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2011-12-29 00:00:00李作明李彩云邵德海
新农民 2011年2期


  “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在新时期的农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使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一、制约因素
  (一)农业发展的社会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农业的基础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涉农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二)农业生产的整体科技含量低
  主要表现在:重用地而轻养地,重视化肥而轻视有机肥;对作物管理只重治虫而不注重防病;农作物遇到旱灾,只浇保命水,而不浇丰产水;良种与良法不配套;小麦播量仍然高居不下;小麦高产与倒伏的矛盾十分突出,而农民对此却束手无策;在施肥上,大部分农民只施氮肥、磷肥,而不施有机肥、钾肥、微肥;有些农民把作物秸秆,根茬白白烧掉而不知利用。
  (三)农田水利基础条件较差,排灌设施不健全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不断受到旱灾的威胁,主要原因是农田水利基础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井机不配套,垅沟、畦田不配套,农业机械化程度低,浇水成本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一部分耕地排水不畅,一旦降水集中,农作物极易受淹。
  (四)农业产业化进程滞后,农产品加工增值效益较低
  农产品流通不畅,使农产品生产与销售脱节,从而造成一定时期的农产品积压,一定时期的农产品供不应求。尤其是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专业批发市场小、规模小、知名度低,辐射面窄。
  (五)对农业的投入不足
  由于各级政府部门财力有限,对农业的扶持和引导力度还不够,尚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致使农业自身防御风险能力差,科技推广工作受到一定影响。
  (六)农业生产资料与农产品价格差距大,农业生产成本高
  二、应对措施
  (一)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
  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是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措施。要把农业科技工作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加大农业科普实用技术推广。通过组织科技下乡、举办培训班、开办广播电视讲座、开办农技咨询热线、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农业增产增收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力争达到每户有一名科技种田明白人。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搞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在搞好节水灌溉,提高灌溉效益的同时,加强农田排水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实现耕作、植保、运输、加工机械化,以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三)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大措施,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优化品种结构为重点,以效益为中心,以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优势,典型引路,逐步推进农业的商品化、标准化。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针,既不能把种植结构调整片面化、简单化,也不能把种植结构调整看成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增增减减。当前的种植结构调整,必须把握住两个结合,即:与发展粮食生产相结合,与3NZnywEoCBYKft8pQ2Txsg==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具体要突出三个重点,首先要加大实施优质粮食工程。要通过政策和价格信息引导,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把主要精力和调整重点放在提高品质上;第二要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重点要围绕农业种植小区建设,叫响农产品品牌;第三要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四)搞好农业高产创建,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高产创建是实现农业由中产向高产迈进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业均衡增产的有效措施。通过建立各式各样的示范田,引导农民自觉接受农业生产新技术,运用农业生产新成果,实施高产创建活动,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目的。
  (五)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土壤地力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农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技术入户率、到位率、覆盖率为目标,按照“测、配、产、供、施”技术路线,通过夯实基础工作,典型示范带动,加强培训指导,推进企业参与,创新推广机制等措施,服务粮棉油高产创建和果菜茶标准园创建,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村入户到田,扩大配方施肥推广应用面积,推进配方肥统配统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面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科学施肥水平。
  (六)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培育专业合作社,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一体化经营和深加工,积极引导同一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相互合作,组建专业联合社、专业联合会,实行跨区域、集团式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