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缰的诚信

2011-12-29 00:00:00李纯赵涛
党员文摘 2011年12期


  “咱不敢相信什么!”现在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
  中秋节前爆出一条新闻:淘宝网月饼模具非常畅销。自己做月饼,不怕商家用去年的馅料蒙混你。
  同事的手机掉了,明明就掉在那个出租车上,还不敢明着要。拾金不昧,那是什么年代的事了,不奢望他把手机还给你,只能发短信:“哥们儿,那手机我就不要了,但SIM卡拜托还给我,里面还有重要信息。另奉上酬劳若干。”
  给孩子请了保姆,老家来的。女主人还是不放心,于是偷偷装了个摄像头。果然,保姆趁大人不在家,兑换婴儿的奶粉,自顾自看电视,还“啪啪啪”打婴儿屁股,美其名曰“爬啊!爬啊!”
  我把身体健康托付给你,我把财产托付给你,我把比生命还要宝贝的后代交给你,换来的却是应付、欺诈与蒙骗。这伤的就不仅仅是钱财、肌肤与筋骨,还伤了感情,更伤了每个社会成员对互信互爱的基石。
  “诚信之殇”
  中华民族是注重诚信的民族。单说两个故事,《狼来了》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两个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谎言,都带来悲惨的结果:一个亡命,一个亡国。从小我们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可是等长大成人,却发现成人社会欺诈更多,许多规规矩矩的老实人却成了输家。
  今年7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开展的“2011中国人信用大调查”显示,公众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不乐观。在今年的诚信职业榜上,军人、农民、学生、教师和农民工,被选为本年度公众心中最讲诚信的五个群体。从2006年起,连续六年诚信职业榜单中,从历年排名前五位的诚信职业群体看,农民和军人的入选率最高。而中介服务业、食品行业、广告行业、房地产行业和保健品行业,被评为公众心中诚信形象最差的行业。超六成的受访者认为,近十年来中国社会诚信度整体下滑。
  假设看到一位老人摔倒在马路上,你会不会上前搀扶一把?幼儿园的孩子大概会毫不犹豫回答“应该”。当然,此处只谈态度,而非行动力。
  而多数成年人可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漠然走开,连一番思量都不用——他们的离开大多出于这样的考虑,会不会是“碰瓷”?会不会被“讹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诚信正面临全国性的困境。形象一点地说,13亿人都扶不起一位老人。
  对于成年人的谨慎,人们更多地充满了理解,而非谴责。相较于传统诚信题材的丰富,诚信的现实版本显然要匮乏许多。
  中国人并不缺少诚信教育,在守信践诺方面,习惯温良恭俭让的祖先为后人留下来浩如烟海的样本。当代中国人缺少的是活生生的身边榜样,以及良好的诚信环境。
  当然,人们也会在生活中时常发现类似“成都的哥捡到价值150万元的黄金,怀抱箱子等一夜”和“彩票销售员代买足彩喜中500万元物归原主”之类的故事。只是,这样的故事,常常会淹没在更多的非诚信的遭遇中,且这样的遭遇更有切身之痛——丢失的手机十有八九会杳无音信,哪怕这是最容易物归原主的物件;不少商场里打着“挥泪甩卖”的噱头,过了一年还是“挥泪甩卖”的苦肉计;连20元一张的钞票都要看完水印摸凸纹,生怕被骗……
  我们不愿意谈“诚信之殇”,更愿意相信,经历一个历史阶段后,诚信回温似乎不成问题。我们用诚信脱缰这个词,本身也是充满了建设的希望,因为,哪怕再野的脱缰野马,也会有套上笼头驯顺的那一天。
  扶不起的老人?
  9月2日,武汉88岁老人李伯伯在离家不到百米的菜场口迎面摔倒后,围观者无人敢上前扶他一把。一小时后,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老伴周婆婆泪流满面地说,如果当时有人扶他一把,或者帮他转个身,让鼻血流出来,或许他就不会走。
  在今天,这样的例子着实不少。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伸伸手?一句调侃足以说明问题——“想要去扶老人,先摸下口袋里有10万元没有”。
  这样的黑色幽默无疑在影射南京“彭宇案”。自从“彭宇案”之后,各地接连出现老人摔倒而无人去扶的现象。更何况,就在近日,“许云鹤、王老太交通纠纷案”闹得世人皆知,再次引发道德与诚信的社会大讨论。
  没有摄像头,没有目击证人,司法鉴定无法确定“原告与被告车辆是否发生接触”。许云鹤说,看见老太太摔倒,他停车下来搀扶,却被反咬“撞人”;而王老太太则称,许云鹤车速太快,把自己撞倒在地。
  事件真相扑朔迷离,但毫无疑问的是,双方当事人至少一方有说谎嫌疑。
  许云鹤案尚未尘埃落定,期望司法扬善,可能并不现实。要知道,法律仅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如果“许云鹤案”真成了“彭宇案第二”,那么,谁家的老人在外摔倒都是同样的结局,没有人去扶。
  最令人担心的是孩子!他们身处诚信缺失、不信狂奔的时代,从择校费到班干部竞选,从考试作弊到高考移民,无时无处不耳濡目染,深受其害。
  (摘自《中国青年》2011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