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民 张 超
(1、五常杨家岗林场,黑龙江 五常 150200 2、五常背荫河林场,黑龙江 五常 15020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林业产业的外延在不断拓展,内涵在不断丰富。林业产业就是以森林资源为基础,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以技术和资金为手段,有效组织和提供各种物质和非物质产品的行业。林业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主要包括林木种植业、经济林培育业、花卉培育业、木竹采运业、木竹加工业、人造板制造业、木浆造纸业、林产化工加工业、林副产品采集加工业、森林旅游业等。
从林业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已成为世界林业产业大国:我国的林业产业总产值以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快速增长;我国主要林产品产量己位居世界前列。近几年,全国主林产品大幅增长,已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大国;新兴产业已成为林业产业发展的新亮点。近年来,随着竹藤业、花卉业、森林药材、森林食品、生态旅游、经济林等一大批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林业产业内涵不断丰富,产业面不断拓展;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增长迅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
但与世界林业产业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还不是林业产业强国,主要表现为:林业产业总产值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过低,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较少;林业产业的整体素质不高。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初级低档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科技含量低,科技成果转化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利用程度差,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林业产业科技贡献率仅为35%,低于全国其他行业40%的平均水平;资源基础支撑能力弱。我国的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是相当低的。全面把握林业产业发展态势,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实现林业产业由大国向强国迈进,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构建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良胜互动、和谐共进新格局的必然选择。
我国林业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林业产业发展中,有些林业经济大省并不是森林资源大省,如山东和江苏。而真正的森林资源大省如黑龙江、内蒙古、云南、西藏等省区,并未成为林业经济的大省、强省。
这种现象是由几个原因引起的:
2.1 出于生态保护或者地理位置的原因,部分森林资源大省(如内蒙古、黑龙江、西藏)的许多森林资源并未被用于林业经济发展,所以它们的森林资源中有很大部分对于林业产业产值的贡献是没有的。
2.2 还有由于我国地区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差异,许多森林资源大省属于我国经济落后地区,林业产业的发展处于比较低级阶段,产品附加值低,林业产业产值不高。而东部部分地区,虽然自身森林资源量少,但凭借经济和科技水平的领先地位,成长为林业产业大省。这两个原因直接导致了林业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
这种不均衡主要是由于森林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区域生态水平和林业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导致的。因而在我国的林业产业发展中,要根据森林资源地区分布、区域经济和林业产业区位优势,结合林业生产力战略部署,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效益,推进林业产业集聚和产业带的形成,实现林业产业区域特色化和分工专业化。
采取以下措施:
2.2.1 应加大中央、地方以及其他省区的资金及政策倾斜投入林业建设,帮助其尽快改变林业工作的落后面貌,推动其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要强化和改进自身的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促进林业建设。要增强全民族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意识,努力发展林业教育事业,重视林业行业培训工作。应以岗位培训为重点,积极开展专业培训和专题培训,实行鼓励、支持培训的政策措施。
2.2.2 加强林业科技的支撑,林业科研方向应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实践问题为重点,全面提高林业全行业科技进步,增加林业科技投入,引进和培养人才,建立健全林业科技研究与推广体系建设,实施林业种苗工程,在林业管理上实现信息化,决策科学化;种苗优质化,森林资源多功能化,产业效益化。使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得到增加,真正实现“科教兴林”的战略目标。
2.2.3 推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向纵深发展,创新发展思路,调整工作重点,延长工程期限,做好分流安置,搞好产业转移,形成长效机制。二是认真实施退耕还林、防沙治沙、三北防护林、速生丰产林、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等重点工程,解决东北地区各类生态问题。三是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依托东北广裹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二三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的新格局。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制定优惠政策,减免相关税费,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产转型步伐。
2.2.4 用好东部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用政策机制调动积极性,将基于林带划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并积极探索其补偿新机制,出台适应平原林业、城市林业和沿海林业特点的木材采伐管理办法;在有林地上求质量、求效益,在宜林地上求扩展、求突破,争取将低洼易涝地、城市周边、水利枢纽周围、江河路渠两旁等尽快绿化起来;延伸林业产业发展链条,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兴产业体系;要全面提高林业的整体水平,实现少林地区的林业可持续发展。
2.2.5 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和优惠政策倾斜力度,解决生态建设及其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对天然林、原生植被、高原湿地等全面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因害设防、综合治理,乔灌草相结合,三大效益相统一,大幅度提升治理速度。可借鉴市场经济办法,引导推动重点工程建设,争取国家加大对人工林资金投入,不断解决林业生态工程受益的公共性与投入的个体性之间的矛盾。一是按照生态社会性原则,实行生态林业建设以国家投入为主,纳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对退耕还林(草)、森林抚育、高山造林、生态脆弱区域植被恢复、森林结构改善应给予特别关注。另一方面,要把现行各种林业资金渠道统一起来,实行统一管理,采用经济杠杆引导人工林的营造,按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要求,采用不同的经济扶持办法。三是尽快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为合理调节生态林生产经营者与社会受益者的经济利益关系,补偿经营者的投入,推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和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善。
区域林业发展应根据不同时期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林业的战略性要求,研究确定区域林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对林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区域内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以区域林业的协调发展促进全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陈同英,邱登鸿,黄世典.林业系统投入产出模型及其应用[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3(1).
[2]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编著.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邓聚龙.灰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4]邓文华.金洞林区林业产业结构分析与方法探讨[J].林业经济,1987(3).
[5]傅立.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