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在迄今为止的一切社会中,贫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贫困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随着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00年底的9423万减少到2009年的3597万,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3.8%。可见,我国在反贫困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贫困问题依然不容乐观,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人口的贫困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以内蒙古为例,2007年内蒙古总人口为2413.75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为427.66万人,全区总人口中蒙古族人口比重只有17.72%,但其贫困人口在全区78万贫困人口中的比重却高达50%,其他少数民族占4%。
所谓民族贫困,是指一个民族或某些特定民族的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包括民族人口贫困、民族家庭贫困、民族地区贫困、民族国家贫困等。在中国,民族贫困有汉族贫困、少数民族贫困(如蒙古族贫困、藏族贫困、维吾尔族贫困等),但多数情况下民族贫困习惯上指少数民族贫困。本文亦指科尔沁右翼中旗(简称科右中旗)蒙古族贫困。
科右中旗是内蒙古自治区区域贫困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其贫困问题是全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科右中旗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4.11%,可以说,该旗贫困主要就是其蒙古族贫困。截至2009年末,根据最新确定的扶贫标准(牧民人均纯收入1800元),仍有未解决温饱的蒙古族贫困人口8.75万人,占全旗总人口的33%,占全旗农牧业人口的51%。因此,分析科右中旗蒙古族贫困现状、贫困原因,研究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都是亟待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二、科右中旗蒙古族概况
(一)科右中旗基本情况
科右中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科尔沁草原腹地,地处大兴安岭南麓边缘地带,科尔沁沙地北端。北与兴安盟的科尔沁右翼前旗、突泉县相邻,东与吉林省的通榆县、洮南市接壤,南与通辽市的科尔沁左翼中旗相连,西与通辽市的扎鲁特旗、霍林郭勒市以及锡林郭勒盟的东乌珠穆沁毗邻,古为科尔沁部落放牧地。境域自西北向东南呈狭长状,南北长310公里,东西宽55公里,总土地面积15613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山地占66%,沙地、沼泽地占11%,平原占23%。平均海拔为260—280米,西北高,东南低。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干旱风大,夏季温热,降水集中,秋季凉爽短促,冬季漫长而寒冷。年均降水量276毫米,蒸发量为2088.3毫米。无霜期,南部为137—145天,北部为80—100天。从自然地理环境看,这里宜于耕种的土地并不多,可耕地只占总面积的1%。垦种使本地的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恶化又使当地农牧民贫困化。
2009年,全旗总人口为26.44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为22.24万人,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84.11%。2009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定数量的人口,而人口状况与整个社会发展比例失调,会给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带来直接影响。该旗人口数量超出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人口压力增加导致草原压力加大,加剧草原的沙化,自然地理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使农牧民得以生存的环境受到更为严重的威胁,农牧民的脱贫将会面临更大的困境。
(二)科右中旗蒙古族生产方式的变迁
历史上,清代初期,科右中旗基本上持续游牧生产,人口稀疏、农垦很少,直到光绪二十一年,清代政府为在政治上缓和内地的阶级矛盾和经济上挽救财政危机,把开放蒙荒作为主要政策措施之一,宣布废除禁令,推行“移民实边”的政策。光绪三十一年,对6480平方公里土地实行放荒。光绪三十三年,封建王公放荒垦地,近一年就在该旗开荒8000平方公里,半农半牧生产方式已形成。所谓“半农半牧”是指同一个地区的人口同时经营畜牧业和种植业,具体体现在同一户原来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家,抽出部分劳动力在农业区发展农耕经济;或者是同一户定居的人家,在从事种植业的同时,又放养了一定数量的牲畜。
建国后,科右中旗北部地区开展三次移民开发,土地开荒面积达到2500平方公里。与此同时,20世纪70—90年代,科右中旗南部的坨地下川、中部的水稻开发和北部的小麦开发,使该旗耕地面积一度达到367万亩。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认识不足,而致富政策深入人心,并强力驱使本旗人民在工商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的状况下,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进行农牧业掠夺性经营。
