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6日,陕西三原县石桥镇村外的田野上临时搭起了阅兵台,9000多名红军将士在这里誓师出征,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9师”。誓师后,129师和先前整编的115师、120师一起,直接开赴抗日前线。一个月后,国民政府宣布南方各省(琼崖除外)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八路军、新四军就此诞生。然而,八路军、新四军番号的由来颇费周折……
红军改编前的领导权之争
西安事变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质是两党军队合作抗日。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吸取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教训,确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中独立自主的方针,即在保存与巩固革命武装、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之下,“改变番号与编制以取得合法地位”,壮大和发展人民武装。
红军要合法化,就要整编,整编就要有番号,蒋介石却迟迟不愿给番号。与孙中山主动实行国共合作相比,蒋介石同意第二次国共合作却是被逼无奈。虽然西安事变中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共产党公开活动”等六项条件,但实质上,蒋介石消灭共产党的决心一直没变。他想通过“合作”实行军令、政令统一,剥夺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权(人事权),达到收编红军,进而消灭共产党的目的。
红军整编后的领导权问题,始终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谈判的焦点。1937年2月中旬至3月上旬,周恩来等赴西安,同国民党就红军改编和开赴抗日前线的问题进行谈判,提出: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组成一路军,设总指挥部,配正副总司令,下辖4个军、12个师、36个旅、108个团,军官由延安派。而国民党只给2个师、8个团的编制,不设军和总指挥部,除师长外,其他军官由南京配备,直属国民党军政委员会领导。双方围绕人员编制和领导权问题僵持不下。此时,毛泽东致电周恩来:“只要蒋介石同意改编红军,就是我们的一大胜利。”中共再作让步。
3月8日,谈判达成几条意见,上报蒋介石审批。其主要内容是: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服从国民政府及蒋介石统一指挥;红军编为3个师,计6个旅12个团及直属队共4.5万人;红军编制人员按国军同等待遇;设总指挥部,干部由中共推选。史称“三八协议”。但没想到这个在蒋介石指导下产生的协议,蒋又反悔,不同意了,谈判又回到了起点。
此后的第二次会谈、第三次会谈,蒋介石依然从控制红军领导权、取消共产党对红军领导权出发,先是同意改编为三个师,设总部,军官由延安派,但总司令由蒋委派;后又提出红军师以上干部全部出洋,半年之后回国重新安排,师副职由国民党派,毛泽东、朱德离开红军到国民政府中“做事”。中共坚持对红军改编后的领导权,反对国民党派人到部队任职。
就在国共谈判进行不下去的时候,卢沟桥事变爆发了。第二天,中共通电全国:“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当日,红军将领致电蒋介石请缨杀敌,“誓与日寇决一死战”。
蒋介石被迫同意改编
1937年7月17日,周恩来到庐山同蒋介石举行第四次会谈。由于蒋介石幻想日本人不扩大事态和再次媾和,谈判无果,但全国的抗战形势使红军的整编不能再拖下去了。毛泽东一边命令部队集中做好自行整编准备,一边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他亲笔给蔡元培等70余名学者写信,通报两党会谈情况和红军急于上前线的决心。年近古稀的蔡元培赶赴南京,绝食静待三天,逼蒋介石答复红军改编。
8月上旬,周恩来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并举行两党第五次谈判,其间拜会了冯玉祥等国民党地方实力派,阐明了共同抗日和改编红军的原则立场,使两党半年会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冯玉祥以辞副委员长相劝蒋介石同意红军编三个师。蒋介石深知不同意共产党的整编方案,红军上不了前线,自己罪责难逃;给了红军番号,让其名正言顺地抗日又无异于“放虎归山”。在内外压力下,蒋介石表面答应给红军番号尽快让其改编,可肚子里仍然盘算着如何消灭共产党。
谈判伊始,国民党军政委员会部长黄绍竑和副参谋长白崇禧提出“黄白案”:将红军整编为两个师,一师到蔚县一带集中,一师到冀东开展游击战争。毛泽东看后轻蔑地一笑:“胃口不小啊,他们这是想吃掉我的整个红军啊!”于是,理所当然地将“黄白案”拒绝,谈判也再被搁置。
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一直断尾求生的蒋介石有点恐慌了。江浙是蒋介石发家之地,也是英美等国在华重要利益所在地,非东北、华北可比。当时,日本人打上海,蒋介石再三权衡后,终于放弃了“收编红军”的企图,国共会谈也由此出现了转机。
于是,蒋介石在调动国军党淞沪会战的同时,同意了“三八协议”。红军整编后的番号是桂系空出的第八路军,三个师的番号则是吃败仗被撤销的东北军115、120、129师。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宣布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设总指挥部,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115师师长林彪,120师师长贺龙,129师师长刘伯承,全军编制4.5万人。
为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成立前方军委分会,以朱德、彭德怀为正副书记。军委强调:“各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保持和发扬十年斗争的光荣传统,坚决执行党中央与军委会的命令,保证红军在改编后成为共产党的党军,为党的路线及政策而斗争,完成中国革命之伟大使命。”
新四军番号的由来
中共中央在争取八路军领导权的同时,对新四军整编中的领导权也同样重视。叶挺担任军长的过程和新四军番号的由来就说明了这一点。
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流亡国外,九一八事变后到澳门居住。七七事变后,他结束流亡,回到国内。八一三事变后,叶挺向蒋介石提出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让我来集合仍留在南方的红军和改编这些军队”的建议,并说改编后番号叫“新四军”。蒋介石接受了叶挺的建议,番号则得到了国共两党的认可。
蒋介石认可“新四军”,是他任总司令的北伐军中有个第四军;毛泽东认可“新四军”,是他创建人民军队的第一个军是红四军。
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时,北伐的八个军中第四军共产党员最多、战斗力最强,身为共产党员的叶挺任第四军直属独立团团长。1926年8月下旬,在进攻湖北重镇汀泗桥和贺胜桥战役中,面对吴佩孚三万余精锐主力,叶挺独立团的2000多名勇士勇猛血战,获得“铁军”之誉。因“铁军”“独负盛名、战绩辉煌”,朱德、毛泽东井冈山会师后的第一支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成为中共第一军。
叶挺之所以提议把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就是希望继承“铁军”和红四军的优良传统。
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南方8省14个地区(不含琼崖)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同时决定成立以项英、陈毅为正副书记的军委新四军分会,以加强党对新四军的领导。
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移驻南昌,2月部队开始集结整编。全军1.03万人,编为四个支队: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第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第3支队司令员张云逸,第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改编结束后,新四军向皖南、皖中集结,整训后开赴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
(摘自《党员干部之友》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