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骏,邹 旖
(1.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2.中央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武汉新港推进中部崛起的亮点模式分析
张晓骏1,邹 旖2
(1.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2.中央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在港口的现代化建设中,港口的功能一体化,供销和服务系统化,才能提高港城一体的新经济发展速度。武汉新港作为现代港口的新枢纽,正在发挥着现代港口和现代物流的协同作用,跨区域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化为其在管理和运营上都显现出独特的优势。通过分析武汉新港的亮点模式:项目库管理、综合信息平台、长江流域经济走廊,认为武汉新港推动的港城一体化,利用先进的现代港口服务技术,将作为 “第四代港口”奠定中部崛起的新格局和新模式,成为推动中部崛起的经济引擎。
武汉新港;中部崛起;货物吞吐量;航运中心;信息化
港口现代物流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推动着新经济的增长,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成为港口竞争的关键,而且现代港口利用多式联运和货物门到门运输极大地提升了其竞争力。综合物流系统集成越好,港口运行效率也就越高,有效的监管和顺畅的物流作业极大地降低了贸易的成本。所以港口的现代化建设中,港口的功能一体化,供销和服务系统化,才能提高港城一体的新经济发展速度。而作为现代港口的新枢纽,武汉新港正在发挥着现代港口和现代物流的协同作用,跨区域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化为其在管理和运营上都显现出独特的优势,也为其他港口的格局带来创新思维的新潮。武汉新港是长江中游和上游所有的港口中第一个亿吨级的港口,2010年货物吞吐量超过一亿吨,而我国内河主要港口中只有6个港口具有如此巨大的货物年吞吐能力。这样的数字不仅仅代表着港口巨大的承载能力,而且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经济活跃度、贸易辐射范围和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如南京、湖州、苏州、南通等地,依靠上亿吨的物流枢纽港口,城市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武汉新港借鉴其他亿吨港口的成功经验和运作弊端,开拓创新,结合多元化和一体化的现代物流发展特点,形成了具有经营特色的亮点模式。
为重振长江 “黄金水道”,湖北省于2008年将武汉和鄂州、黄冈、咸宁4市港口资源整合,统一规划建设“武汉新港”,并提出 “亿吨大港、千万标箱”的发展目标,为拓展武汉中心城市功能,凸显武汉辐射带动作用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武汉新港横跨武汉东部长江两岸,跨武汉、鄂州、黄冈3市,包括武汉港、鄂州港、黄冈港部分港区,形成了一个跨市、跨区、跨江的组合港区。其中新港腹地的规划直接影响着港口的吞吐量,综合考虑港区的自然条件和货物集散运输,中部6省、武汉城市圈、武汉东部循环经济区的划分为港区腹地经济发展构建合理的层次结构。
在管理方面,打破了传统的属地管理方式,建立项目库管理系统,将港口和产业都纳入到新港项目库中,统一规划,创建公平竞争平台,积极吸引商资。这种管理模式直接增加了货物吞吐量和投资额的数量,如将武汉、黄冈、咸宁、鄂州4市的建设项目统一纳入项目库管理后,2010年的新港合作项目有近30个,总投资额达600多亿元,集装箱吞吐量突破70万标箱,比上年增加一倍,为以后新港的多元化经济模式赢得了彩头。
虽然武汉新港现行船舶只有五千的通航吨级,但是通过国家进行总额达400多亿元的建设投资可以看出,航道水深仍可加深,对于疏通长江航道具有重要意义。
在以往的港区建设当中和新港初建项目中发现一些建设弊端,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给港区长远发展带来束缚。从武汉港的历史发展来看,一些现象将是武汉新港可能面临的问题:一是深水岸线得不到合理和高效利用,由于受桥梁通航净空、产业布局、航道条件的制约,武汉港的一些优良的岸线资源都已占用,可开发利用的优良深水岸线都趋向于长江上游和下游,如上游的金口,下游的的阳逻、白浒山等地。二是港城建设不协调,出现城市化建设制约港区发展的矛盾,随着城市化不断扩大,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如道路、水电通信、环保水利设施建设等逐渐渗透到港区区域,压缩了港区的空间布局,给岸线设施建设和港口规划都带来了一定的制约。三是港口集约化程度低,由于现代化设施和通信技术的不完善,一些码头功能混乱,专业化程度不高,增大了物流和贸易的时间成本和港区管理成本,制约了港区整体性和协调性的发挥。四是港口的功能化设施不完善,一些现代化的功能配套设施很难用于简易斜坡码头,集装功能单一,信息化水平低,物流设备能耗大,造成现代化泊位建设距离现代化港口有一定距离。所以在新港建设过程中,这些问题都大大改善,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和畅通完善的网络服务加速了新港多功能集约化高效协调发展。
