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宽窄行栽培是改垄作为平作、改均匀垄为宽窄行、改浅耕为深松、改低留茬为高留茬隔年轮换休耕的一种保护性耕作方式,玉米宽窄行栽培是栽培方式的改变,也是耕作制度的改革。通过三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在技术及农机具上因地制宜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使其更具有灵活性、可操作性,加快了推广速度,面积不断扩大,增产效果越来越显著,被更多的农民所认识、所接受,并引起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重视和高度评价。实践证明,这项保护性耕作方式不仅解决了土壤板结,加厚了耕层,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墒、保肥供水能力,有效地防止了风蚀、水蚀,还营造了田间小气候,发挥了边行优势,提高了玉米抗病、抗虫、抗旱、抗倒伏能力。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保护耕地、提高地力等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节本增效、提质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一、应用情况
梨树县是世界黄金玉米带之一,玉米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80%左右,具的较大的增产潜力。由于我县春旱严重,可以说是十年九春旱,特别是联产承包以来,大型农机具和规模化农机作业基本解体,造成土壤板结,耕层变浅,严重制约我县玉米产量的提高。2004年结合国家农业部玉米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项目,我们梨树县引进了玉米宽窄行栽培这项技术,并获得成功。
玉米宽窄行栽培技术是吉林省农科院经过多年研究的科研成果,已经通过国家鉴定,并获国家发明专利。引进后在推广过程中,根据梨树县农业生产实际情况,我们在技术和农机具上进行了调整和完善,使该项技术在短时间内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并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其中面积由2004年100多hm2,发展到2006年1000多hm2,三年累计近2000hm2;应用范围由喇嘛甸镇、梨树镇的核心示范点,辐射到梨树经济开发区、万发镇、四棵树乡、林海镇等十几个村,特别是万发镇发展速度特别快,2006年达600hm2;增产增收效果非常显著,经过专家和农户联合多点测产,平均比常规均匀垄增产10.6%,公顷增粮1064hm2,累计增粮212.6万kg,增收170.24万元。2006年万发镇关家岗子村六社柏树林创造了高产纪录,公顷产量达到了12150kg,比邻近常规均匀垄增产15.81%。
二、种植模式
一是改垄作为平作。常规种植以成垄为主,如整地时要打垄,播种时在垄上进行,中耕时拿起大垄等,新式种植取消了成垄的过程,作物在整个生长期都是在平整的耕地上进行;二是改均匀垄种植为宽窄行种植。常规种植要求垄距一致,所以行距也是一致的。在东北等地区,一般行距60cm或65cm,新式种植打破了均匀行距,将行距改为宽行80cm或90cm、窄行40cm,宽、窄行交替;三是改三铲三趟为一次深松。常规种植通过三铲三趟进行中耕除草,新式种植是用除草剂进行除草,用V型深松机对宽行进行深松;四是改浅中耕为深松。常规种植中耕深度一般只有15cm左右,新式种植深松一般可达到30cm以上;五是改半精量播种为精确播种。常规种植播种时常采用半精量播种方式,一般每穴3±1粒,新式种植每穴一粒;六是改化肥浅施为深施。常规种植施肥深度只有3~5cm。新式种植施肥深度一般为8~12cm;七是改根茬粉碎还田为自然腐烂还田。常规种植的根茬需要在当年秋季用机械进行粉碎还田,新式种植是保留根茬,通过一年的腐烂自然还田。八是改低留茬为高留茬。常规种植留茬高度一般为5~8cm,新式种植要求留茬高度为30~891b2400102189276ebe2a49933cffbb40cm。九是改全面作业为间隔作业。主要体现在深松和整地环节上,常规种植中耕和整地,作业面积与种植面积相等,新式种植深松和整地时只对宽行进行作业,作业面积是耕地面积的55%。
三、作用及效果
1.增加蓄水保墒能力
通过深松(30cm以上),打破犁底层,加厚耕层,增强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据测定播种时耕层土壤含水量提高1.8~3.2个百分点。
2.提高了抗旱、抗倒伏能力
加深了耕层,根量明显增加,据测定,0~40cm耕层根重增加了32.5%,抗旱、抗倒伏效果十分明显。
3.发挥了边行优势
通过宽窄行种植,宽行(80~90cm)营造了通风透光道,形成了垄垄是边行,棵棵是地头,可增加密度10%左右。
4.培肥了地力
高留茬(30~40cm)增加了秸秆还田数量,使近1/3的秸秆还田,还田数量每公顷达2.5~3.0t,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年增加0.067百分点。
