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政治赌注

2011-12-29 00:00:00付媛媛
党员文摘 2011年7期


  《时代》杂志亚洲版2006年刊登了一份“亚洲英雄榜”,邓小平赫然在列。邓小平入选的理由是:他改革了国家,也改变了世界。
  邓小平八次登上《时代》封面
  《时代》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覆盖面遍布全世界。自1923年3月3日创刊以来,《时代》就对报道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它的主要创办者、老板亨利·卢斯是美国在华传教士的后代,在山东出生并长大。在执掌《时代》的数十年间,他与中国的这一历史渊源和其传教士的家庭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刊物对中国的关注,这一特点也延续至今。从1976年1月到1997年去世为止,邓小平共八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两次被评为该刊的“年度风云人物”,即1978年和1985年。其中1986年1月6日的《时代》周刊用了25页的篇幅介绍他。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3月3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在《告读者信》中称,能够两次当选该刊“年度风云人物”的,只有丘吉尔、艾森豪威尔等少数几位世界领导人。
  初次上《时代》,美国人
  将赌注下在邓小平身上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1月19日,邓小平的硕大头像首次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但色调极为暗淡、阴郁。封面左下角注明:“周恩来的继承者:邓小平”,右上角则用上醒目标题:《中国:朋友还是敌人?》,这些不仅反映了观察者当时眼中的中国,而且也揭示了美国以及美国人的集体心理状态。
  这一期《时代》用两页介绍周恩来,却用了四页介绍邓小平。这显示了美国人对未来的忧虑:周恩来逝世后,是否会人亡政息?激进派是否会主政?中美的战略和解是否会因此断送?
  不过,美国人很快发现,讲话一针见血、斩钉截铁、从来不兜圈子的邓小平,甚至比周恩来更好打交道。在美国人看来,邓小平明显亲美反苏,干练、执著、厉害,明白无误地告诉你他想要什么,并准备为此付出什么代价。而且他直截了当地说他不担心美国的威胁,他担心的是苏联。这足以让充满焦虑的美国人感到心里一块石头落地。所以,虽然1976年初谁将主持未来的中国还未知,但《时代》周刊却把赌注下在了邓小平身上。
  中美关系正常化邓小平短期内两上《时代》
  1978年7月5日,中美建交谈判开始。由于双方立场尚有相当距离,谈判进行得非常艰苦。为促使美国尽快下最后决心,邓小平抓住时机,于11月29日在会见日本友人时发出信号:“访日是我多年的愿望,不过,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到华盛顿去……完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件事,我就可以去见马克思了。”
  12月初,鉴于美方在提出的中美建交公报草案中,立场有较大调整,邓小平决定接见美方谈判代表伍德科克。这一消息传到美国,卡特总统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次重要的接见,“已经到了对与中国建交作出最终决策的时候了”。大喜之余,卡特郑重地邀请邓小平于1979年1月访美。1978年12月16日(美国时间15日),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当天,邓小平的头像再次被赫然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不过,这次显然更具有冲击力,因为他被评为《时代》周刊1978年的“年度风云人物”,这不仅因为他一手促成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更因为他启动了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
  2月5日,邓小平的头像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题目是《邓来了》。邓小平访美,掀起了美国全国性的“中国热”。200多名新闻记者乐此不疲,跟踪采访和报道了邓小平的活动。陪同邓小平参观的美国参议员亨利·杰克逊指着那本封面为邓小平像的《时代》周刊,笑着说:“那时候,以为你是红色魔鬼头子之一,很难想象能将你评为《时代》周刊的新闻人物!”
  《时代》编辑部的争论
  1986年1月6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照片再次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该年度首期封面上,成为《时代》周刊评出的1985年“年度风云人物”。这是《时代》周刊第二次把邓小平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
  当然,作出这种决定需要很大的勇气。美国《时代》周刊1985年“年度风云人物”的遴选于11月间就开始了。最先被提出来的人物有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南非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黑人主教图图,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以及美国总统里根。但在《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会议的讨论中,这些人物都没有得到普遍支持。这时,邓小平的名字被提了出来。正巧,《时代》周刊首席驻外记者邓肯刚从北京回来,于是,编辑会议请他发表意见。邓肯谈了四个方面的看法,大力举荐邓小平:1.邓小平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在中国深得人心,世界1/4人口的生活因此得到改善。2.世界1/4人口生活的改善,有助于保持世界局势的平稳。3.中国经济政策的彻底转变,如果确实有效,将意味着对苏联模式的共产主义提出了另一种选择。4.这个转变,无论在正面还是反面,都将影响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
  邓肯所举的事实以及在事实基础上的推理,一下子就说服了犹豫不决的高级编辑们。他们通过投票,选邓小平为1985年《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
  高级编辑们投票的结果只是提名,最后还要得到《时代》周刊的总编辑亨利·格伦沃德的首肯。格伦沃德又问了高级编辑们几个问题。他问:邓小平的政策会不会失败?得到的回答是:中国人民支持他,高低潮也许会出现,但是回到“文革”时代却不可能。他又问:人民的支持有什么征象?回答是:中国农村新房屋的建造是人民生活改善的明证之一。格伦沃德本人曾率《时代》周刊代表团在1985年10月访问北京,见过邓小平,邓小平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好,就用邓小平吧。”格伦沃德最后下了决心。
  邓小平再度当选《时代》周刊1985年“年度风云人物”时,中国的发展已经取得明显成绩。农村改革已经获得成功,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正在开始,现代化的工厂、建筑拔地而起,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的语录,被摘登在《时代》周刊上。
  邓小平把中国变成了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
  1997年3月3日,邓小平第八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这位东方巨人在《时代》周刊的记录里经历了“怀疑—认同—敬佩—期盼”的过程。美国人在缅怀这位巨人的离去时,也对未来的中国投入了另一份期盼,一如当年邓小平刚刚上台时的期盼。《时代》写下这样一个标题:《下一个中国:邓的继任者能否把中国变成一个为世界所接受或喜欢的超级大国?》。
  邓小平去世时,冷战早已结束。中美之间战略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双方利益冲突加剧。但是,这一切没有改变美国人对邓小平的敬意,因为人们意识到,这位故去的老人,已经把中国带进了世界。中国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
  (王炜荐自2011年3月2日《国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