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必修的“调压宝典”

2011-12-29 00:00:00宗禾
党员文摘 2011年5期


  提起压力,人们往往谈虎色变,唯恐避之不及。这是由于人们只看到了压力的负面作用。
  实际上,压力可以分享,适当的压力不但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益,而且能促进智慧的发散,对工作效率的提高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善于调节团体的压力,既是领导者高超领导艺术的具体体现,也是调动下属工作积极性、提升领导效能、发挥领导者个人魅力的“调压宝典”。
  压力光谱:你的下属在哪种状态?
  被称为压力研究大师的心理学家汉斯·塞莱博士提出了“正压力”的概念:一种积极愉快的体验,可以加深人的意识,增强人的心理警觉,从而推动工作效率与创造力。
  他提出了一个从1到100的压力光谱,作为人的不同压力水平,100代表压力水平最高,当一个人压力处于80以上时,整个人就会很有压力,智力和体力均无法正常运转;当处于30或者以下时,就会很平衡、放松,很少会出现兴奋状态;而当处于40~70时,工作效率会最高。
  基于此,领导者要尽量使下属工作压力水平处于40~70。当下属工作压力处于30以下时,基本没有压力感,就很容易出现“人无压力轻飘飘”的状态,还容易导致下属产生领导对自己不够重视的错觉,主动性难以发挥。而压力水平处于80以上时,下属的压力感会很大且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需要调动全身心的智力、体力去应对,短时间的应急还可以,一旦时间较长,人就会精力透支而疲惫不堪,导致工作难以继续,还会影响身心健康。
  有一种“施压”叫关爱
  领导者要做到科学施“压”,仅仅在技术层面上做到程度适当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够做到对下属真诚关爱,这样会赢得下属的高度信任,使下属相信领导对工作的安排是对工作全局的考虑,从而能够站在领导者的角度考虑领导的难处,与领导共同分担压力,激发对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样,真诚关爱反而成了一种既聪明又强有力的“施压”方式。领导者要把个人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不断提升领导亲和力,努力营造一个团结公正、充满生命力的上下级关系,使下属切实感到组织温暖。同时,领导者在向下属布置一些有一定压力的工作任务时,要杜绝命令式的“我说你做”的做法。当下属畏难时,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行之以范,讲清工作重要性,及时肯定其工作成绩,可采取及时表扬、增加工资待遇等方法,避免下属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
  多种途径释压
  领导者在对下属施加正向压力的同时,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及时释放下属的负面压力,这也是调节压力的必要环节。
  镇定的环境往往能促进智慧的发散,有时这种环境就靠领导者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小细节处理,便可使整个团体气定神闲。
  当下属感到心情舒畅、自然放松,那么公道正派、团结向上的人文环境便可以被营造出来。要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网上博客、论坛和聊天,疏通上下级沟通的渠道,保证下属能及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总之,领导者要采取以上多种措施,使下属的工作负压得到及时释放与疏通,从而以更高的热情和更加有创意的姿态投入到工作中去,始终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
  链接:领导干部压力解码
  避免过高的政治发展期望
  每个人的禀赋不一样,每个干部的成长历程、个人际遇、所处岗位、拥有资源及面临的问题,更不可能是一样的。因此,工作的业绩、人们的评价也不会一样。至于官场上的升降留转,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很多时候不是领导干部自己所能左右的。所以,对政治上的发展要有平常心,不能盲目比较。要相信组织,相信人心自有公道在。避免过高的政治发展期望,一旦没有实现,而产生消极情绪、消极行为。
  ——朱谐汉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变“个人独唱”为“团队合唱”
  领导干部缓解压力,关键要在创新方法、创新机制上下功夫,变“事后救火”为“事前防火”;变“个人独唱”为“团队合唱”;变“什么都抓”为“重点重抓”。
  领导干部缓解压力,还需要各方面共同关心。从组织上来说,既要严格约束、加强管理,也要以人为本,健全完善谈心谈话、定期休假等关爱机制。从上级领导来说,不仅要高标准、严要求,也要多关心、多爱护。
  此外,还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努力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从用人导向上为干部创造减轻压力、保持良好心态的条件。
  ——章大李 江苏省盐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好的制度让干部从压力中得到解脱
  完善的工作制度可以减少社会管理中的人治色彩、神秘色彩和防止主要领导的权力失控,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公开透明,而靠人办事靠关系办事和歪门邪道的东西自然就没有市场了。
  好的制度也可以让干部从压力中得到解脱和保护。如安徽省前几年出台的地方规定,公务接待中,午餐一律不许喝酒,几年实行下来,干部多说好,群众更满意。同时要从制度上给予干部以适当的政治、经济待遇,使干部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积极性和生活保障感。如《公务员法》规定,干部晋升实行职务职级分开,避免了“千军万马挤官桥”现象,使干部在广泛竞争的大环境中又能各得其所,精神压力自然减轻了不少。
  ——吴泽群 中共中央党校办公厅副研究员
  
  官员心理危机干预需常态化
  健康的心理来自于包容、开放的心态,这种心态与社会心理状态息息相关。官员作为执掌公共权力的特殊主体,应该还权力以公共性、开放性,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样执掌权力主体的心理也变得更加“阳光”一些;让权力运行具有更多的合作性,少一些不当的竞争性,减少暗箱操作和不透明,这样也容易与社会和他人形成比较平和的关系,有利于官员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政治的清明。
  根据不同官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坚持不定期举办健康心理的专题培训班,运用正面典型事迹进行引导,利用反面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指导和帮助官员培养健康从政的心理意识。
  ——胡仙芝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追求内心的安全感
  领导干部如何化解以诱惑压力为主的心理压力?除了学会驾驭压力,善于采取心理暗示和情绪控制的方法调节情绪外,更应该追求内心的“安全感”。所谓安全感,是指健康的人格倾向。就是要勇于不断地改变自我,不断地加强自身内在素质的修养,廉洁自律,为官一时,造福一方,在群众的拥戴中体验真正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自然会始终为你带来良好心态。
  ——马卫红 财政部机关党委巡视员
  (何军林荐自《廉政瞭望》、《人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