综上,清朝的“移民实边”政策以及建国以来的三次移民开发,迫使当地蒙古族生产方式经历了由游牧到半农半牧,再到农业的变迁,这是一种强制变迁。强制变迁的结果是自然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导致了广大蒙古族农牧民的贫困化。
三、科右中旗蒙古族贫困的深层次原因——生产方式变迁
历史上,直到明朝时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以长城为界,有着明显的分界线,长城以南是农耕文化,长城以北是游牧文化。中原沃土孕育了华夏文化,华夏文化自然又是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两大文化系统,并没有优劣之分,文野之别;更没有“农耕”先进、“游牧”落后的问题。然而,长久以来,内蒙古地区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农耕”先进、“游牧”落后这一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在农业与畜牧业之间做出了错误的产业选择。“重农轻牧”的产业选择在内蒙古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光绪二十八年,清王朝废止了过去的“边禁”政策,正式开放蒙荒,并且把私垦变为官垦。民国时期,无论北洋军阀政府还是国民党,均沿袭了清朝放垦内蒙古草原的“蒙地汉化”政策,并为此制定了许多奖励开垦的办法。在清末和民国年间的“移民实边”政策,使内蒙古地区人口的农耕与游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折。内蒙古草原原有的游牧生产方式逐渐被“农业化”的过程可以看到,受清末民初移民及开垦草原影响深刻的地区是内蒙古东部地区,科右中旗是典型的受农耕文化影响的区域。由于受农耕文化的影响,蒙古族牧民社会经济活动经历了从游牧到半农半牧再到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这是一种强制变迁。这样科右中旗牧民接受了成为主导文化的农耕文化,开始农耕化,融入到农耕文化体系中。但他们并不知这是一个错误的产业选择,并不知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错误行为。首先,科右中旗的土地气候宜牧不宜农,土质沙性,自然肥力低,地下水不足,生态脆弱;气候干旱、多风、无霜期短。适宜的作物品种少,低产,易于受灾而“十年九不收”。其次,科右中旗蒙古族群众接受农耕文化,但他们并没有很好掌握农耕文化的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结果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情况随处可见。有位学者指出:“历史上绝大多数西部少数民族在汉族农耕文化面前,往往没有吸收农耕文化的高生产技术来发展林牧业,更多的是改弦易辙使自己成为农民,丧失了自己的林牧业意识,走向趋农化的道路。” 笔者据此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自己——包括科右中旗蒙古族,丢掉了自己传统文化的诸多优秀特质,接受了农耕文化所致。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产方式的变迁是导致科右中旗蒙古族贫困的深层原因,生产方式变迁的文化根源是“农耕”先进、“游牧”落后,接受了农耕文化所致。
(二)构建适宜本地自然生态条件的主导文化,进而选择适宜本地自然生态条件的产业结构至关重要。
文化相对论者赫斯科维茨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和睦来自对不同特点的尊重,来自互相尊重,强调多个而不是一个生活方式的价值,是对每个文化价值的肯定。应以寻求了解和协调为目的,而不是毁坏与我们不相吻合的东西。然而,在我们这个缺乏民族学、文化学知识的社会,一个人总是从自己的民族文化的角度观察世界、分析世界、解释世界。因此,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中对民族地区干部进行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的知识培训,让他们懂得每种文化存在的价值,让他们学会用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大自然进行对话,从而达到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当地少数民族长远利益的目的。
从科右中旗蒙古族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选择适宜本地自然生态条件的产业结构至关重要。根据本旗不同的地理、资源和气候条件,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具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是本旗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草原畜牧业是本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因此,“以牧为主”、“退耕还牧”、“为养而种”为指导思想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是本地草原畜牧业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的前提条件。选择适宜本地自然生态条件的产业结构一定要建立一种适宜的主导文化,在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须构建以草原畜牧文化为基础,充分吸收现代文明优秀成果的一种文化体系。
因地制宜,尊重自然,构建适宜本地自然生态条件的主导文化,进而选择适宜的产业结构才能实现一个民族、一个地区脱贫致富的目标。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