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中老年男子。他们脸上画着五颜六色的条纹,一手拿着小铁罐,一手拄着拐杖在闲逛。如果你看上他一眼,他会马上走过来在你的额头上点上一颗吉祥痣。当然这不是免费的,你要知趣地给他10~20个卢比。这些人就是印度教国家里独有的一道社会景观———苦行僧。
物质需求降到最低
在尼泊尔苦行僧被叫做Baba,意思是“圣人”。他们被看成是来凡尘普渡众生的“神的使者”,受到人们的尊重。加德满都的苦行僧多喜欢聚集在当地最大的露天火葬场———巴格马蒂河边的帕舒帕蒂神庙附近居住。他们三五成群地住在神庙外的长廊下面。多数人年龄都在40岁以上,大多赤身裸体,身上涂抹着木炭灰甚至是死人的骨灰。只在腰上裹一块看不出颜色的破布。苦行僧每人除了一个碗以外几乎一无所有,他们全身上下所有东西的价值大概不会超过5块钱。但是也有例外,笔者就亲眼看到一个苦行僧手里拿着时髦的MP4播放器在听音乐,可能是哪位好心游客送给他的。
苦行僧头发常年不剪不洗,胡乱盘在头顶,长长的胡子打着卷,上面沾满了灰尘。这些人一生只洗两次澡(出生和死后各洗一次),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苦行僧的脸上画着各色条纹,据说是代表不同的教派。他们的面孔因为各种条纹和颜色而看起来有些狰狞,其实这些人性情很温和。在神庙附近,偶尔还能看见几个女苦行僧,她们和男苦行僧的区别是都很年轻,而且穿戴比较整齐,和普通人的差别不大。
天热的时候苦行僧们集体在长廊的房檐下乘凉、聊天,天冷的晚上就会生起篝火,围在火堆旁边睡觉。他们把对生活的需求降低到最低的限度,睡觉枕着硬邦邦的砖头,身下只铺一块布或者干脆什么都没有。平时很少喝水,一日三餐均以一种像油茶面做成的半生不熟的面团为食。
大多来自印度
苦行僧中多数是穷人,但也有中产阶级、百万富翁甚至达官显贵。据当地人介绍,加德满都的苦行僧大多来自印度。尼印边境完全开放,两国居民自由往来,不需要任何证件,何况这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修炼者,根本不会理会什么身份证件。尼泊尔气候温和,自然环境优美,对各种宗教十分宽容。尼泊尔政府对他们也基本采取放任的态度,不加任何干预,所以这里很适合他们修炼。
笔者在神庙附近发现一位闭关几十年的老者。在神庙后面一所白色小房子里,一个白胡子、白头发的老头躺在地上的草垫睡觉。据说这位老者已经有80多岁了。他从20多岁起就没有离开过这所房子。每天有人给他供应食物,侍奉起居。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修行、打坐、冥想、睡觉,吃的食物只有牛奶和水果。算来这位老者已有近60年没有出屋了,大概可以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
每年2月至3月在湿婆神节期间,都会有大批苦行僧会聚到加德满都,最多时可以达到1万多人。他们在巴格马蒂河两岸搭起临时帐篷。白天进行祈祷和庆祝活动。晚上在河边燃起篝火,火光四起,蔚为壮观。这些人大概要聚集1个月才会慢慢散去。
苦行原因今昔不同
苦行也许对现代人来说难以理解,这是古印度时期盛行的一种修炼方式,在印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印度教认为,人的一生分成净行期、居家期、修行期和苦行期四大阶段,人需要经过多次的轮回才能进入天堂。苦行僧之所以折磨和虐待自己的身体,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身体看作是罪孽的载体。苦行僧希望通过把物质需求降到最低来获得心灵的解脱,得到神的庇护和恩赐,从而摆脱无尽的轮回之苦。
有学者分析,苦行的经久不衰和种姓制度压迫有关。在三四千年前,一些主张废除种姓制度的人希望通过加入不分尊卑贵贱的苦行僧行列,来达到种姓平等。他们认为,人生而平等,只要对神忠心和虔诚,各个种姓的人都可以在神的面前一视同仁,得到神的庇护。进入现代社会以来,虽然种姓制度不再受法律的保护,但是在人们的观念中仍然根深蒂固。种姓歧视不时在社会生活中有所表现。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的物欲横流,勾心斗角,让很多人心生茫然和厌倦,渴望远离凡尘的生活,在精神上追求一种升华和净化,这是苦行在当代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