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县花生生产存在问题及高产栽培管理意见

2011-12-29 00:00:00李晓清
新农民 2011年2期


  [摘要] 唐河县是油料主产区,其中花生年种植面积30万亩左右,根据土质状况还有增加空间,但因传统耕作制度和粗放管理限制了花生产量,影响了农民种植积极性。作者通过调查与试验,找出该县花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方法,为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关键词] 花生生产;问题;高产栽培;绿色防控
  
  唐河县位于豫西南,南阳盆地东缘,豫鄂两省交界处,地处北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地带,属典型的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热丰富,降水充沛。全县总耕地245.2万亩,是国家首批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粮棉油生产百强县,常年种植花生30余万亩。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多种间作套种的推广,农业效益不断提高。但花生生产中传统的耕作习惯和不科学的管理,使花生产量徘徊在中低产水平,影响了农业增效。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和科学试验,总结出花生高产栽培管理意见,供农业生产使用。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施肥不合理
  花生施肥存在的问题是:普遍不重视有机肥;化肥使用上一部分不施肥,麦茬花生不施肥现象比较普遍,一般麦收后灭茬即播种不施任何化肥;部分施肥不施底肥,只追施氮肥,一般在花生始花期追施尿素亩用20kg;另一部分,施底肥,但氮磷钾配比不合理,重施氮肥,磷钾肥量不足。
  2.密度过高
  春花生、麦茬花生大多用耧机播,下种量大,亩用种15~17kg,且行距不大,亩基本苗超过18000棵,造成后期田间郁闭,不透风,严重影响花生产量。
  3.控旺不科学
  因偏施氮肥严重,8~9月雨季,花生普遍旺长,为了方便收获,农民往往在盛花期开始多次使用多效唑等控旺,造成花生早衰、结果少、果小、成熟后落果严重,影响花生产量。
  4.病虫危害重
  我县花生病虫为害十分严重。花生叶斑病发生普遍,病叶率21-75%,常常使花生过早落叶,造成后期供应养分不足,水泡花生多;虫害主要是蛴螬,花生田蛴螬平均每平方米10.2头,危害果率30%~47%,一般减产35%,局部田块形成绝产。
  二、科学栽培技术
  1.深耕或深刨,增强活性
  在一定范围内,花生产量随土层厚度增加而增加。因此,搞好花生地的深耕深翻是提高花生产量的基础措施。麦收后进行机耕或深刨20~25cm,打破犁底层,加厚活土层,耕后及时耙平,达到地面平整,上松下实,无明暗坷垃,增强土壤的保肥蓄水肥力。
  2.重施有机肥,实行配方施肥
  花生要连年增产,必须重视有机肥的应用,同时增施磷钾肥,实行配方施肥,这是实现花生高产的有效措施,为此在精细整地的基础上,根据花生需肥规律,亩施优质有机肥4000~5000kg,2/3随耕地撒施,其余集中沟施;并施用花生三元复混肥40~50kg,或施用标准氮肥10~15kg,磷肥20~30kg,钾肥15~20kg,锌、硼肥各1~2kg,所有肥料随耕地施入犁底,并在播种时用磷酸二铵2~4kg作种肥。
  3.精选良种,种子处理
  良种是花生高产的基础,是保证花生苗全、苗匀、苗壮,群体合理发展和实现花生高产的基础。播前进行药剂拌种或盖种。推荐选用2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或50%辛硫磷乳剂(或辛硫磷微胶囊),按种子量的0.5%进行拌种,或拌适量土盖种,防治春季上移危害的金龟子越冬幼虫及花生苗期发生的金龟子等地上、地下害虫。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g/亩(药种比1:400),或4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90g/亩(药种比1:150)拌种,防治花生烂种、及茎腐病、根腐病等。
  4.合理密植
  春花生密度1万穴/亩左右,麦茬花生密度以1.2万穴/亩左右,每穴双粒(下同)为宜,垄面种植两行花生,小行距为30~35cm,大行距为50cm,穴距为13.2~16.5cm。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
  1.除草
  喷施除草剂防除田间杂草。用72%异丙甲草胺乳油(亩用量100毫升),均匀喷施于垄面,可有效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部分阔叶杂草。
  2.花生控旺
  建议不要使用传统控旺药剂,矮壮素、多效唑对花生及其后茬有很大药害,使用不当会造成花生株型矮,扎针困难,接果小等不良后果,建议使用烯唑醇类杀菌兼控旺,使用可提至盛花期前。
  3.花生病害防治
  有叶斑病、茎腐病、根腐病、果病等。使用50%多菌灵800倍于始花期喷雾或灌根防治。
  4.防治蛴螬
  经试验防治蛴螬可采用:(1)绿色防控技术。使用太阳能灭虫器,于金龟子盛发期(7月上旬至8月中旬)每15亩安装一盏诱杀成虫,减少产卵的雌成虫,可达到较好防治效果;(2)推广一拌一灌。播种期使用毒死蜱缓释剂或吡虫啉干拌剂拌种,再于蛴螬低龄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使用毒死蜱乳油1000倍灌根,防治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