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艳羡的公务员群体何以成了抑郁症的多发地带?一些官员心疾的病因又在哪里?
望 四座大山重压官员神经
官场激烈的职业竞争;对时代转型带来问责制度、网络监督等监督方式的不适应;官员个人情感与家庭问题处理不善;涉及腐败
具体病征——吃不下、睡不着,精神紧张,焦虑感突出。
一是工作压力带来的焦虑。一些官员在面临大的任务和事件时,吃不下、睡不着,精神紧张,急躁易怒。不少领导干部在初次遇到分管工作范围内突如其来的事故时,心理高度紧张甚至恐慌。当工作目标难以实现时,就会烦躁不安、情绪波动、紧张失眠、自信心丧失。还有些领导干部工作思路不宽,工作方法不多,位次靠后,心里又平添很多烦恼。
二是能力恐慌带来的心理忧惧。面对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一些官员存在比较严重的“本领恐慌”和“能力危机”,在问题面前手足无措,在优势面前错失良机,在危急时刻没有办法,在发展方面无所作为。这样的干部,经常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压力如影随形。
三是“双面人”的心理映像。在一定范围内,官员属于公众人物,在公开场合,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受到关注,他不得不更加注意自己的形象,即使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只能强颜欢笑,委曲求全。一些领导干部位高权重,但是,在权力的光环背后,却隐藏着鲜为人知的寂寞、孤独和无奈,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他们想和普通人沟通,却存在沟通的心理障碍,时时、处处都要考虑自己的“形象”和影响。
闻 身在官场自古升迁一条路
官员向商人、学者转变成功的只是个别案例,更多官员只有一条道路可走,如果得不到职位上的升迁将会产生焦虑情绪
有的官员心理出现问题,职业本身的竞争压力大是最主要的原因,这也是公务员制度还不完善的体现。目前公务员制度刚性太强,官员价值的实现只有通过职务的升迁来体现。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同僚之间的激烈竞争也会使官员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缺少发泄与沟通的渠道。官员若时刻担心竞争对手趁机抓住自己某个弱点,则心理压力过大是不言而喻的。
《人民论坛》杂志曾对全国各地1000多名官员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64.65%的受调查者认为,官员的压力源主要来自“官场潜规则对个人政治前途的压力”。
在一些受访公务员的理解中,所谓官场“潜规则”主要是微妙的人际关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肖滨说,时下某些官员认为能否升迁,学历、工作经历、职业素养等有时并非决定性因素,重要的是“上面有没有人关照”。为处理好官场人际关系,不少官员费尽心思,心理压力因此而生。
问 行政问责网络监督加压
随着我国民主进程的加快,官员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一言一行,被置于公众的视线监督之下,稍有不慎,便可能招致麻烦
在专家们看来,官员心理危机的产生与行政问责和网络监督对行政能力提出的考验也有很大关系。
在社会转型时期,问责制度、群众信访、维稳工作等,给官员提出新的挑战。同时,新闻媒体的发达,网络监督的兴起,使得官员不得不面临公众的审视,承受着公众质询带来的巨大压力。很多情况下,官员只要一言不慎,就可能会丢掉乌纱帽;有些官员从事本职工作擅长,但面对公众则显得能力相对薄弱,感觉到力不从心,压力增大。
随着我国官员问责机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官员对突发事件,如火灾、洪水和生产安全等的提防与忧虑,使官员的心理压力倍增。“部分主要官员对危机处理缺乏经验,使自身同时陷入能力和心理的双重危机,不但要手忙脚乱地处理善后事宜,还要承受来自上级和社会的压力,这也成为官员自杀的原因之一。”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成言教授说。
再就是高压反腐的压力。由于我国缺乏完善和健全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回避制度等防止利益冲突的机制,在社会资源分配过程中,官员面临众多的诱惑,“寻租交易”使官员成为腐败的“高危人群”。在众多诱惑和高压的反腐态势之间,官员的心态常常处在矛盾和失衡之中,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
此外还有家庭生活的压力。在日益激烈的官场竞争环境下,由于官员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工作和应酬中,无暇顾及家庭成员的感情,比如缺乏夫妻交流、忽视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导致家庭产生不和谐,甚至出现家庭危机,从而给官员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不可否认,官员在各种压力下,加上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对官员的培训,往往侧重在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上,而在思维方式和领导方式科学化上缺乏足够的训练,加上长期忽视心理上的关注和关怀,以致官员的心理压力无法找到缓释渠道,从而影响工作和家庭,甚至导致自杀悲剧的发生。
切 官员心理干预迫在眉睫
官员存在心理危机,不但直接影响到工作,还影响到与家庭、朋友的关系,更严重的是弱化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有专家认为,“官员作为公权人物,其自杀并非简单的私人事件,应属公共事件”。面对接二连三的官员自杀悲剧,公众也将产生种种猜疑,引发对政府施政能力和官员公众形象的信任危机。因此,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官员的心理危机干预。
事实上,中央有关部门已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2010年1月2日,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四川调研时强调,基层干部承受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都很大,要具体帮助基层干部克服困难,积极疏导基层干部的心理压力。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各地也开始对官员心理危机进行一定的干预,但往往由于侧重政治说教,忽视精神心理健康方面的诉求关注,因此效果并不太理想。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卢晖临认为,应该根据官员的特殊情况,探索建立常态化的干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比如开通官员心理健康咨询热线,聘请资深专业人士向官员提供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心理保健。
“应该增强干部选拔过程中的竞争性、公开性和程序性因素,使官员晋升有章可循,从而降低因前途不可预期造成的压力。”肖滨说。
“及时地解决官员的心理问题,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于国家、社会,尤其是官员队伍建设而言意义重大。”长期关注、研究我国官员非正常死亡的组织行为学专家徐晓青建议。
(摘自2010年10月20日《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