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封信就能从网上申请到贷款,你相信吗?这就是两位美国女孩为中国贫困农民提供的简易便捷的信贷方式。她们在北京创办“穷人银行”,号召一些人把闲钱捐出来,专为中国贫困人口提供小额贷款。一年多来,她们已向300多个贫穷农村家庭“拨款”16万美元,帮助他们摆脱生活困境,走上创业道路。
美国女孩
为中国穷人“拉赞助”
25岁的魏可欣是一个阳光的美国女孩,出生在旧金山。她从小居住的地方有很多华人,所以对中国文化一点也不陌生。她从读大学开始就向一位中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并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魏可欣。
魏可欣以优异成绩从经济金融系毕业后,本可以像她的其他同学那样在美国找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但她作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到中国做公益事业。
魏可欣作出这样的决定,很大程度上是受其父亲影响。父亲威尔逊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年轻时饱尝生活艰辛。他努力工作,从一名普通员工拼搏成了美国最大地图绘制公司的老板。经商之余,他还利用自己的法学知识免费帮穷人打官司。晚年,他卖掉自己的公司,把全部收入捐献给了一个扶助基金会。魏可欣说,父亲是她的偶像,她从小的理想就是“像父亲一样去创业和帮助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们”。
魏可欣了解到,中国的贫困人口数量仅次于印度,排在世界第二位。按照世界银行贫困标准测算,有不少农村贫困人口平均每天的生活费不足1.25美元,他们需要帮扶。同时,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吸引了魏可欣,她想亲身了解为什么在西方经济放缓发展脚步甚至出现危机时,中国的经济依然发展迅猛。怀着帮助中国穷人的善心和对中国经济的好奇心,魏可欣于2006年来到了中国。
初到中国,魏可欣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她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什刹海、北京胡同和郊外的乡野间。2006年9月,魏可欣在清华大学的一个培训班上,结识了另一位美国女孩——孟康妮。孟康妮学的是信贷专业,来自芝加哥,已经在中国做了三年小额信贷工作。
两个女孩同岁,相同的志向让她们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姐妹。她们经常到中国各地一边旅游一边做调查,发现“中国和美国完全不同,城市与乡村存在巨大差别,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两个女孩被旅途中的见闻所触动,她们认为,要想真正帮助那些偏远地区的贫困农民,最好的办法不是捐款、捐物,而是“授人以渔”——为其提供起步资金,让他们自力更生去创业。
魏可欣与孟康妮一拍即合,决定用她们所学的金融知识,投身于中国的扶贫事业。两人商量后认为,小额贷款是帮助穷人开启新生活的金钥匙。
两人从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创建“格莱珉银行”,专门帮助穷人的故事中得到启发,决定创办一家小额贷款网站,吸引拥有闲钱的人在网上捐款,然后再把捐款借贷给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中国人,帮助他们自主创业。
圆贫困家庭的创业梦
很快,魏可欣和孟康妮的小额贷款网站就创办起来了,取名“我开”。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命名“我开”有着特别含义,它代表创造力,也表示挣扎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可以大声说:“我要开始自己的事业、开始美好的生活!”
