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和对待GDP

2011-12-29 00:00:00惠景章
北方经济 2011年9期


  GDP是国民经济新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地方人大在听取和审查批准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和报告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GDP问题。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每个公民都与GDP有关。要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全面、客观、科学、理性地认识和对待GDP问题。
  
  一、GDP的创立和采用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缩写和简称,指一定时期(一年或一季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其组成部分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GDP的核算方法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GDP是西蒙·库兹涅茨创立的。西蒙·库兹涅茨于1901年出生于乌克兰,1922年移居美国,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26年创立了经验统计学,GDP是其中的重要概念和统计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简称SNA)。1953年联合国发布和倡导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及其附表”,后经1968年和1993年两次大的修订,SNA已成为比较科学、合理、在国际上最为流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鉴于西蒙·库兹涅茨在经济学方面的杰出贡献,1971年被授于诺贝尔经济学奖,并被经济学家们誉为“GDP之父”。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核算方面,学习苏联模式,采用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这种体系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把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作为反映国民经济活动总成果的基本指标。随着全球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MPS的缺陷日益突出,逐渐被俄罗斯和东欧国家所抛弃。中国从1985年开始就建立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就其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核算模式等问题反复进行研究,并抓紧做好适时向SNA体系过渡的具体准备。1992年8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通知》,标志着中国开始正式实行SNA核算体系,GDP也成了中国一个最重要的经济指标。
  
  二、中国GDP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增速多年保持两位数,GDP在世界上的排位先后超过了多个西方国家,2010年又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在国家经济腾飞的同时,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总量也在快速扩张,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17个省份GDP总量超过万亿元,其中,广东、江苏的GDP总量双双突破4万亿元;有6个省份的GDP总量都达到2万亿元以上;安徽省也是“万亿GDP俱乐部”的成员;有30个省份GDP增速达到两位数,有29个省份增速超过全国。
  
  三、科学认识和对待GDP
  
  如何认识和对待GDP才比较全面、客观、科学、理性,笔者认为应高度重视以下10个方面的问题:
  (一)既重视其积极作用,又不忽视其自身缺陷
  GDP是SNA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也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最重的一个经济指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政府可以依据GDP考核评价国民经济发展成果,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可利用GDP指标,进行经济理论和经济问题研究,指导和推动经济工作;一般百姓可以通过GDP指标判断自己生活的宏观经济环境,确定科学合理的消费预期。但GDP仅从总量方面反映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而不能反映资源能源消耗、环境代价、经济质量效益、实际国民财富、资源配置效率,更不能反映社会公平、公正和幸福度等。因此,GDP是重要指标,但不是惟一指标,需要配合其他相关指标,综合考核、评价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才较为全面、准确。目前,GDP本身及其核算方法虽然有缺陷,但还没有更好的概念和方法可以替代它。1946年希克斯在著作中提出了绿色GDP(可持续收入)的基本思想。此后,不少人予以响应,并进行积极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总的看来,还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的探索,目前还难以提到实际操作的层面。
  (二)既要看“总量”,又要看“人均”
  GDP总量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市场规模和经济实力。看“总量”,可以从宏观上把握经济发展的全局、主流和趋势,以便检验现行的战略部署和基本经济政策的正确性,科学地规划未来的战略目标和政策走向。人均GDP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富裕程度。对于人口多的大国来讲,更应注重看人均GDP指标,以便清醒、深刻地认识中国经济与发达国家之间真实、巨大的差距。目前,中国的GDP总量虽然已居世界第二位,但由于人口有13亿多,人均GDP很少,仅有3800美元,在世界上排名在104位左右,甚至低于不少非洲国家。按联合国人均一天一美元的生活标准,现在中国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即使按人均收入1200元人民币的贫困标准,中国还有4000多万人未脱贫。目前,中国还是名副其实的发展中国家,不可有任何的盲目乐观和高傲自大。
  (三)既要看“总量”,又要看“地均”
  “地均”就是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的GDP。一般来讲,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在提高GDP时过多地占用土地,特别是耕地,这样的GDP代价太高,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过多地占用土地,会把土地搞成二、三产业发展的瓶颈。今天过多地占用土地,必然会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影响将来的吃饭问题,损害子孙后代的权益。讲GDP“地均”,也是由中国的土地资源“国情”所决定的。中国的土地资源中难利用的地多、宜农地少,宜居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20%;人均耕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十一五”以来,全国每年建设用地需求在1200万亩以上,每年土地利用计划下达的新增用地指标只有600万亩左右,缺口达50%以上。这种土地资源“国情”和建设用地的矛盾,都要求我们看GDP必须看“地均”。
  (四)既要看“总量”,又要看“天均”
  “天均”是说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状况,是单位GDP所付出的生态环境代价。如果GDP呈算术级数上升,而排碳排污量呈几何级数提高,那么,这种GDP是得不偿失,不仅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提高的那点GDP可能还不够治理污染。高投入、高物耗、高能耗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我国70%的江河水流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流95%以上受到严重污染;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世界上污染严重的20个城市中我国占16个;有4亿城市人口呼吸不到新鲜空气;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严酷的事实教训我们,讲GDP必须强调“天均”问题,强调减排治污,建设生态文明。
  (五)既要看“总量”,还需看“能耗”
  能源是发展经济的必备条件。可能源是有限的,老能源的煤炭和石油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枯竭,新能源的大量使用还要有一个艰难的过程,因此,要实现经济平稳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能源问题。再者,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还是粗放型的,能源消耗太高。据统计,2009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9倍、欧盟的4.3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这说明中国获得的GDP付出了高昂的能源代价,GDP的实际效应要比世界平均水平差得多,中国经济质量的提高还有很大的空间。
  (六)既要看“总量”,还得看“物耗”
  高物耗即物质资源消耗过高是制约中国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又一个瓶颈。据统计,2009年中国的GPD占世界的8%,而消耗的物质资源相当高。例如,消费的铁矿石8.7亿吨,粗钢5.67亿吨,氧化铝2600万吨,水泥16亿吨,分别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54%、43%、34%和52%。石油、铁矿石等资源的进口依存度都在50%以上。这种资源消耗的形势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
  
