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如何赢得美国政府的信任?
华为或许很快就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设备制造商,但它却始终无法打入美国市场。从10年前初次登陆美国市场,华为便屡次参与投标,却始终未能获得美国主要运营商的大额合约,原因在于美国国内蔓延的一种恐惧情绪,担心华为是替中国政府进行间谍活动。
包括如今担任美国驻华大使的美国前商务部长骆家辉在内,多位美国国会议员极力游说国会抵制华为进入美国市场。同时,美国监管部门此前已经驳回了华为在美国的3次收购,并在今年早些时候,迫使华为剥离其收购的3Leaf公司资产。
尽管阻碍重重,但华为并未放弃争取美国消费者的努力。华为公司从思科、爱立信、英特尔、北电网络和Sun公司等西方公司聘请了大量高管。华为全球首席技术官马特̶6;布罗斯是第一位进入管理层的西方人,他之前曾在英国电信任职。而且,为了改善公司在美国政府眼中的形象,它还雇佣了由美国前国防部长威廉•科恩领导的游说公司。
如果华为能够让华盛顿的大多数人相信,它的目的非常单纯,那它或许能够如愿。
(来源:《商业周刊》)
不能说的秘密
最近,中国外交部宣布将例行记者会从每周两次增加到5次。外交部官员表示,这除了是为更快地对个别事件做出反应外,更重要的是提升中国的对外姿态和形象,旨在向世界展示一个更坦诚自信、开放合作的中国。
可惜的是,新制度推行至今已两个星期,但在记者会后与同行或新闻助理们聊起,不时还是会听到有人以“也没说什么”、“还是那些话”作为总结。被问到一些较敏感的话题时,“没有看过该报道,无法置评”的答案时有出现。
要求发言人对所有事情都了如指掌当然是过分了一些,涉及资料也可能真是机密,但如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解开人们心中疑团,展现追求透明开放的决心,正是一个发言人面临的挑战,也是一门艺术。随着“不能说的秘密”越来越少,记者会的效果才能获得提高,制度也才能真正实现透明化、赢得公信力。
(来源:《联合早报》)
中国拯救欧洲?
中国早就在谈论外汇储备多元化,但在投资外汇储备时,它一直很谨慎,根据商业原则而不是政治考量来行事,其中安全是强调的重点。鉴于与美国国债相比,意大利及其他债台高筑的欧洲政府的债券安全性和流动性较低,多买这些国家的国债将背离正常的经营之道。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更有可能多买德国及其他低风险国家的债券。
另外,中国购买债券的规模可能不足以救助陷于困境的经济体——尤其是意大利这么大的经济体。据高盛集团估算,从9月到今年年底,意大利需要发行1113亿欧元的新债券来取代旧债券。
不过,即使中国不介入,让市场和邻国以为它可能介入也不是坏事。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弗朗索瓦•戈德芒说,中国救助的可能性令邻国求援的压力增大。他还说,这种可能性或许会令陷于困境的欧洲国家借贷成本降低。
(来源:《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