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财政透明”原来可以这么简单

2011-12-29 00:00:00王星
党员文摘 2011年7期


  “孙立坤,职务工资1410元,级别工资1433元,国家保留津贴40元,工作性津贴1200元,生活性补贴1640元,应发5723元,住房公积金677元,所得税314.73元,扣发项991.73元,实发工资4731.27元。”
  这是河南省焦作市市长孙立坤今年3月的工资单。
  登录焦作财政的网站,焦作“财经沙盘”便出现在屏幕上。在这个“财经沙盘”里,你可以看到政府全年的财政收支,可以找到每一个公务员的工资收入,也可以查到某单位的公款招待、公车维修以及出国费用明细。
  作为一个地级市,焦作,财政缘何能如此透明?
  移交时竟清出2亿元
  作为一座以传统重工业为经济支柱的中型城市,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不少焦作企业深陷困境,各级财政收入捉襟见肘。当时,焦作80%的乡镇出现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最长的竟达18个月。
  与此同时,另一些部门的日子却依旧过得相当“滋润”,每年的财务、税收、物价大检查,从中查出的违规资金节节攀升,多本账、“小金库”屡禁屡现。当时的市领导要求财政局想出法子来“救火”。
  经过数月的深入调研,时任焦作市财政局副局长的申相臣和同事们酝酿出一招“险棋”——把各单位财权上收,变分散财政为集中财政,变部门财政为政府财政,把政府财政资金全部入笼,确保公务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集中财力用于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落实到具体措施,就是实行会计委派,取消各部门的财务科室和会计人员,其职能由直属财政局的会计站和会计核算中心委派的会计承担”。
  2000年3月3日,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星期五。
  当天下午,焦作市251个市属行政单位的“一把手”,以及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78名委派会计,被一同召集到了市委礼堂。他们被告知,从第二天起,90%的单位财务科室取消,账户封存,原来600多位会计的工作由财政局的78位委派会计前往接收。各单位必须向委派会计交接全部财务账目,尤其是“小金库”的suLlBPDLx8NSg/bvaaleaIPU8gPxxLOoaIdV5EHRRDA=资金,不得转移截留,违者严惩,但主动申报交接的,人员责任既往不咎,资金转账后使用权仍在原单位。
  台下的“一把手”们心中五味杂陈,却也无可奈何,因为此时银行都已关门,想“补救”都没有办法。
  第二天一早,焦作市的有关领导便带着委派会计们往一家家单位跑,挨个打开保险箱,核对现金、移交公章和账本。看得出来,很多人虽然都照着规矩交了,但那表情绝对是不情愿的。
  最终的清算结果,让焦作市的有关领导在吃惊之余,坚决力挺这次改革。从各个“小金库”中掏出的2亿元闲置沉淀资金,相当于当年焦作本级财政的三分之一。
  “打回票”成了家常便饭
  焦作市会计委派中心第一会计站,掌握着焦作市委18个预算单位的财政大权。在一本“焦作市会计委派管理中心拒付各类违规开支情况统计簿”上,有这样的记录:
  “7月4日,拒付焦作市委统战部差旅费1070元,原因是标准错误。”
  “7月15日,拒付焦作市证券办7200元,原因是票据上显示的收款单位与印鉴单位不符。”
  这样的“拒绝”,对于会计站而言,是家常便饭,“所有来报销的账目,只要不合理,不管是哪位领导批的字条,肯定要退回去”。
  去年10月,焦作市某部门的报账员到会计工作站报账,却被告知“报销暂停”,只领回了一张《预警通知书》,原因在于该单位的车辆运行费支出过快,要求查找原因、说明情况,并制定有效整改措施。
  《预警通知书》源于去年7月焦作市出台的“公务支出量化控制和预警管理”改革。这项新的举措,矛头直接指向敏感的“三公消费”——市直各行政事业单位公款出国(境)、车辆运行、公务接待等主要公务费用支出。通过量化控制指标,明确各单位“三公消费”的支出上限,每季度设置预期警戒线,当达到或超过这个警戒线,就会受到警示甚至限制。
