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红色革命文化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11-12-29 00:00:00戴向阳
新农民 2011年12期


  [摘 要] 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进一步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红色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成的红色革命文化及其核心——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朱德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出来的,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首创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胡锦涛同志在视察井冈山革命老区时指出的,“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发扬井冈山精神”。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建立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还需要进一步弘扬红色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包含着许多子系统,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道德、法津等社会要素。它既要求社会结构合理、管理科学、公平公正,又对人的价值观念、文化取向、道德素养、法纪观念提出了更多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目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不能繁荣昌盛,农村的社会就不能稳定。没有农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没有农村社会主义民主瞥理.农村经济建设就不会有保障,发展就会困难重重.就难以协调发展,更谈不上科学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的重要保证。农民文化素养高低,精神生活虚实.直接关系到乡风文明.直接体现在村容整治。没有农村的富裕,国家就不能长治久安,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受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可能成为泡影。“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目标,既体现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者之间内部的有机联系,也充分表达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
  一、弘扬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抓住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展井冈山精神教育,搞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目前,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如我国中低产田还占2/3,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6%,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仅为4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49%,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46,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60%。所以,现阶段农民的根本利益就在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要达到这一目标,一要着力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以科技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规模化发展优势产业和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综合效益;二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下大力改善农村水、电、路、通信、广播电视网络和文体、卫生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三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逐步改革农村税费制度,消除农民的“怕敛钱、怕强迫、怕折腾”等“三怕心理,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
  二、弘扬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通过服务群众、教育群众、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保持农村稳定。
  井冈山斗争时期,有一部分人的理想信念出现了动摇,面对暂时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党依靠群众。用理论和实践回答了中国革命能够胜利的原因所在。新形势下弘扬井冈山精神不能搞简单的灌输和空洞的说教,只有与群众的所思所盼相结合,与群众的思想脉搏同频共振,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当前,农民群众最关心的是发展经济,最需要的是市场信息、科技推广、产品营销、政策宣传、法律咨询和致富门路引导等方面的服务。政府一方面要狠抓干部作风转变,向老一辈共产党人学习,深入农村,扎根农村,传授农业实用技术和致富信息,引导帮助农户进行结构调整,为农民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另一方面要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民成立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建立勤劳致富的保障体系。要加强对农民的法津服务,让群众知法、懂法、用法,保障自身合法权益。要通过组织开展“文化进农家、科技进农家、文明进农家、法制进农家”等系列服务活动,把井冈山精神等革命传统教育充分体现到一件件实事上,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达到弘扬井冈山精神的效果。
  三、弘扬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施政务、村务公开,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对农村的党员干部提出了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不仅要求具有较高的领导业务素质和能力,更要求具有良好的道德境界和道德素养,这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各级管理控制体系作用的充分发挥,进而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协调。
  弘扬井冈山精神,牢记“两个务必”等党性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毛泽东提出,教育必须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例如八月边界失败,土籍农民被宣传蒙骗,大部分反水。后来红军打败白军.土籍农民跟着白军逃走,客籍农民又去没收土籍农民的财物。这种情况,反映到党内来,时常发生无谓的斗争。党的办法是:一面宣传“不杀反水农民”,“反水农民回来一样得田地”,使他们脱离白军的影响,安心回家;另一面由县政府责令客籍农民将没收的财物退还原主,并出布告保护士籍农民。通过这样的教育,最终使两部分党员团结—致。还有毛泽覃在乔林办夜校,建立了湘赣边界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乔林乡党支部,就是以本村本乡的典型事例作为教材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革命道理,讲课和个别谈话时经常采用问答式启发农民的觉悟,提高党员同志的政治水平。
  当前在农村进行党员教育,不仅要依托乡镇党校、远程教育站点等阵地,举办以支部书记为重点的村官学校,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先进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方法的培训;还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村“学科技、用科技”教育培训活动,帮助广大党员尤其是青壮年党员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努力使他们成为科技示范户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头人。要教育农村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为社会做奉献、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道德荣誉。要强化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在自己富裕的同时,关心群众疾苦,把帮助周围群众特别是一些贫困户脱贫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同时,必须对农村干部进行业务素质培训,以便推行政务、村务、财务公开,提高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在决策上必须完善村民议事制度,讲民主、讲科学,真正做到“决策讲民主,办事员民意”,有效化解矛盾,减少阻力,理顺情绪,转化压力,振奋精神,增强动力,团结群众.形成合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关键是要发挥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的先体模范作用。
  历史与实践证明,弘扬红色革命文化,特别是结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现为指导,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对于增强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