武汉新港通过搭建综合信息平台,结合武汉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港区管理经营提供 “中枢”系统,将高档商务区、新兴产业园引进港区,形成网络式现代航运物流、机械化先进港口设施和人性化综合保税服务三位一体的现代港。
同时,规划构筑东部 “公路六纵三横六联、五条沿江铁路通道”和西部 “公路三纵三横六联、两条垂江铁路通道、一条沿江铁路通道”的综合交通服务体系,使其物流和贸易触角走向国际港,形成水水和水陆中转的两个核心枢纽港,促进12个临港产业园产业格局的形成,最终将五座城市转化为港城一体化的现代经济特色城市。由于通江达海的便捷,加之信息化系统应用于经营管理中,使得大量的货运物流集中到武汉新港,可以为中部地区走向海外创造一条方便快捷的绿色通道。
借鉴上海与武汉的联动发展模式,港区进一步加强了其紧密的协作关系,推动着 “双核”模式向前发展。武汉新港不断承担起河南、重庆、湖南、四川等地的外贸货物物流任务,而且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内销的货物也逐渐在选择新港作为运输中转,新港的辐射范围增强。国务院第123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 《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地位,而 “亿吨大港”的新港作为中部崛起的新兴战略支点,湖北将以宜昌三峡物流中心、荆江组合港为支撑形成千吨级航道圈,快速协调以武汉新港为首的现代港口群建设,为构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打下坚实基础。
港区土地建设对于岸线资源的利用,交通枢纽建设和新港高效规划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港区采用土地补偿模式、利润分成模式、工程总承包模式等模式开展个人与政府之间的经营合作,加强港区的土地资源整合,在后期建设过程中,要探索岸线资源有偿使用机制,通过预支预付和相互参股,吸引各类企业参与,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同担。同时武汉新港利用集体签约、板块招商、整体策划等方式开展项目合作,建立区域开发产业竞争平台。
武汉新港的建设规划体现了国家建设低碳经济、节约型社会的特点。在发挥水运物流作用的同时,新港也作为武汉打造国家一流物流中心的催化剂,使其周边地区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紧跟国家十二五规划,在完善商贸服务业和新城区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发挥其经济交流服务的综合功能角色。
目前,武汉新港规划港口岸线600多公里,规划区现有27个港区,港区及腹地面积达9 000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均占全省的五分之二。武汉新港的建设,不但从经济上拉动了中西部区域的快速发展,而且更好地发挥长江 “黄金水道”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向长江沿岸聚集,形成产业模式和经济新格局。至今,新港已完成100多亿的投资和10多个产业、物流园区项目建设,这些资金和服务区使武汉新港一步步完成亿吨大港的目标,在2009年新港货物吞吐量8 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50万标箱的基础上,新港在2010年成功突破亿吨大关,集装箱也多达70万标箱。
新港通过30个港航基础设施项目和20个集疏运项目的完成显示了其强大活力。目前,武汉新港已成为中部地区走向海外的重要门户。先后与日本、东南亚各国、韩国及港澳地区建立货运贸易航线,开展不定期货运服务;将武汉至上海洋山港 “江海直达”航线缩短至两天,为内陆地区外贸物流提供方便快捷的物流服务;而对于湖北货物接转欧洲干线的中远直达快航,在成本节约600美元的同时,航程也提前一周。去年开通的武汉至台湾的货运航线,加强了两岸的合作交流机会。
要成为 “第四代港口”,一是优越的水深条件和岸线能够承载50万吨级的超大型船舶;二是拥有广阔纵深的陆向腹地;三是临港产业符合低碳经济及可持续发展要求;四是通过金融、贸易、港航服务形成国际和区域性经济基地。五是集现代物流与信息技术平台于一体的国际航运中心。
亿吨吞吐量是新港效应和速度的日益显现,以 “综合配套、港城互动、开拓创新、合作共建”为方针, “规划为龙头、项目为重点、政策为导向、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的武汉新港发展模式显示出强劲活力。除了作为物资交汇、物流聚散的连结点,新港逐渐形成处理物流生成及运动的基地,具有集商品、技术、资本、信息集散于一体的物流功能,带有第四代港口特征,比如网络化使得港城之间更加紧密,信息化使得港口与供应链之间更加紧密。在广阔的内陆经济腹地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服务构成港城一体化,通过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将产业园区、城镇建设、集疏运网络、物流体系等融为一体统筹规划建设,加快第四代港口的建成。
