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新校区,似乎已成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调之一,随着一座座钢筋水泥浇铸的“灰色森林”的拔地而起,一番大兴土木、豪置硬件、校容奢华之后,校园规模扩大了,楼群高高耸立了;学生扩招了,教师人数更是成倍翻番了。然而,学校的精神底气与质量反而变小了、变空了,教育似乎陷入了形象上不叫好、内涵上不叫座的尴尬。对于很多不需要建新校区的学校而言,新校区不仅没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相反,似乎成了制约学校发展的紧箍咒。
虽然学校空间足够大,但对学生来说,似乎大得没有意义。想课下找老师请教,可老师们上完课就急着回城;想接触社会,可周围只有小商品一条街。千校一面、风格雷同的新校区不但尘封了一些办学历史悠久的老校的个性风采,也让人们很难在新校区中找寻出学校发展历史的年轮,人们似乎也更难看到“特色”——这个中国教育熟悉而又稀缺的字眼。当下,不欠银行贷款的学校几乎不存在了,而欠款在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学校比比皆是。学校欠款的主要原因是大兴土木,大兴土木的一个更大缘由是一窝蜂地建新校区。巨额贷款是否能还上校长们并不用考虑,因为“银行是国家的,学校是国家的,用国家的钱办国家的教育”是校长们的共识。
一、新校区遍地开花的诱因
教育——一个充满温情的词。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管理的行政化和以升学率为目标的市场化两个方面的挤压,在匆忙和浮躁中,没有片刻沉静。草率、短视、不负责任,使得大家都在用超乎寻常的方式,希望在短期内创造奇迹,也使教育评价重功利表象,而忽视价值传承。其中,遍地开vww4ZrcxQFIFqZpscDb/C7uTyTDxjMYssLdCYgQLqvk=花的新校区,就是浮躁与功利最直接的表象。是什么诱因让新校区遍地开花呢?
1 拆迁
2010年4月27目的《中国青年报》刊登了王淦生的文章“学生习作《母校之殇》震撼我的心灵”,现摘录文中部分语句:
母校美好而慈祥,坐落在市中心附近,喧闹的城市因她而有了一片宁静,……她为我的家乡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可是,今日市长一拍板,要将她拆了!理由呢?是因为她阻碍了一条街道的拓宽……
这所学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没有被摧毁,在知识贬值的“文革”时期没遭到破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和平年代却被拆掉……
这里不久会建造一条宽阔繁华的街道,标志着经济发展的车轮会轧着母校的身躯过去。
类似这样的事例在当今的中国不胜枚举!
道路拓宽和学校建筑设施的保留孰轻孰重?城市规划中计划拓宽的这条道路能否为保留学校建筑设施而“改道”?市长的一句“拆”,拆去的不仅仅是一所学校,而是这方水土的文化象征,拆散的不仅仅是教学设施,而是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学子的心。一夜之间,一所学校没了,多少师生的精神家园也随之消失。
被拆迁学校另择校址,重新来建,不仅浪费国家的财力、物力,也使教育经费本就不足的学校债务累累。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少数官员极易寻找到权力寻租的空间。形成教育腐败的冰山一角。
2 办教育园区或教育城
2010年2月25日《新京报》李昌平文章《警惕把教育当成城市化工具》,现摘录其中部分语句:
教育大发展了,城市化或城镇化水平大提高了,政绩看得见、摸得着了,一举三得、一箭双雕……
快速城市化或城镇化的办法有三个,一是搞经济开发区,……这叫“工业集中化”带动城市化或城镇化。二是党政机关“迁都”,……这叫“权力集中化”带动城市化或城镇化。三是办教育园区或教育城,借改善教学条件,办一流教育之名,把全县(市)的教育资源全部集中于新城区,名曰“教育产业集中化”带动城市化或城镇化。
集中公共资源办“千秋伟业”,多么响亮的口号!
