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谁谁谁

2011-12-29 00:00:00谁谁谁
党员文摘 2011年7期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人——他们看似在和你聊天,其实是想告诉你他认识多少名人:昨天和A吃了饭,今天和B通过电话,明天要去C的家,曾经和D八卦过E……
  这样的人当然不只中国有,全世界有社交圈的地方都有。美国人形容这种人为Name Dropper,是最不受欢迎的人。可在中国,这种人虽然不一定受到真心的欢迎,却大有市场,还能获得不少利益。比如,如果逢人便讲自己是孙中山先生的远房亲戚,很可能会被很多时尚派对奉为上宾;如果嘴里迸出不少部级领导人的名字,并显得很熟的样子,说不定能相对容易地拿到一些大型活动的批文;若有幸与国家领导人握过一次手,那就更值得“千古传唱”了。
  陈香梅在书中也提到过类似的例子。一位朋友告诉她,很想和曾赴远东及东南亚访问的美国前民主党参议员陶德谈谈越南。陈香梅说,那我约他到家中来吃晚饭,你们可以谈谈。朋友说,你和陶德原来相熟,为何不告诉我?陈说,你没有问起,我怎么告诉你,我又不是Name Dropper。
  但在某些时候,适当地运用一些“著名人名”,的确能为工作带来便利。曾听《文汇报》体育部主任马申先生讲过一件事。他想采访体育总局的领导,但人家不接受采访。他听说领导与袁伟民教练很铁,于是就表演了一回“名人癖”。他硬闯入领导的办公室后,一屁股坐在领导前面的椅子上,先点上一根烟,吸一口,吐出来,再低声说:“我刚从伟民那儿过来。”于是顺利地采访了领导。真实的经历经过他的转述,可能已经被夸大了,但这种对“名人癖”症状的开发利用,在职场上太普遍了。
  为了迅速与对方找到共同话题或者热络起来,我经常说“我认识谁谁谁……”,当然前提是我知道他也认得这位名人。而之后的情况就更有趣了,因为我们都拿不准谁与这个名人更熟,双方既要借这个名人找到共同话题,又怕被对方看穿其实自己与名人并没有那么熟,所以必须讲得小心翼翼。既不愿被对方视为“名人癖”,又要借助“名人”打开沟通渠道,这种行为到底算不算“名人癖”症状,估计已经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了。
  (刘名远荐自《思路》2011年第5期图:雷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