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文

2011-12-29 00:00:00胡雄赵丹
党员文摘 2011年11期


  山寨货引集体恶搞
  山寨货一直处于毁誉参半的风口浪尖上。在新浪微博上,网友发起了“山寨随手拍”活动,纷纷上传身边的“山寨货”。
  网友“Cao晏华”上传了两瓶纯净水的对比图,“从外形、风格上看,我以为是康师傅,结果喝了两口,感觉味道不对,再一细看,是‘康帅傅’”。
  极具恶搞意味的“本土山寨肯特基PK世界级快餐连锁店肯德基,哪个好”的网络投票,吸引了众多网友参与。这些参与投票的网友大多抱着恶搞的心态,将票投给了“肯特基”。
  在上传的图片中,还有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星巴克的山寨店“星发克”;体育用品品牌耐克和阿迪达斯的山寨店“耐步”和“阿迪王”,以及两者的“合体”——阿迪奈斯等等。
  除此之外,山寨手机、山寨明星、山寨歌曲、山寨电视剧,不一而足。
  复制捷径是把双刃剑
  《中国青年报》就“山寨文化”在网上作了一个联合调查,结果三成左右的网友认为山寨文化是一种冒牌的文化,其核心就是剽窃;而五成以上的网友看好山寨文化的动力和未来,认为应该任其发展。
  网友“Ronnie_Shi”说:“中国的山寨文化消解了中国的创新精神。这就如当年的盗版软件,极低成本的软件复制加速了中国信息化进程,但同时也扼杀了中国的软件行业。”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崔月琴指出,山寨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依附性文化,以模仿为前提。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到创新能力。而山寨文化的背后,也反映了我国原创文化的诸多瓶颈,如文化原创能力不足、原创作品缺乏有效的版权保护等。
  尽管山寨文化从产生之日起就饱受争议,理解、宽容还是抵制,一直争论不休,但中国山寨文化还是以强劲的势头迅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山寨产品价格低廉、功能齐全,受到中低消费者追捧;山寨明星因其长相吸引眼球而广告片约不断;山寨电影、山寨歌曲也因平民化、通俗化,成为草根们的精神文化代表。
  而从国外媒体对中国山寨文化或揶揄或肯定的报道中,亦可窥见山寨产品的海外“影响力”。
  俄罗斯《专家》周刊刊发马克·扎瓦茨基的文章说,“山寨”现象集民族主义、幽默、技术创新、叛逆和创造力于一身,应被视为中国特有的创新方式。
  劳拉·法勒早前曾在美国CNN新闻网发表文章力挺中国山寨风。他特别指出:“许多山寨机生产商不仅是模仿,也开始进入创新领域。一些厂家开始发展适合本地市场需求的产品。一些产品有非常巧妙的外形设计,有的像个香烟盒或者手表,有些能识别假币,还有专为老年人设计的大屏幕和大尺寸键盘手机,有些手机为农民专门设计了大功率扬声器,能让他们在外干活时听到手机响。”文章还特别引用了香港中文大学专门研究山寨文化的传播学教授邱林川的话:“这些山寨机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原动力,如果引导得好,能形成来自底层的、正常的、富有成效的创造力”,至少“这对培养草根创新是条很重要的路子”。
  对山寨文化持积极态度的,并非只有法勒一人。香港《南华早报》发表戴维·艾默的文章称,把一个如今占内地手机市场四分之一的产业简单归入假冒行列,既误解也低估了这股山寨热的意义。这不是简单的仿冒,山寨手机更类似于定做的汽车。它采用了西方设计理念,经过重新改造以适应本地品位。与其说它们是冒牌货,倒不如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手机。事实上,体现于设计和生产的山寨手机的独创性,可为内地死气沉沉的文化产业树立榜样。“山寨已经成为一种亚文化”,山寨手机代表了内地街头创意的最新迸发。
  创新,也正是中国本土的山寨支持者们的凿凿论据。
  转“正”之惑
  巧合的是,国内外质疑山寨商业的阵营也格外统一。他们认为,经过多年努力,中国产品的质量和声誉正在好转中,若不及时对山寨产品进行清查、剿灭,这几年的努力就可能付之东流,中国产品的出口将会更加艰难,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常务理事李进良教授对此很忧虑。他表示,很多山寨产品丝毫不在乎品牌的美誉度,完全是从纯利益角度去进行产品运作,这在客观上造成了竞争环境的不公平。
  在山寨手机风靡的同时,中国各行各业都刮起了山寨风,笔记本、彩电、空调、相机等都被成功复制,文化和服务也在模仿、复制。这在反对者们看来,是中国企业在研发上的集体迷失,正将中国引入永远沦为世界工厂的境地。
  这并非耸人听闻。某知名管理咨询公司的中国区总裁陈炜曾历时两年多,与40多位中国企业家面对面地进行交谈。陈炜指出,中国企业家一大弱势就是“针对本土的创新不足”,中国企业未来最大的前途还是在本土市场,针对本土市场的创新不足将成为阻碍中国企业家进步的最大障碍。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的企业家们是一群拿来主义的信奉者。他们从美国和日本买来生产线,买来技术,却并没有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尽管技术创新一直像烟花一样每年都被高高地燃放,但是它从来都是昙花一现而没有落到实处。”一位财经学者这样评判道。
  很多反对者有这样一个观点:如果强调学习和创新,山寨文化是值得考量的,可以试水。因此,他们鼓励山寨精神,反对山寨产业。
  (摘编自《中国财富》、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