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 革
卓尔不凡的图灵
文|林 革
对于现今热得发烫的苹果品牌,很多人会提出同样一个问题,当初徽标中的苹果为什么会被咬了一口呢?最耐人寻味的解释是,它的设计来源于对计算机鼻祖阿兰·图灵的纪念。
2003年,苹果电脑国际有限公司对其沿用至今的标识进行了更新,将原有的彩色苹果换成了一个半透明的、泛着金属光泽的银灰色标识。新的标识显得更为立体、时尚和新潮,也更符合苹果旗下的两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品iTunes和iPod致力服务于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审美和创新的感觉。而更多人则会提出一个同样的问题:当初徽标中的苹果为什么被咬了一口呢?对此的解释有很多种:一种解释认为,苹果在希腊神话中是智慧的象征,当初亚当和夏娃就是吃了苹果才变得有思想,现在引申为科技的未知领域,代表电脑的智能化性能,恰似彩虹的色彩一样,具有多样性,表明了他们勇于向科学进军,探索未知领域的理想;而熟悉苹果背景的人将它解释为代表了活力和朝气,可以引起好奇和疑问;还有种有趣的说法,认为是由于英文的咬字(bite)与计算机的基本运算单位字节(Byte)同音;不过最耐人寻味的解释是,它的设计来源于对计算机鼻祖阿兰·图灵的纪念。
那么图灵又是何许人也?他与电脑又有何种渊源?苹果图标又与他有什么关联呢?
图灵作为计算机科学界的先驱和天才,在人们好奇的追溯中变得清晰,并且让人肃然起敬。事实上,对于被公认为20世纪最著名和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图灵在计算机界早就声名显赫,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来形容毫不夸张,这都源于图灵对于计算机领域的前瞻性设想。从如今的电脑时代就能轻易判断,图灵对于人类社会作出的无与伦比的巨大成就和贡献。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的设计师是冯·诺伊曼,正因为他的设计,使得人类社会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所以冯·诺伊曼得到人们的一致推崇,被誉为“计算机之父”。然而冯·诺伊曼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图灵才是现代计算机设计思想的创始人,自己的成功完全是建立在图灵思想上的发展创造。冯·诺依曼把“计算机之父”的桂冠戴在比自己小10岁的图灵头上,足见图灵对计算机科学影响之巨大。
阿兰·图灵1912年6月23日出生于英国伦敦。少年时代的他就已经表现出对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偏好。1931年,图灵进入著名的剑桥大学专修数学。起初他成绩平平并不引人注目,但升入三年级后,他的才华如同积蕴的火山喷发,如同汹涌的海浪奔腾,真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的杰出才能赢得了师友们的称赞和赏识,毕业后留校当了助教。当时20世纪的数学界,正在热烈讨论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昆特·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在那以前,数学家们总认为,一个数学问题虽然要找到答案会很困难,但理论上总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一个数学命题,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而哥德尔的不完全定理却指出:在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数学公理系统中,总存在那样的命题,我们既不能证明它是真的,也不能证明它是假的。这着实让数学家们大吃一惊,因为大家发现以往认为绝对严密的数学中,原来有令人如此不安的不确定性。每个逻辑学家都在苦苦思索,试图为陷入危机的数学找到一条出路,他们包括当时在剑桥的贝特朗·罗素、阿尔弗雷德·怀特海、路德维格·维特斯根坦等著名的逻辑学家。这时正在剑桥求学的图灵,也同样为此问题陷入苦苦的思考。
1936年,年仅24岁的图灵做出了他一生最重要的科学贡献。他在其著名的论文《论可计算数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一文中,以布尔代数为基础,将逻辑中的任意命题用一种通用的机器来表示和完成,并能按照一定的规则推导出结论。这篇论文被誉为现代计算机原理的开山之作,它描述了一种假想的可实现通用计算的机器,后人称之为“图灵机”。所谓“图灵机”,指的是一种理想的机器。它由三部分构成:一台控制机、一条两端无限长的工作带和一个读写头。带子上分成了许多小格,每一小格存一个符号,读写头沿着纸带左右移动,从而向控制机传递信息,这种机器能进行多种运算并可用于证明一些著名的定理。这台理想机器虽然极其简单,但却是最早给出的通用计算机模型,能完成一切计算机的功能。图灵还从理论上证明了这种假想机的可能性,尽管“图灵机”当时还只是一纸空文,这一切比巴贝奇的通用计算机研制工作迟了100多年,但现在的计算机专业人土确定并公认,只有图灵的思想才奠定了整个现代计算机发展的理论基础。更为重要的是,1937年图灵的著作出版了,其中就有关于图灵机的论文,这一著作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1938年,他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并担任冯·诺伊曼博士的助手。
