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生产条件下要确保棉花单产逐年增长,首要前提是提高单位面积的总铃数和铃重,而亩总铃数的增长是在适宜的收获株数条件下,提高单株结铃数来获得。
高密度有压滴灌栽培技术应用,高产棉田亩收获株数15000株比较适宜,如何增加单株结铃数,提高铃重,加强棉花铃期管理非常重要,下面结合近几年生产实践经验谈几点初浅的认识:
一、滴灌条件下,棉花铃期管理应着重协调好“三大矛盾”
即:地上生长与地下生长的矛盾,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和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在滴灌条件下,随着水肥的施用方法、用量和作用不同,棉花根系生长不发达,易早衰不耐旱,地上生长与地下生长矛盾突出;滴灌带配置方式的局限性,导致远行与近行、边行与中行、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突出,滴灌时间越来越早,水肥运筹提前,打破了以往“见花灌头水”的作法,改善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的矛盾,如何应用好?旱到什么时候?受到各地气候、温度、土壤等诸多条件限制,很值得探讨,如何加强生育期管理,提高铃重,栽培技术措施都应紧紧围绕这“三大矛盾”,因地制宜,因苗制宜,科学判断,果断行事。
1.协调棉花地上生长与地下生长的矛盾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在高密度滴灌栽培条件下,棉花根系分布较浅,大多集中在7~20cm土层中,苗期、蕾期是长主根、发侧根的关键时期,并且速度快,数量大,至始花前根系网络已基本建成,要达到棉株根系的生长及分布类同常规沟灌棉田的棉花:主根粗、入土深、不仅抗旱能力强,还能充分利用和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施足基肥,培肥地力
基肥的作用是前期育壮苗、中期保稳苗、后期防早衰,为棉花全程稳长服务。
增肥地力增施有机肥是近年来我们有所忽视的技术环节,滴灌条件下,磷肥一般80%或全部基施,不利于改善土壤结构,长期施用易造成土壤板结,如坚持每年增施100kg油渣或一t以上优质农家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通透性,利于根系生长。
(2)适期早播
随着农机设备水平的不断提高,播期越来越短,越来越集中,特别是粘重地棉田,适墒犁地,适墒播种可以一气呵成,如不遇灾害性天气的影响,100%的棉田可以在最佳播种期(4月1日—4月15日)内完成。早播、早出苗、早扎根、早生长,据调查,早播棉花根系生长与晚播、灾后重播棉花根系生长有明显差异。
(3)浇足浇透底墒水
滴灌条件下,棉花旱情越来越提前,沙性土壤一般在5月底就出现旱象,春灌水要浇足浇透,对点片旱象要采取点片旱点片灌的办法,正常和旺长棉田不宜早滴头水,蹲苗、促根生长,灾后重播和长势均匀的棉田要因地制宜。
(4)适时适量化控
在沟灌条件下化学调控是协调三大矛盾的主要手段,在滴灌条件下转化为以水肥调控为主或水肥运筹,来替代化学调控,苗、蕾期的化学调控因品种不同(有的品种前期生长势强)、因气候(一般苗期阴天多,温度差)差异,因棉苗长势的强弱,科学决断,不能把特殊年份的某些“作法”或“经验”当作规律来普遍对待。对旺长棉苗要早调、轻控,抑上促下、防高脚苗。
(5)高度重视揭膜等工作
随着滴灌技术的推广,地膜回收率大幅度下降,大部分单位是把揭膜工作放在停水后或来年春播前,且以后者为主。实践结果是:不好揭、揭不干净,工效低回收效果差。连续3~5年后,以每年10%的残留量计算。每亩残留量达到1.5~4kg,且集中在0~20cm土层中,累积到一定量时,会严重破坏土壤物理性状,减缓土壤水分下渗速度,使棉花种子播在残膜上形成烂种、烂根,即使出苗,根系生长发育不良,形成畸形根,而影响棉花地下部分正常生长。
2.协调棉花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
棉花个体生长匀称,发育稳健、株型合理是棉花群体高度一致叶色一样,不早衰、不旺长、不郁蔽的基础条件,个体均匀,群体整齐是辩证统一的塑造好合理的个体株型,才能达到群体的增产丰收,达到夺高产的目的。
(1)采用“一管二”的配置方式