在把创意付诸实践时,魏可欣和孟康妮很快就遇到了问题。作为外国人,她们无法在中国注册合法的非营利性机构,只好在美国注册“我开”基金组织,再回到中国申请开设代表处。
2008年10月,两个女孩租下位于北京东四街老胡同里的一间四合院正房,作为“我开”在中国的办公室。之后,魏可欣和孟康妮没日没夜地筹建网站,并在网上做募款宣传。
一个月过去了,“我开”不仅没有收到一笔捐款,反而有人怀疑魏可欣和孟康妮是在骗钱,向当地司法部门举报。司法部门了解事实后,被两个女孩的善举所感动,把她们的事迹告诉了媒体。经过媒体报道,“我开”知名度大增,很快就有一名商人捐来1000美元。此后,更多捐款纷至沓来。
为了打消捐款人疑虑,魏可欣和孟康妮将“我开”定位为一种“人对人”的互动模式,帮助全世界的捐款者和中国的穷人建立起联系。在“我开”网站上,贷款者可以通过贴照片、挂视频、写博客的方式来与提供贷款的人互动,这样保证了钱款用途的透明性,让出资者更加放心。
登录“我开”网站(www.wokai.org),首页上排列着许多中国农民的生活照。他们有的背着一捆草,有的赶着两头牛,有的站在自己的小卖部前……他们都是贷款申请人,在其照片旁有他们的求助信。比如,40岁的王桂莲丈夫早逝,想借2000元人民币买两头小猪仔来喂养,供两个孩子上学;内蒙古的五云高娃48岁,想借4000元人民币买点花草来种;韩小山想贷款5000元人民币买奶牛,赚了钱把喜欢摔跤和足球的儿子送到市体育学校……每一位捐赠者都可以通过网站了解申请人的故事,并自行选择受助人及捐赠数额。
65岁的老潘是四川仪陇县周河镇方坝村的农民。他在村里开了一家副食品店,但因没有足够资金,导致货源缺乏、经营惨淡。他多次想找当地银行贷款,都因手续繁杂而没能如愿。魏可欣和孟康妮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于2009年6月贷给他4000元钱。老潘用这笔钱补充了货源,简单装修了门面,使店里的生意大为好转,月收入比过去增加了七八百元。老潘从“我开”贷到款的消息在周河镇传开,很快全镇就有因做小生意和发展养殖业遇到资金周转困难的80多户村民上网提交了小额贷款申请,不久便获得了贷款。
50多岁的王安民过去因营养不良,背驼得很严重,身高只有1.53米。他和聋哑弟弟相依为命,除了在地里干农活儿,其余时间都在村里四处打短工。因为身体缺陷,他们能干的活并不多,得到的回报通常是一顿饭或一些粮食。2008年11月,“我开”在王安民所在村子作宣传,兄弟俩决定借300块钱去买一只小猪仔。把猪养大卖掉后,王安民赚了1000多块钱。他又用这笔钱买了一头牛犊。牛犊长到半大的时候,帮人每耕一亩地,王安民能挣几十块钱,足够解决兄弟俩的生活问题了。
2009年底,魏可欣下乡见到这对兄弟时,他们已经有两头牛了。
做最大的“穷人银行”
把钱借给贫困农户,他们能按时还钱吗?万一把贷款挥霍了还不上怎么办?在创办“穷人银行”之前,魏可欣和孟康妮就考虑到这些问题,并想出了对策。
魏可欣和孟康妮通过实地考察、洽谈,与中国各地一些信誉好的小额信贷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把“我开”募集到的捐款转给这些机构,由它们负责具体借贷事宜。
要想从“我开”获得一笔贷款,申请人得事先规划好用这笔钱做什么,如何获得收益,相当于提供一份创业“可行性报告”。地方小额信贷机构的工作人员会受“我开”委托,到农户家里核实情况。如果申请人按期还了款,会在“我开”拥有良好的信用记录,以后需要贷款时办理流程会更简捷。
虽然无须任何抵押,但“我开”小额贷款有自己特殊的信用机制。与“我开”合作的各地农村信贷机构的工作人员本身也是农民,他们与客户的关系就像乡邻和朋友,几乎每周都会见面。“不按时还钱,自己都不好意思。”这是贷款农民们常说的话。
“我开”在收到受益人的还款和利息之后,会继续将这些资金贷给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如此循环往复,魏可欣的“穷人银行”运营两年来一直保持100%的还款率。
为了募集资金,“我开”在旧金山、纽约、西雅图、北京、香港都设有志愿者分支机构,拥有150多位热心公益人,他们会在晚上或周末安排慈善派对之类的活动,四处演讲为“穷人银行”做募捐宣传。此外,“我开”还与几家大公司合作,比如与航空公司联手推出“买一张机票捐一块钱支持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公益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目前,“我开”与四川、内蒙古两个省区的贫困农村合作。魏可欣和两位同事每隔三个月就要坐火车到这两个省区实地考察一次。除了听取合作伙伴的工作汇报,查看小额信贷机构的相关账目,他们还会抽样回访一些接受贷款的农户。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他们甚至要翻山越岭走三四个小时的泥泞小路,才能到达那些农民家里。看到那些朴实的农户用“我开”提供的资金改善了生活状况,甚至走上了致富道路,他们觉得很幸福。
(牟大裕、南希、日羽、志鹏荐自《龙门阵》201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