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强烈地想去看看斯诺口中的神秘“红军”
埃文斯·卡尔逊1912年进入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并很快晋升为中尉。1927年2月,卡尔逊来到中国。次年6月,他担任驻上海的美军陆战队第四团情报官员之后,应约为在上海的《密勒氏评论报》撰写有关中国及远东局势的评论。在这家报社的工作人员中,有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从斯诺口中,卡尔逊第一次得知,在中国内地有一支强悍的军队,正与蒋介石的军队作战,这支军队的名字叫“红军”。卡尔逊由此产生了了解它的强烈愿望。
1937年8月,卡尔逊来到上海美国总领事馆海军武官处任职。在这里,他奉命观察了整个上海战役。为了考察中国民众的抗战意识,他冒着炮火采访了一位给前线送饭的中国苦力:“你们为什么要打仗?你的同胞为什么而死?”这位满头大汗的苦力毫不犹豫地答道:“救国。”“那什么是救国呢?”卡尔逊问。“敌人想霸占我们的家园,如果我们一齐努力,就能打败他们。”当晚,卡尔逊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中国民众的坚韧了不起,他们有着巨大的精神源泉,这样的民众是打不败的。
1937年9月的一天,刚刚私访过延安的埃德加·斯诺来到上海。当时国民党军队在上海一败涂地,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却在北方取得了平型关大捷。作为官方观察员,卡尔逊对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共产党军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和斯诺一见面,就表达了进入八路军控制区的愿望。斯诺肯定地说:“我相信,八路军领导人会欢迎你对他们军队的考察。”斯诺向他讲起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贺龙、邓小平、刘伯承等中共领导人。听着斯诺的介绍,卡尔逊陷入沉思:这些人能够得到这样高的赞扬,必定具有异乎寻常的品质。他决定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
“没有理由不让我说真话”
从1937年9月到1938年秋,卡尔逊走访了延安、华北等共产党各敌后根据地之后,对延安、对八路军、对共产党的领导人有了很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共产党领导的地方军队的训练方法,自我牺牲精神,以及指挥官的高尚品质和精明能干,更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他怀着无限激情,向罗斯福总统汇报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并在各种场合宣传这个崭新的世界。
1938年8月,卡尔逊结束第二次华北之行回到汉口时,遇到一批美国记者。他向记者们详细叙说了在华北敌后根据地的所见所闻,明确告诉他们:“日本人根本就没有控制住他们声称占领的全部地区,在那里有着广大的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和抗日根据地人民正与日本侵略军进行艰苦的战斗。”这些来自美国著名新闻机构的记者们,为得到如此重要的消息而无比兴奋。8月9日,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以大字标题报道:“美国军官实地察访报道,日本控制华北限于大炮射程。”同日,《纽约时报》发表了专讯:美国海军陆战队卡尔逊上尉实地考察后称,“中国的日军占领区内有兵工厂、工厂、发行钞票的银行,还有学校”。8月22日,《时代》杂志以两栏版面发表了卡尔逊的实地考察报道,还刊登了他与朱德的一张合影照片。
卡尔逊的言行触怒了华盛顿。此后,卡尔逊接到美国方面不准他再在公开场所发表谈话和个人言论的命令,并且要他立即回国。面对这种蛮横干预,卡尔逊异常愤慨。为了能够自由地写作和发表言论,他毫不犹豫地决定辞去军职,他义正辞严地表示:“没有理由不让我发言。我说的句句是真话,我还要继续说,这是我的义务!”1938年12月下旬,卡尔逊回到美国。次年4月30日,美国海军部长以“遗憾和理解的心情”接受了他的辞呈。
学习八路军成英雄
自卡尔逊离开美国海军陆战队之后的几年里,他不断地就他在中国抗日敌后根据地实地考察的个人所见所闻发表演说,为美国各大新闻媒体撰写文章。1940年,他在美国出版《中国的双星》一书,真实地记录了他在中国考察到的共产党领导八路军与日军作战的情况。在这本著作里,卡尔逊把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看作“中国自由主义的源头”,将中国华北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称为“新中国的试管”。卡尔逊还极力推崇八路军的战略战术和所奉行的政策、方针,他指出:“如果中国要生存下去,似乎很有必要把已证明了是如此有效的抵抗方式推广到共和国的所有地方。”同年,他又出版了《中国陆军》一书,把国民党军队的士气同八路军作了对比,指出:“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一方士兵主要是训练他们服从;另一方则用‘讲道德’培养战士,把战士对事业的理解和意志当作首要因素。后一种军队能更好地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抗日战争时期在国统区,当人们对共产党、八路军和新四军还不甚了解,海外人士尤感生疏的时候,卡尔逊这两本书的出版,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卡尔逊在罗斯福总统的支持下,又重回美国海军陆战队,建立了美国海军陆战队近战兵这样一种独特组织。他灵活运用从八路军那里学到的战略战术,采用八路军的民主管理方式,注意以道德、民主培养和教育士兵,很快取得了成效。1942年8月,卡尔逊率领这支部队成功地攻占了日军海上补给站——马金岛,取得了美日开战以来美军的第一次胜利。卡尔逊本人以卓越的战功三次获得海军十字勋章,成为太平洋战争中的英雄人物。
(摘自《文史春秋》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