“一管二”的滴灌带配置在水肥分配上更趋于精细科学合理,水肥利用率有所提高,每次滴水时间缩短,滴水次数增加,少食多餐,更能够按棉花的需水需肥规律人为自动的定时定量供给,目前主要问题在于单位成本增加,如两年使用的滴灌带示范成功,很有必要推广。
(2)采用双膜覆盖的播种方式
个体与群体矛盾之中最关键的是矛盾之一是大小苗问题,特别是粘重棉田由于土壤墒度不均匀,播深不一致而造成出苗不整齐,如采用双膜覆盖技术、可达到出苗整齐一致,提高亩基本苗,解决“先天性”大小苗问题。
(3)严格整地、播种质量适时播种
整地标准要达到播种质量要求,整地质量的好坏是提高播种质量的基础。播种要杜绝缺苗断垄断行情况发生。人为的补种是造成大小苗的原因之一。播种时要注意灾害性天气过程,由此造成的烂种、烂芽、烂根、死苗等情况,多次补种,则棉苗生长高矮不一,生长发育不一致,形成大小苗。
(4)适时打顶,脱裤腿、整枝、拔除无效株。使棉花后期群体不郁蔽、通风透光好。
(5)精选种子:坚持人工粒选、播前晒种工作,提高种子质量。
3.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的矛盾
滴灌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棉花地上生长与地下生长之间的矛盾(地下弱了,地上强了),改变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群体质量提高,但均匀度下降),但却改善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的矛盾。由过去被动化学调控手段为主转变为主动的水肥运筹为主。人们可以根据不同品种棉花对水肥的需求,定时定量供给。营养体越大,生殖能力就越强,产量就越高,但要把握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转折期,即坚持“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的打顶原则。一般年份7月10日打顶结束,不管几台果枝。
二、滴灌条件下提高铃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品种选育
在一定收获株数条件下提高单产,增加单株结铃数是一个有效途径之一,但它是有限的,当达到一定数量后再提高单株结铃,非常困难,因受外界综合因素影响很大,而铃重主要取决于品种本身,且相对稳定。在相同种植水平下,不同品种棉花单株结铃数差不多,单铃重和衣分差距明显,这就是品种差异影响产量的结果。有些品种适应性强,抗虫又防病,产量稳定,单铃重及衣分较高,容易达到高产的目的。因此,要加大品种选育和引种力度是提高棉花产量的有效措施。
2.根据气候变化科学运筹水肥
在正常条件下影响铃重的原因有外界的光照、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温度过高影响棉花授精授粉作用,铃重下降,温度过低,代谢作用受到抑制,叶片中的光合产物不能顺利地运输到棉铃,影响铃重,如在花铃期遇到连阴雨,湿度太大就会形成不孕子,铃重就轻。应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一是在高温条件下要供足肥水,防止中下部棉铃脱落;二是选择优良品种种植,品种不同抗逆性不同;三是伏桃损失秋桃补,据调查资料秋桃的成桃率和单铃重比伏桃要高几个百分点。
3.防治好病虫危害
虫蛀棉铃形成的虫瓣是导致铃重下降的直接原因,调查高产棉田,三虫防治的效果都非常好,特别是花铃期要加强对虫害的预测预报。及时防治要坚持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目前推广种植抗虫棉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病区棉田,要采取轮作倒茬、选择适宜品种,加强早期预防,加强田管力度,不旱不涝,减轻对铃重的影响。
4.技术上主攻中上部果枝果节成铃率
在收获株数确定的情况下,棉田易郁蔽,下部棉铃由于光照不足,湿度大、脱落高,铃重轻,特别是长绒棉底部脚花可以舍弃不要,主抓中上部棉桃成铃率,提高单铃重。陆地棉要加强脱裤腿、打旁心、抹赘芽等田管工作,要让上部果枝伸长开来,施足肥水,主抓中上部果枝果节成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