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琳
武广高铁传输系统武汉铁路局管内约为370 km,共84个网元,由中继层和接入层两部分组成。中继层由洪山、武汉站、乌龙泉东、咸宁北、赤壁北5个通信站配置为OSN3500设备,站间用双纤连接,形成1+1线性复用段保护。沿线53个基站、10个直放站、8个信号中继站、8个AT所、3个牵引变电所、2个配电所等。由牵引变网元,信号中继站和中继区间共同形成二纤双向复用段保护的牵引环;奇数基站和偶数基站分别与中继层形成奇数复用段环和偶数复用段环,环网承载着GSM-R的应急、无线、接入网业务,这些业务一方面完全利用二纤复用段环保护的特点,电路通过传输层自行保护倒换,另一方面通过业务的东、西向两个路由形成环路,即便是一个方向完全中断,业务也不受影响,也就是通常说的双路由。可以参见乌龙泉东站和咸宁北站区间的环网构建(见图1)。
乌龙泉东站和咸宁北站为接入层的两大汇聚点,牵引变环、奇数环、偶数环的站间业务及跨环业务需经过这两个站点,如果再增加公安信息机房和咸宁维修工区网元,可采取断环加点的方式,但是光缆的距离不能满足光功率的要求,故只有另辟新路,将公安信息机房和咸宁维修工区网挂在咸宁北网元上,配置成通道保护环模式,如此新增网元的业务也受到的保护(见图1)。
建设初期武汉铁路局内配置2台M SC设备,相继在M SC1上开通了对北京、上海、成都、济南、广州、南昌的互联业务,在M SC2上开通了对上海、西安、太原、北京的互联业务,这些业务有的通过骨干网传输京沪穗系统,有的通过骨干网传输西南环系统,在洪山站OSN 3500汇集。但作为无线互联业务只依靠两台OSN2000设备是不够的,势必造成光板上承载的业务过于集中,且路由单一,一旦光板故障,其影响面较大。基于环网保护和双路由的考虑,决定增加3台M SC设备,两台与洪山枢杻网元建成一个三角形的通道保护环,另一台与宜万线传输的洪山站对接。这样就能充分的将部分互联业务分担在其他的M SC上,同样实现环保护和多路由的目的(见图2)。
图1 武广高铁传输的牵引环、奇数环、偶数环
图2 武广高铁系统GSM-R业务互联传输优化
宜万传输系统武汉铁路局管内宜昌东—凉雾(不含)区段约为345 km,管内有宜昌东、长阳、巴东、建始、恩施、利川6个中继站点,均为中心S385设备,中继层站间用双纤连接,形成1+1线性复用段保护。其他基站为接入层,通过基站形成的二纤双向复用段环14个,环网承载着大量铁路专用的小颗粒业务,包括GSM-R的应急、无线、接入网业务,其保护方式和双向路由的安排与武广传输类似。
武汉作为省会枢纽和铁路大动脉枢纽,大量跨局业务在洪山传输室交汇,另外洪山新建的调度大楼即将落成,未来大量来自外局及其他系统的调度电路将汇聚在此,应考虑宜万线的电路不能在宜昌东终结,而是延伸至洪山、襄樊、甚至调度所、核心机房。
电路的跨系统硬件转接会造成故障隐患的增加,而电路大量的汇聚到某一两个系统中,又会造成“瓶颈”的出现。经过调研,可在宜万线系统中再建一个二纤双向复用段环,跨接洪山、襄樊、宜昌东站点,但前提是打通它们之间的光通道。
省干西环波分系统通过扩波处理,便能提供优质的光通道,局管内的省西环波分网络构建(见图3)。
通过在洪山、襄樊、宜昌站点增加两块39波波长转换板,从而达到可以下SDH业务的目的,径路一:洪山—长江埠—云梦—安陆—随州—枣阳—襄樊;径路二:襄樊—宜城—荆门—当阳—宜昌;径路三:宜昌—枝江—荆州—潜江—仙桃—沌口—洪山;这样宜万系统的电路均可直达武汉、襄樊两大站点。三个网元均采用中心S385配置,2.5 G的容量,可以满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需求。
另外,考虑未来宜万电路也要汇接至调度所,故洪山宜万与合武客专调度所间建立一个622 M光通道,这个桥梁在未来的意义是深远的。同时为解决武广线洪山“瓶颈”的问题,将前面阐述的新增的第三套M SC与洪山宜万设备双光口对接,形成1+1保护模式。这样对部分传输节点进行扩容优化,全面解决了GSM-R业务形成真正的双路由保护、与其他系统的互联提供更多的路由(见图4)。
从图4可以看出宜万线网络更加完善,网络的覆盖面更广了,也使铁路专用业务更加安全可靠。
图3 省干西环波分拓扑图
图4 宜万线网络优化
对有线网络进行合理的优化和扩容是网络维护的重点,特别是承载着GSM-R业务的传输系统更是重中之重,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整合、优化既有径路路由,解决网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构筑起局信息通道的高速公路,提升铁路信息化保障能力,最终实现铁路专网和铁通公网真正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