5.防止风蚀、水蚀
由于高留茬平作,一方面由于根茬阻挡,使地表风速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平作地表没有凸出的地方,有效地避免了风蚀。同时平作使耕地表面没有明显凹凸,降雨时可保证水分充分有效渗入耕层。
6.方便了田间管理
宽窄行栽培地表平坦,宽行可作人行道,人来回走非常方便,如前期间苗、拔草,后期防病、防虫等。
7.降低作业成本
便于机械化作业,减少作业环节,减少了作业面积,可降低作业成本30%以上。
8.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品质
实施该项技术,一般当年可增产8%~10%,连续实施三年以上可增产10%~15%以上;同时粮食品质可提高半个等级。
四、主要做法
1.建立组织
项目引进后,为了加强领导,首先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农业局一把手宋晓平亲自挂帅,直接领导这项工作。一方面筹措资金,协调各方面关系,组织实施,一方面积极把这项工作作为2005年、2006年全县重点推广项目,并列为考察乡镇农业站年终评比的一个项目;农业局副局长兼农业总站站长推广研究员王贵满担任技术小组组长,一方面亲自宣传培训,到田间指导,并对其技术及农机具有针对性地大胆创新,解决了制约该项技术推广应用的瓶颈,一方面组织召开现场会、动员会,参谋领导、示范群众,加快了该项技术的推广速度。
2.加强合作
玉米宽窄行栽培技术是一项农艺、农机结合的综合技术体系,其技术本身科技含量高、技术环节多,并涉及到农艺、农机两大方面,搞好多方面的合作非常关键。
第一是和科研部门的合作。这项技术是从省农科院引进的,为了把这项技术落实到位,我们请主要研究人员边少锋等专家多次到现场指导,同时为了技术人员全面了解掌握这项技术,我们还请主要研究人员刘武仁专家多次在全县师资培训班上讲课。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我们及时向专家请示咨询,共同研究探讨。
第二是部门之间的合作。首先我们和县农机总站的合作,在实施过程中,每到技术的关键环节,我们就把农机总站的技术工作人员请到现场,互相切磋,达到了农艺、农机的完美结合,农机总站为我们提供了技术支撑;其次是和康达公司的合作,我们有技术,需要实体的配合,三年来,康达公司为我们提供了农机具的支撑,使这项技术更规范地得以推广。
第三是和农村经济组织的合作。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最基本的农民组织,也是农民自己最信任的一个队伍。通过与其合作,能最快地了解与掌握农民的需要和技术难题,并加大项目推广力度,满足广大农民对引进和示范新技术与新成果的需求。目前已经吸引了喇嘛甸平岭农业合作社、西万发富兴农业合作社、关家岗合作联社等10余个农民自已的合作组织的合作,并采取土地连片种植、集团采购生产资料节省了农业生产成本。
3.参谋领导
我们引进和推广了新成果、新技术,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准确的数据,为各级领导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依据,同时为领导提供展示新技术的平台,使更多的领导认识新技术、重视新技术、扶持新技术。该项技术被列为梨树县重点推广技术,并引起了领导专家的关注,其中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夏敬源主任、李立秋副主任,中国农大张福锁教授,中国农科院李少昆博士,省科技厅张伟汉副厅长,省科协刘东华副主席,省玉米栽培专家李维岳教授,四平市副市长谷常山等领导专家来梨树视察指导,不仅对这项技术给予了充分肯定,还对这项技术给予了扶持,2005、2006年梨树县将这项技术纳入了良种补贴。
4.示范群众
农民是实施技术的主体,特别是玉米宽窄行栽培技术又不象新品种、新肥料那么直接,农民好接受,如何让农民认识这项技术、接受这项技术、实施这项技术,我们一方面深入村屯讲课宣传、印发资料,另一方面组织农民到现场看,让农民更直观、好接受。三年来我们组织各类培训班84期,现场会18场,印发技术手册3000册,发放宣传资料15000份。特别是2004年秋季,万发镇农业站组织各村社干部及农民代表连续组织4天,每天2台大客车,参观人数达500人次,喇嘛甸镇太平村的村社干部及种粮大户在技术的关键环节都到现场参观学习,达到了凡是看到的农民,就想试试,而且一试就成功,目前已变成农民的自发行动。
5.因地制宜
玉米宽窄行栽培技术本身要求比较规范,由于受传统种植模式和原有农机具的限制,若要规范的实施很难推广,所以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灵活机动,既能发挥该项技术的优势,又能全面推广落实,我们对技术和农机具进行了调整、完善和创新。一是对原技术的宽窄行130cm即40cm、90cm调整为120~130cm即40cm、80~90cm,保留原来垄距,解决了少垄问题;二是对没有大型农机村屯,可利用原有机具,改变一下播幅就解决了,也能达到宽窄行种植的目的;三是在全面旋耕整地的基础上,也可人工扎眼种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