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4月27日,蒋经国出生于宁波溪口。在他11岁那年的7月31日,距他150公里的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十余名代表秘密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
从此,蒋经国的命运就和共产党纠缠在一起。
1925年,蒋经国进入上海浦东中学就读,开始关心政治和国家大事。5月,“五卅惨案”爆发,蒋经国激于爱国义愤,积极参加示威游行。学校当局以“思想危险、行为越轨”为由,将蒋经国开除。那年夏天,他赴广东探望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父亲,在校园遇见许多苏联学生,感到“只有俄国人才是中国的真正朋友”,对世界革命中心苏联愈加向往。
为了准备出国留学,蒋经国前往北京学习。在此期间,他认识了北方中共领导人李大钊,对其十分钦佩,这是他生平结识的第一位共产党人。李大钊介绍蒋经国认识了许多苏联友人。蒋经国后来回忆说:“(北京)洋溢着国共友谊的气氛。我本人亦惑于这种心理环境,彻底改变了我原来(赴法留学)的计划。”
1925年10月,蒋经国告别上海,乘海轮启程前往苏联。离沪前,他正式加入了国民党。在船上,他认真阅读了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这是他所读的第一部有关共产主义的书籍。
一个月后,蒋经国抵达莫斯科。同来的还有邵力子的儿子邵志刚、冯玉祥的儿子冯洪国和女儿冯弗能、于右任的女儿于秀芝、后来成为邓小平第一任夫人的张锡媛、原名陈绍禹的王明等。在同学中,蒋经国年纪最小。他性格开朗,活泼顽皮,很快得到了大家的喜爱。在莫斯科,蒋经国有了一个俄国名字:尼古拉·维拉迪米洛维奇·伊利扎洛夫。
虽然是国民党员,蒋经国对共产党员的印象却比对国民党员好得多,他曾回忆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有部分国民党党员学生,因为行为不端,颇惹人反感。一般人有时觉得共产党员行为比较检点,作为也较有出息。”他对当时中共驻莫斯科大学支部的评价颇高,称“它的党员组织严密,并受到严格监督,而且永远遵照中央集权领导的指示行事。他们生活简朴,纪律严明。因此,我有一阵子对他们的活动产生了兴趣”。可能正因如此,到莫斯科不久,蒋经国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他的团小组长是邓小平(当时名叫邓希贤)。
邓小平当时是从法国巴黎到苏联的。蒋经国同他不在一个班,邓小平在当时被称为“理论家班”的中大第七班。只有上大课时,邓小平才会遇到蒋经国,两人经常并肩坐在一起听课。
邓小平比蒋经国大六岁,但因为个头矮,排队时经常与年龄最小的蒋经国挨着站在一起。一次蒋经国问邓小平:“你干吗老是围条围巾,热也围、冷也围?”邓小平告诉他,在法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常去当清洁工,法国的清洁工都围这么一条围巾。经历艰难磨炼的邓小平以干过清洁工为自豪:“这是在巴黎留下的习惯,不围反而怪怪的。”
蒋经国经常邀邓小平一起去莫斯科河边散步,并向他了解在巴黎的情况。每当邓小平聊起在法国勤工俭学和参加中共旅欧支部的经历时,蒋经国都听得津津有味,并盛情邀请邓小平为墙报《红墙》写稿。邓小平正想找机会谈一下在巴黎的心得体会,于是便连着写了几篇文章,交给蒋经国发表。邓小平的文章言简意赅,观点鲜明,蒋经国非常欣赏,常放在头条位置。
在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