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越热闹越孤独?

2011-12-29 00:00:00孙夏力
党员文摘 2011年6期


  一家嘈杂的饭店里,哈佛大学学生马克正与女友共进晚餐。席间,他滔滔不绝,从智商讲到学校社团,女友努力想接上话,却发现怎么都跟不上他跳跃的思维,反而因为打断了他的讲话备受埋怨。这样反复几次,女友愤而离席,马克却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
  失落的马克回到宿舍,打开电脑,在博客上将女友痛骂一通,还觉得不过瘾,又通过黑客技术入侵学校资料系统,轻而易举搜集到全校女生的照片,并建立了一个网站,将照片上传供全校同学评论、投票。仅几个小时,投票记录就高达2.2万次,这让马克的心情大为好转。
  在网络上,全哈佛的女生都在马克的掌握之中;现实中的他,却无法跟女友好好吃一顿饭。
  这是今年好莱坞热门影片《社交网络》的开场情节。剧中主人公马克,就是现实中脸谱网(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
  如今,脸谱已成为潮流、时尚的代名词。在它之后,聚友(Myspace)、推特(Twitter)等一系列旨在帮助人们建立联系、分享资源、游戏互动的社交网站相继诞生,且用户数量急速攀升,影响力也不断扩大。但很快,人们发现,火热的网络社交背后,越来越多的人却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孤独。
  生活方式被改变
  【电影情节:由于侵犯了同学的隐私,马克的网站被勒令关闭。很快,三个大四学生找到马克,邀他共同开发一个以哈佛校友为会员的实名注册交友网站。这给了马克灵感,他开始私下进行开发。2004年2月4日,被人们誉为“21世纪最伟大发明”的脸谱网,在马克的宿舍里正式上线了。】
  截至2010年年底,脸谱网全球用户数已达5.85亿,平均每秒新增用户近8人。网站价值更是从成立之初的500万美元,变成如今的740亿美元,增长逾1000倍。扎克伯格的个人资产,达到69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脸谱网的崛起,让大洋彼岸的中国商家看到了机会。很快,多家社交网站纷纷上线。经过几年的竞争,形成了如今人人网、开心网两家独大的局面。
  创立于2005年的人人网(其时称校内网),将目标用户锁定为在校大学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社交网站——注册用户1.6亿,每月活跃用户近一亿。中国林业大学大三学生穆欣,就是这一亿分之一。每天,她花在人人网上的时间超过两小时,网上好友已超过400人,“从幼儿园到大学,各阶段的同学都有,还有亲戚、老师、陌生人……对了,连食堂的大师傅都是我的好友。”
  穆欣的人人网个人主页显示:有29528人看过。这个数字,对穆欣至关重要,因为在她和同学们的观念里,点击量越高就意味着人缘越好。
  在北京工作的顾庆晖,是开心网的忠实用户。每天下班回到家,他会第一时间登录开心网。工作不忙时,他甚至会拿出手机登录一会儿。开心网2008年上线,以“抢车位”、“偷菜”等小游戏风靡于公司白领层,注册用户已达1.2亿。
  时至今日,“偷菜”玩游戏,早已不是顾庆晖上开心网的主要原因,这里已成为同好友交流感情、沟通观点的平台。“我上‘开心’,主要是为了看看好友的照片和转帖,再互相留言交流。”顾庆晖说,自己的100多个开心网好友,全是生活中的熟人,“我需要了解他们都在做些什么,尤其是那些外地的朋友,平时很少联系,但通过‘开心’,我能掌握他们的最新情况。”
  现实与网络的落差被拉大
  【电影情节:随着脸谱网的发展壮大,马克索性退学,专心经营网站。因为只擅长编写程序,他请来一位合伙人帮自己打理日常事务。网站很快便被经营得风生水起。他还默许合伙人用诡计将网站的另一位创始人、他最好的朋友排挤出董事会。朋友一怒之下将马克告上法庭。听证会上,面对原告律师的不断追问,马克不胜其烦。他看着朋友,甚至希望能像在网上一样,点点鼠标就将这位好友删除,那样,便不会有这许多的麻烦。】
  不夸张地说,社交网站已在全球范围内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去年年底,英国权威IT杂志《电脑世界》调查称,73%的受访者常在临睡前浏览自己在社交网站上的主页;18%的受访者会在睡前更新自己的状态,通过社交网站向朋友们道“晚安”。美国市场调研机构的相关调查也显示,56%的受访者每天至少要登录一次社交网站,12%的受访者每隔几小时就要登录一次。
  穆欣的宿舍很安静,四个女孩会一人对着一台电脑上网。偶尔,一个女孩会对另一个说:“我在‘人人’上给你留言了,快去看。”对方看完后大笑:“我回复你了。”面对面的交流,竟以这样一种颇为怪诞的形式被社交网络完全取代了。
  “这件衣服真难看。”穆欣看着一位好友在人人网上新发布的照片说。但她随即在照片下方发表评论:“亲爱的,衣服真漂亮!在哪儿买的啊?”一边打字,她一边解释:“是不是觉得我很虚伪?其实大家都这样,网上的评价是公开的,得说好话。别人夸我的照片好看,我也不会当真。不过有一次,一个好友说我胖了,我特生气,直接把他删除,再没联系过。”记者问穆欣,与这位“亲爱的”多久见一次,她一愣:“大半年没见了。”“你的400多位好友里,常联系的有多少?”“平时也就跟班里几个同学一起玩,其他人很少见面。常打电话的只有五六个吧。”“你不觉得现实与网络的落差很大吗?”面对记者的一连串问题,她反问道:“大家不都这样吗?”