武汉新港把城镇、港口、交通、产业融为一体,集武汉、鄂州、黄冈、咸宁4市优势资源,达到港口规模效应,构筑流域经济走廊。新港的亮点模式不仅突破了常规的港口概念,还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通盘统筹,区域合作。武汉新港依托大型龙头企业和产业物流园区,构建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和船舶、钢铁和深加工等4大先进制造业为主导。武汉新港阳逻港区还承担着孝感、咸宁等地区燃料原材料和产成品的95%以上贸集装箱进出口量。与此同时,武汉新港阳逻港区促成了阳逻镇的崛起,使其在钢铁及深加工、重工制造、综合物流配套等主导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赋予化工产业和休闲度假的双重属性,完成港城一体化。目前,武汉新港的长江航运中心大厦、潘家湾物流聚集园、汉口北高新物流示范园等50多个项目在紧张进行中。
相信通过武汉新港的亮点模式,以 “十二五”规划和港城一体化为纲要,必将建成集现代航运物流、综合保税服务、先进港口设施和经济技术开发为一体的现代港、国际港和枢纽港。在武汉新港作为经济支撑点成为中部经济崛起的 “桥头堡”和主力军时,武汉也将真正成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1]陈虹.欧洲内河航运对发展我国内河航运的启示[J].水运工程,2002(10):39-41.
[2]叶涛,毛海军,何杰.新建内河港口吞吐量预测方法[J].水运管理,2006(9):5-7.
[3]漆文军.我国江海直达运输的现状与展望[J].交通与运输,2005(5):20-21.
[4]吴国付,程蓉.港口对地区经济贡献度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6(3):535-538.
[5]宋炳良.论上海港口全部经济贡献的评估[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1(4):26-28.
An Analysis of Wuhan Newport Mode to Advance Rise of Central China
ZHANG Xiao-jun1,ZOU Yi2
(1.Wuhan Yangtze Business University,Wuhan 430065,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In the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port,the port's function integration,supply and marketing and service systematization can improve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speed of port-city as a whole.Wuhan new port as a new hub of the modern port is playing a modern port and logistics synergies role,and cross-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rationality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s show a unique advantage.Through analyzing the Wuhan new port's highlight pattern:project library management,integrated information platform,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corridor.This paper accounts that Wuhan new port promotes the integration of port-city,by utilizing advanced modern port services technology,which will lay new structure and new pattern for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as the “fourth-generation port” and promote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as economic engine.
Wuhan new port;rise of central China;cargo handling capacity;shipping center;informatization
F127
A
1002-3100(2011)12-0074-03
2011-09-07
张晓骏(1977-),女,湖北襄樊人,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经济与商务外语学院,副院长,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