身为一名数学家,图灵研制模型计算机的梦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破碎。1939年,怀着一腔报国热情的图灵应召入伍,带领一大批专业人土在“布雷契莱庄园”——英国的情报中心“超级机密”研究所里,从事对德军通讯密码的破译工作。当时的德军大量使用一种名叫“恩格玛”的密码机,它被证明是有史以来最为可靠的加密系统之一。大量无法破译的电文让英国第40局(英国政府负责破译密码的间谍机构)在整整13年里都认为“恩格玛”是不可破译的,并陷入极度的恐慌和绝望中。而当图灵团队于1943年研制出绰号为“炸弹”的解密机器后,一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毫无疑问,“恩格玛”的破解为盟军取得二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因为此,图灵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不过,图灵作为一位天才解密分析专家的杰出贡献,被作为高度机密封存,时至今日,当初的真相才浮出水面。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图灵退伍进了英国国家物理研究所,他结合自己多年的理论研究和战时制造密码破译机的经验,起草了一份关于研制自动计算机器的报告,以期实现他曾提出的通用计算机的设计思想。经过长期研究和深入思考,图灵预言,总有一天计算机可通过编程获得能与人类竞争的智能。而后来人们记忆尤深的IBM公司研制的计算机“深蓝”与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的那场人机大战,就充分证实了图灵的天才预言。
1950年,图灵发表了题为《计算机能思考吗?》的著名论文,在计算机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震撼,为人工智能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成为这门年轻的学术领域中的权威人士。同年,图灵花费4万英镑,研制成功用了约800个电子管的ACE样机,在公开演示会上,该机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速度最快、功能最强的计算机之一。当时他已经进入曼彻斯特大学,与计算机科学界的先行者合作共事。图灵还设计了著名的“模仿游戏试验”,被后人称之为“图灵测试”。其试验内容是:一个人不能接触其对手,但是可以同对手进行一系列的问答和操作,如果这个人无法判断他的对手到底是人还是计算机,那就可以认为这台计算机已经具有同人类相当的智力。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台电子计算机能够通过“图灵试验”。然而图灵预言到20世纪末,将会出现这样的机器。如今,人工智能的研究正在突飞猛进,情况正向图灵预料的方向迅速发展,前景极为乐观。1993年,美国波士顿计算机博物馆举行的著名的“图灵测试”就充分验证了图灵的预言。
1954年,正是图灵一生事业处于顶峰的时候,42岁的他突然自杀身亡。这是因为图灵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没有机会看到自己被当作一个解密英雄来尊敬,相反,由于他同性恋的性倾向而倍受折磨,为此,图灵不得不忍受媒体对他私生活的全面曝光,并以“有伤风化”而获罪,政府也取消了他在情报部门的工作。当他面临“坐牢或荷尔蒙疗法”这两个选择时,他选择了后者,并持续了一年。在这段时间里,药物的副作用使之产生了明显女性化的特征,这显然是一位男性所不能接受的。他的脾气变得躁怒不安,性格也随之阴沉郁悒。终于在1954年6月8日,人们在图灵的寓所发现了他的尸体,他用沾过氰化物的苹果离开了这个付出了毕生心血却又令他绝望的世界。对于他的死亡方式,熟悉图灵的同事并不奇怪,图灵在观看了1938年迪斯尼公司出品的著名动画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后,常常自言自语电影中巫婆王后泡制毒苹果的台词:“毒液浸透苹果如睡之死渗入……”因此,图灵的生命在这部动画片的现实版中结束不仅令人感伤,而且悲剧最终定格成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在计算机科学界也注定了某种特殊的意义。
图灵的生命尽管短暂且凄凉,但却丝毫不影响他在计算机领域的巨大成就和崇高地位。为了纪念他,美国计算机协会设立了计算机科学最高的荣誉——图灵奖,以表彰在计算机技术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学者。“图灵奖”设立的初衷是因为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到20世纪60年代,它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有影响的学科,信息产业亦逐步形成,但在这一产业中却一直没有一项类似“诺贝尔奖”的荣誉来促进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图灵奖”便应运而生,而且被公认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迄今为止,作为计算机界“诺贝尔奖”的图灵奖已走过了数十个春秋,40多位“图灵奖”得主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创新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在珍惜自己所获崇高荣誉的同时,也深切怀念阿兰·图灵这位在计算机领域永放光芒的先驱。
时至今日,电脑已经得到广泛普及,深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着社会迅猛发展。当我们提到电脑、英特网、多媒体……这些时髦的字眼时,我们始终不能忘记:在计算机领域中永远耸立着一座不朽的丰碑——阿兰·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