交易成本为零时,人们之间的自愿合作或将外部性所产生的社会成本纳入交易当事人的成本函数,从而导致最佳效率的结果出现(科斯第一定理);在交易成本为正的世界中,法律规则中产权的界定对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有重要作用。法律规则的选择应在比较各种解决办法的成本和收益后作出,他认为允许当事人就外部性进行谈判以自愿合作是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有效法律规则。政府的作用即在界定当事人拥有的产权,包括进行谈判的权利,而不必直接干预。这就是说,只要交易费用不为零,就可以利用明确界定它的产权,通过产权之间的自愿交换来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克服外部性,而无需抛弃市场机制。因为只要产权界定清晰,交易各方就会力求降低交易费用,把资源使用到产出最大或成本最小的地方。
   科斯手段看起来很完美,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自愿协商需要考虑交易费用的大小,如果交易费用过高甚至大于社会损失,那么协商也就失去了意义。其次,自愿协商的前提是产权明确,而事实上确定产权的成本往往是很高昂的。再次,科斯的手段仅仅注重了效率而忽略了公平。
   3.政府管制。管制是政府以非市场途径,即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作用于政策对象,强制其执行,又被称为命令和控制(command - and - control)。同使用庇古和科斯的措施相比,政府一般更愿意通过管制来限制负外部性的产生,因为管制的效果更加直接明显。但是这种方式因为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而被经济学家们所厌恶。首先,为了制定政策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以及制定后的执行,使得管制的成本高昂。其次,管制缺乏灵活与应变,不能随环境改变及时调整政策。再次,管制政策存在着一刀切的现象,缺乏效率。最后,管制手段缺乏激励,不能够刺激企业或者个人的自觉性、创造性。
   四、结论
   本文从分析外部性的概念入手,对历史上经济学家们关于外部性概念的不同定义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所理解的外部性是指当某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于其它经济主体的效应或者说福利产生了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又无法通过市场自发得到解决,就产生了外部性。同意外部性存在的学者都认为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但是考虑到交易成本并不是所有外部性的矫正方法都会提高效率,因此需要对外部性的矫正方法进行研究。本文主要考虑了庇古税、科斯理论以及政府规制三种手段,并分析了他们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总体来说政府规制方法有较强的确定性,但是灵活性不够,激励作用较弱,控制成本较高。庇古手段虽然比政府规制方法具有更强的激励机制,但是由于还存在着一些由自身特点所决定的缺陷,具有较差的可操作性和政策效果。科斯手段根据产权理论,侧重于利用市场机制解决外部性问题,但是由于产权不明晰,交易成本过高,实际中的应用也很少。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张五常.经济解释[M].北京.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