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蕾沈艺徐冠华严佳
(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 苏州 215004)
环境问题与资源、人口问题已经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是影响本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关键问题。要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必须掌握环境质量变化。长期以来,环境监测单位一直采用定点采样监测,然后通过综合分析找出污染现状和变化规律,但这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取得的数据也仅是瞬时的有限的数据。因此,在环保业务不断拓展的今天,急需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建立根据业务需要的信息管理平台,将分散的数据整合,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
1.2.1 数据标准化差,难以一致
当前,存在着污染源数据被各个业务部门分别掌管的情况,数据不仅没有完全实现电子化,更在标准形式方面不统一。
1.2.2 数据无法匹配
由于污染源数据被不同业务部门分别记录、存储和管理,不同时间的数据版本又存在很大差异,给数据的一对一匹配关联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1.2.3 数据更新缓慢
由于不同业务部门分别储存了不同时期的污染源数据版本,数据库没有得到统一,使得新产生的数据不能进行实时更新,局限了目前数据的整理归档。
系统立足于全国统一的污染源监测数据管理高度,规范从上至下各级监测机构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录入、传输及汇总,实现污染源监测数据逐级有序地传输、存储,加强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快速处理、分析与评价[1]。不仅统一了整个污染源数据信息的管理,更为环保系统内各级环保部门以及不同业务部门提供了快速查询、分析的便利,对及时掌握各地区污染物排放变化趋势,有效控制新老污染源的污染,逐步改善各地区环境质量提供有力的支持与服务。
系统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及时掌握地区污染物排放的变化趋势,从而掌握环境质量的变化。通过对污染源监测数据的统一采集、录入、传输、汇总和分析,实现污染源数据信息的统一管理,自动协调各管理部门对污染源的管理,有效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
3.1.1 系统结构与组成
系统基于客户/服务器(C/S)模式,并利用了专网光纤通讯传输方式构建了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解决了工作人员手工操作繁杂、业务量大、信息查询不便、数据统计困难等实际问题。
3.1.2 系统功能
系统按照不同的需求分为以下几个功能项,包括:系统、污染源、数据传输、数据查询、达标评价、数据库、字典表共7个菜单。
·系统
系统模块用于维护系统各项基础信息,包括系统设置、用户管理、修改用户口令、查看系统日志以及退出系统等功能。是各项数据库链接参数、数据传输参数、邮件参数设置的场所。也是具有管理整个信息系统功能的高级模块。
·污染源
该部分涉及了工业污染源、污水处理厂、固废处理厂这三种类型污染源企业的基本信息、监测设备信息、监测点位信息,按手工监测及自动监测的分类,分别对三类污染源企业的监测数据进行录入、整理。是数据记录的主要功能模块。
·数据传输
该模块实现了总站到各省市监测站间的数据传输、合并工作,包括了数据上报及数据导入的功能,符合一系列标准规范要求,为系统二次开发、移植及资源共享提供了必要条件[2]。
·数据查询
该模块可按污染源基本信息或监测数据内容进行查询,也可以选择自定义查询。是根据不同部门不同级别查询者需求,对数据进行灵活查看的功能性模块。
·达标评价
达标评价模块将污染源的手工监测数据与排放标准进行比较,可以快捷显示污染源监测数据的达标情况。是具有初步分析功能的模块之一。
·数据库
数据库管理可以备份、还原、删除整个系统的数据库,也可以自定义查询模板,供其他用户在数据查询模块中快速查询。是管理数据的主要模块之一。
·字典表
字典表是整个系统的基础数据,包括了污染物排放标准库、系统代码库、污染源名录库等。是统一规范各项标准、名称的主要模块。
3.1.3 应用范围
系统根据污染源数据信息类型包括了污染源基础属性数据、污染源手工监测数据、自动监测数据和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数据。基本上涵盖了污染物的所有基础及监测信息情况。利用统一完整的数据达到分析变化趋势的效果。
系统按照污染源属性分类,分别适用于废水污染源、废气污染源、废气废水综合性污染源。在查询时可根据需要查看不同属性污染源的各项指标。
系统按照污染源企业类型分类,又可分为工业污染源、污水处理厂、固废处理厂三种类别,便于不同的业务部门查看各自需要的信息。
通过对行政区域、行业污染物排放量的统计,能够得出COD、SO2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结构,基尼系数大于1的行业即为进行结构调整需要重点关注的行业,基尼系数大于1的区域即为需要重点监督的区域。由此为总量减排(新增削减量)的结构调整部分提供方向。
· 标准、规范
系统建设坚持统筹规划、有序发展的原则,克服无序的盲目发展以及无标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在规划的基础上,统一标准与规范,加强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 灵活、完善
系统建设分阶段循序进行,数据积累、客户需求、功能完善以及技术进步都存在很大的扩展余地。在坚持开放性、标准化的基础上,既将现有条件和需要融入了系统,又兼顾了未来技术发展的需要,增强了系统的扩展性。
· 共享机制
系统既完成了自下而上的标准化数据采集工作,又兼顾了自上而下的数据统一整理、存储以及分析功能,建立了一个统一规范的污染源信息资源集中管理模块和共享机制。
系统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下发至各省市环保部门,并于2007年投入正式使用,并逐步开始向区县推广应用。由于本系统采用了统一、规范、标准的数据录入、传输、存储体系,实现了从区县至总局的数据统一性、严密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促进了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规范及一体化,有效实现了污染源数据信息的更新、存储、分析、管理功能,避免了同一污染源信息重复录入和多重数据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该系统必将在未来的污染源控制工作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经过多年实践,污染源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已形成全方位的应用覆盖,为全面掌握各污染源信息奠定基础,改善了管理过程中数据与信息管理脱节现象。该系统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更对建立完善的数字环保综合信息平台提供了污染源数据信息化管理方面的资源及成功经验。为进一步深化环保信息化建设,以现代化科学手段发展环保事业作出了努力。
[1]国家环保总局.污染源监控中心建设规范[Z]. 2007.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Z].2005.
[3]季浩宇.关于建立污染源监测数据库的思考.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3,1.
[4]申华敏,杨玉军,王勇,齐峰.论环境质量管理在线监控指挥系统建设.环境科学动态,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