  (七)既要看“总量”,尤其要看“含金量”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要义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的成就要靠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来验证。因此,必须重视GDP的含金量,即“单位GDP中所含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亦即“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有科学、合理、含金量较高的GDP才是民众欢迎的。
  (八)既要看“总量”,还要看“结构”
  GDP只有保持合理的生产结构、支出结构和使用结构,国民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的GDP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据统计,2005-2009年,中国的投资率从41.6%上升到47.5%;消费率从52.9%下降到48.6%;净出口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5%、7.5%、8.8%、7.7%和3.9%,这说明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矛盾加剧。在多数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投资率长期高于GDP增长率,造成低水平盲目重复建设,浪费财富,并潜伏着巨大的经济风险。在产业方面,200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0.6%;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8%,仍然偏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2.6%,仍然偏轻,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正因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重大比例关系失衡,中共十七大特别强调重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要求全党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九)中国与日本之间既要比较经济“总量”,更要比较经济“质量”
  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虽然超过了日本,但经济质量与日本相比还有不少差别和差距。例如:1.核算方面有区别。日本的海外资产并未列入GDP,中国的海外投资刚起步。这方面的因素如考虑在内,目前中国的GDP总量不一定就超过日本。2.GDP的构成有差别。日本的GDP中个人消费约占六成;而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3.贸易结构的差别。日本近六成的出口产品为高附加值商品,经济多为绿色GDP;而中国的出口产品中,相当部分是“设计和利润留在欧美日,GDP和能耗留在中国”的加工贸易产品。4.人均GDP差距很大。中国的人均GDP仅为日本的十分之一,贫富悬殊很大,日本已基本消除贫困,而中国还有1.5亿贫困人口。切不可盲目乐观。
  (十)统计核算GDP既要避免“虚假”,更要杜绝“造假”
  统计核算GDP是个复杂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多个环节,真正做到快、精、准很难。首先,要针对GDP及其统计核算的特点,切实做好技术层面的工作。例如:GDP是以市场价格核算的,受价格波动、通货膨胀和货币汇率的影响,而产生虚假增长或减少的现象;GDP分为名义GDP和实际GDP,需要进行缩减的技术处理,否则会有虚假增长的现象;产品按用途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而GDP讲的是最终产品,稍有不慎,发生混淆,就会形成虚假;GDP讲的是当年的新增加值,在操作中如不严格区分,容易把二手车、二手房等往年的GDP算进来;GDP在积累过程中,会发生无效GDP和以往GDP的消失,如处置不当,就会形成社会财富的虚假增长;GDP的核算过程要经历初步估算、初步核算、初步核实、最终核实四个阶段,如有需要,隔几年还要进行历史数据调整,如依据的资料不全、有缺欠,就会发生虚假现象;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之间经济利益的交叉、重叠,也会导致GDP的重复统计和计算。这些都要求统计核算切实做好技术层面的工作,努力避免虚假现象发生。
  其次,要从法治和纪律的层面杜绝“数字造假”行为发生。由于对GDP的片面认识和对政绩的片面追求,社会上出现了“GDP挂帅”、“官出数字和数字出官”的怪事。要解决这类问题,须在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的同时,严明纪律,严整法治,严格执法,严肃监督,真正形成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社会风气,使广大干部不愿造假、不敢造假、不能造假,谁造假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再次,应从制度上为杜绝“数字造假”提供政治和组织保证。“数字造假”屡禁不止、屡治不绝的根源,已经超出技术层面,必须从改革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的制度着手,建立有利于全面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用人导向、制度规范和操作程序,把GDP摆在恰当的位置,综合运用科学衡量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成果的指标体系,选用干部,评价政绩,引领社会。中组部已经提出了意见,做出了部署,现在的关键是认真贯彻,持之以恒,抓出成效。
  (作者系安徽省淮北市人大工作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