  焦作市财政局副局长张继东介绍,在现有国情下,“三公消费”不可避免,他们要做的,一是透明,二是量化。“在‘财经沙盘’里,有关公务消费的支出都可以查,比如各单位有几个用车指标,实际有几辆车,每辆车的行驶里程、修理费用……一年用多少钱,其他单位人都看着,一旦超标受到警告,大家也都知道,再想要‘浑水摸鱼’,恐怕谁也没这么大的胆了”。
  顺着指引,记者点开了“财经沙盘”,从第四会计站的类目下找出了焦作市财政局最新的一张月度财务明细表。
  费用支出方面,共有12大项47个小项,涵盖了从基本工资到车辆购置、房屋修缮等大大小小的费用。截至2011年3月底,焦作市财政局共有4大项14小项产生了费用——基本工资304596元,津贴补贴413910元,奖金267000元,社会保障缴费54960.18元,离休费54467.30元,退休费221636.64元,办公费43076.40元,水费18478.60元,电费135055.85元,邮电费13351.30元,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10252.73元,差旅费11755元,招待费9191.50元,办公设备购置1050元。
  收入方面,3月底共拨入资金3662874.54元,结转当年结余-538179.85元,累计结余6847329.69元。
  在这张表中,老百姓所关心的“三公消费”——公务用车、公费出国、公款吃喝都被标得一清二楚。根据2010年12月的报表,焦作市财政局当年的公务用车运行费为266172.93元,招待费129870元,出国费用0元。
  再去挨个点开其他200多家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大都如此详尽。
  原来财政公开透明,真的可以这么简单。
  钱怎么花让百姓决定
  2007年,焦作市财政局向市领导建议,实行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评价的“四权分离”权力制衡机制。尽管这样的设想在全国都没有先例,但还是得到了焦作市领导的肯定。很快,焦作市便拥有了全国第一家财政预算编制局和财政预算执行局,结合原有的财税监督局和绩效评价中心,一套完整的财政内部制衡监督体系就此诞生。
  今年春节前,焦作市财政局举办了一场社会听证会。会上,焦作市公交系统亮出了2000万元的预算,其中1000万元计划用于添置公交车,500万元用于建设公交枢纽站和停车场,剩下的500万元用于在车内安装GPS定位系统,推进公交数字化建设。
  “焦作的公交现在还不完善,不少地方还没有做到出门就有公交站,现在就搞数字化太早了吧。”
  “在焦作,公交车的配置水平是每万人7台次,而国家规定要达到每万人12台次,焦作的公交车配置还存在很大缺口。在现有车辆上安装GPS,属于锦上添花。还不如用于购置车辆,这样更能发挥这笔钱的效用。”
  听证会的结果,最终把安装GPS的这500万元预算,砍到了100万元。
  类似的社会听证会,光是从今年1月份,便开了三次,参与的公众达数百人。
  张继东介绍,在没有实行财政“四权分离”之前,各单位的预算从编制到执行再到监督,往往都由预算科与相对应的口一手包办,各个口都偏向各自下面的单位,因此少归少但大家总能分得一杯羹,至于拿到预算后怎么花,那是各单位自己的事。
  而眼下,要想拿到项目预算,首先要过的就是老百姓这关,“老百姓有权利决定政府的钱怎么花”。
  即便是项目已经被编入预算,在之后的执行和监督过程中,也随时随地有被质疑和否决的危险。在焦作市民政局去年的预算中,有一项“召开民政工作表彰会”,费用是5万元。材料放到了监督局局长古明文的桌子上,古明文瞪大了眼睛:“胸卡、文件袋、印材料……好像价格都偏高。”于是古明文便和同事一起去进行市场调研,一圈逛下来,最终把总价核定在3万元,再把价目表发回民政局那边,对方毫无异议。
  正是基于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财政模式,近十年来,焦作市的财政收支总规模增长了6倍多,人均财政收支水平跃居河南省前列。与此同时,焦作的干部经济犯罪率明显下降,立案总数从1999年的8起,下降到2007年的2起,涉案金额从1999年的580.5万元,下降到2007年的13万元。
  (杜启荣荐自2011年4月16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