  顾庆晖却觉得,这种落差不值得担忧。“‘开心’是我社交圈的延伸,没有它,我现实中的好友不会减少;有了它,很多原本不经常联系的朋友也联系上了。”
  在顾庆晖看来,社交网络构建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他更愿意将网络上的好友称为“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举例说:“前年,我们公司来了个实习生,和我只是点头之交,一个月后,她结束实习,我们再也没有联系。后来,我们在‘开心’上成了好友,通过网络,我了解到她后来在哪儿工作、如何跳槽、去哪儿出差、何时恋爱、何时分手……我好像是在观看由她出演的‘真人秀’。可能我的不少好友也正观看我的‘真人秀’吧。”
  真正的亲友被湮没
  【电影情节:听证会上,马克被律师问得恼羞成怒,语含讥讽:“你想要多少钱?我赔给你!我创造了‘脸谱’,我的财产可以把哈佛的学校社团全买下来。”律师同情地看着他:“是的,在网络上你是英雄,你的好友上百万。但现实中,你最好的朋友却在起诉你。”】
  日前,英国心理健康基金会针对18岁至34岁的年轻人发起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他们中1/3的人习惯在网上与家人、朋友联系,而非真正探望他们、进行面对面交流。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林春认为,这个结果值得反思:“这说明,人们的社交模式正在发生变化。现实中,因为受到各种制约,普通人的影响力相对有限,网络社交却能将其影响力放大。一些人为了获得肯定和满足感,会对社交网站产生依赖。这种依赖一旦过度,会使交往能力退化,让社会关系变得易碎。”
  顾庆晖则解释说:“我和朋友们分散住在北京四环以外,聚会一次,光路上就得花两三个小时。每天工作压力那么大,实在没精力出去应酬,有时连打电话寒暄几句都觉得是一种负担。不管怎么说,网络让我们更亲密了。”他一边说一边登录开心网,系统提醒他,有几位好友快过生日了。他飞快地点了几下鼠标,送上虚拟的生日蛋糕。“这‘礼物’虽然没什么价值,但对方收到还是会开心,觉得被人在挂念是一种幸福。”
  最害怕
  与社会群体的联系被切断
  【电影情节:听证会结束后,马克独自一人在会议室对着电脑发呆。他的代理律师走进来收拾资料,马克恳切地问:“今晚可以和我一起吃饭吗?”律师摇摇头离开了,只留下马克和他的电脑。】
  2010年,美国马里兰大学进行了一项名为“24小时不上线”的研究,200名大学生被要求在24小时内放弃使用所有媒体设备,并在活动结束后报告自己的感受。对此,研究者发现几乎没人抱怨无法看电视、看报纸,更多的人是对无法发短信、打电话、发邮件和登录脸谱网表示十分沮丧。一个受试者写道:“我感到全世界只剩下我一个人,我被生活放逐。这实在令人难以忍受。”
  穆欣也有相同的感受。她回忆说:“一天晚上,宿舍突然断网,我盯着电脑屏幕发了半个小时呆,都不知该干什么。”
  早在1952年,就有人提出:“现代人恐惧的,是被切断与社会群体的联系,哪怕只是一小会儿。”现在,有了互联网,我们能始终与世界保持联系,但我们对孤独的恐惧并没有减少,反而更强烈了。这让人实在难以分清,到底是孤独成就了社交网站,还是社交网站放大了孤独?
  “社交网站是互联网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并不是由于人的孤独才出现的。”林春说,“网络社交,作为现实社交的补充,若能合理利用,会帮助个体获得更多社交满足和社会支持,但若使用过度或不当,也可能加重人的孤独。”
  影片《社交网络》的结尾,马克再一次刷新了自己脸谱网的主页,发现几年前从餐桌上离去的女友还是没有让自己通过好友请求。尽管他已拥有133万好友,他最想要的那个却并不在其中……
  (摘自《环球人物》201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