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2011-12-29 00:00:00姜业斌刘培成
新农民 2011年12期


  [摘 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现代化,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必须首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持续;增收
  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现代化,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必须首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一、农业机械化是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直接体现。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现代农业机械根据农村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繁荣了农村经济。
  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农业,使农业稳产、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不光只是稳产、高产,更要注重于高效。环保型农业、都市农业应运而生。要满足这一点,仅靠传统的人工作业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助于农业机械的帮助,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由之路。
  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
  农业机械化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能把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体力劳动中释放出来,加快农村劳动转移的步伐。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促进全面实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同时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化,既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又能延长产业链,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小城镇建设。农机化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农业机械化可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涉及到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强弱,特别是在大力倡导绿色农业,无污染农业的今天,此矛盾尤为突出。在目前,大部分地区农业机械配备不足,基本是沿用传统的作业方式,它不仅作业速度慢,也大大降低了其产品的市场价值。采用农业机械操作,由于其速度快、效率高、手段先进,不仅可以减少浪费,更主要的是提高了产品质量,也提升了市场价值。水稻用联合收割机收割,一次完成收割、脱粒、清选等工序,再配上烘干设备进行烘干,杂质率较低,土粒、石粒基本没有,配用插秧机插秧保住季节,减少人力投入,效果更佳。
  五、农业机械化可使农业增产
  农业机械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农田作业机具,以它独有的特性,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威力。其一,它使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例如排涝、抗旱,防虫治病等;其二,它可以使农业生产不误农时,保住季节,为稳产、高效打下基础;其三,利用农业机械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可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率;其四,农业机械有助于改变现有的种植模式,工厂化育苗生产反季节产品等。其主要宗旨就是利用现有的土地及条件,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丰富市场,受惠于市民。
  六、农业机械化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就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创收。农业机械化不仅可以保证主导产品增值。例如进行产品深加工,提高其科技含量,增加其含金量;更重要的还可将作为废物丢弃的副产品可以得到再利用,秸杆是有效的利用废弃物之一。多年以来,秸杆大多作为烧材,它不仅是一个极大的浪费,而且也严重的污染环境,农业机械化是解决这些问题有效途径之一。其一,利用机械将秸杆粉碎还田,可以增加田地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为环保型、绿色无污染农业提供保障。其二,利用机械将秸杆加工成牲畜(例如奶牛)适口性好的饲料,可以减少粮食的投入,降低饲养成本。其三,将秸杆作为工业原料(例如稻、麦草造纸)也大有可为。利用农业机械可以使许许多多的农业副产品得到有效利用,变废为宝,它是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明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综合生产能力,而且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我市而言是农业大市,全市耕地面积近3500万亩,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为农业生产和丰产丰收提供了有效地保障。当前农机科技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搞好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研究开发、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服务和技术管理培训工作,使农业稳产、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1] 姜力群.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及其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用的研究.农业机械学报,2008(06):01
  [2] 张蓝水.农业机械化:推动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对农业机械化作用地位的再认识.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01):28
  [3] 王德成,张领先,李安宁.我国农业机械化宏观研究的态势分析.农机化研究,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