纵观全国各地各类教育园区建成后的教育业绩,学校的大楼愈盖愈大愈高,人文精神却愈来愈矮化,创造性成果和大师级人物愈来愈匱乏,有点“金玉在外,败絮其中”的味道。政府动辄大手笔、大计划、大投入,但却没能解决教育中实实在在的问题。荒唐的举措被冠以堂而皇之的理由,但市场的声音、甚至金钱的歌唱与焦虑、用教育谋政绩的真实初衷,似乎为政府办教育园区提供了新的注脚。
3 盲目扩招
世界著名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这些培养出大批顶尖级人才的著名高校,规模上却都是迷你型的,发展到现在,本科生不超过5000人,加上研究生也就6000多人。
再来看看我国的各类学校,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费收入已成为学校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缺少学生就等于缺少经费”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共识,不顾学校的师资力量和软件设施,只要学生来了有地方吃、有地方住、有地方上课就行。
以江苏北部某县城为例:
一占地40多亩,可容纳2000余人的历史悠久的县实验小学,在扩招运动中走在了该县小学的前列,定下了三年内学生数超过6000的宏伟目标,漂亮的新校区很快建成,与新校区相比,显得陈旧与落后的老校区逐渐被人们所不屑,后来干脆把老校区出租了。搬迁到新校区的县实验小学,校区大了,教学设施先进了,学生数翻了两番,但教学质量大幅下滑,多年来被社会认可的学校特有的精、气、神却没有了。该县的县中学,在1998年前,每个年级8~10个班,到了1999年,初高中新生招生计划是25班左右,进入21世纪,每个年级在40班左右,宽阔的新校区必须让学生数急剧膨胀。该县的公办职业学校在新校区建设中也不甘落后,随着国家对职业学校各项投入及优惠政策的出台,手头拿到的县、省及国家的专项拨款多了,但这些拨款未能全部用在应该用的地方,大部分用来投资新校区。学校大了、漂亮了,但实训设备没有得到改变,教科研水平没有得到提高。宽敞、漂亮的学校外壳让原本招生困难的职业学校陷入更大的招生危机中。老师们看到新校区无不忧虑:明年分配给教师的招生任务又要增加多少?宽敞的职业学校导致教师们的首要任务是招生,其次是教学。由于没有实训设备和师资力量作保证,辛辛苦苦招来的学生很快就批量流失了。
二、新校区——让谁受益了
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语惊四座:“中国高校的新楼,牛津快比不上了,我们最特别的优势——昂贵的导师制遇到财务的挑战,但是,我们不会因此放弃传统,我们可以停止投资楼房和设备,也不会停止投资导师制,这是牛津延续700多年本科教育的‘珠宝’。”普林斯顿大学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却不用来扩校,那些爬满常青藤的哥特式建筑的沧桑容颜百年未改,巨额资金使得大学图书馆、博物馆的藏品之丰富,实验室、研究院设备之先进,师资力量之雄厚,学生奖助学金之广,就业率之高,令人倾心仰慕。
我国新校区建设,受益的不是学生,也不是教育本身,而是地产开发商和急于出政绩的地方政府。由于我国的体制总是有能力将官员的职责转化为权力,在新校区建设中,不乏有些官员赚得个钵盈盆满,相关腐败时有发生。受“教育集中化带动城市化”工作思路的影响,新校区一般都远离市中心,教师上下班有校车接送。大部分时间里,在新校区陪伴学生的是宿舍管理人员和其他勤杂人员,学生除了上课,其他时间想见老师一面,几乎都是不可能的。学校应有的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述、讨论与交流、师生共进、教学相长的氛围几乎看不到了。上网、谈恋爱几乎成了学生主要的课外活动。校长们整天想的就是怎么赚钱,怎么导引家长掏钱埋单,怎样将教育创新与“眼球效应”挂钩,以迎合急于出政绩的上级领导。大家关注的是钱砸下去能立马看到什么,致使学校虚胖,虽有高大的身躯,却缺乏灵魂和精神。
教育如果能面对实际、如果能平心静气、如果能免俗、如果能从教育长远发展考虑,一扫“众人诺诺”之风,展现“一士谔谔”之阳刚之气,守护教育最高端的纯粹性和生命力,让教育为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源泉,固守现址,致力于“小而美”,这里的美不是校园有多美,而是人文、学术环境的美,那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只有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让师生、社会及国家受益。
三、固本强基、重塑形象,勿让“新校区”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紧箍咒”
对于任何一项政策而言,初衷总是好的,只是难以抵挡在实施过程中的某些异化。加强对学校的硬件投入没有错,但硬件条件提升掩盖不了教育理念落后的现实,教育需要长远甚至终身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过快,教育相对有一定的滞后期,使得教育出现了很多不适应。走得慢不是问题,慢丁,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速;然而,走错了方向,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无论怎样调整速度,都不会回到正确的位置,还可能越偏越远。教育发展模式在过去30年里主要是外延扩张,现在教育改革到了发展内涵的阶段,需固本强基、重塑形象,勿让新校区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紧箍咒。
1 匆用“锦标主义”办教育
教育没有普世办法,也无神奇公式。学校与学校之间,就像人与人之间一样,存在着差别,有着不同的奋斗目标。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传承与精神底蕴,应有自己的定位与发展目标,教育主管部门不要不顾青红皂白,把所有学校放在同一个评价体系中,用“锦标主义”办教育。指标导致的浅薄、浮躁乃至作假,已深深伤害了教育的原创能力。学校本身也要遵循教育规律,有必要的担当与坚守。
用“锦标主义”办教育,势必导致极大多数学校选择屈从和顺应现实。窒息了学校教育原本应有的活力,最终导致许多学校在不断改革和不断适应中头晕眼花,发展重心太高,缺乏多元主体和多层次改革同步推进、滚动向前的思维,使很多学校在轰轰烈烈大发展之后失去了自我。任何一项举措,都不一定适合所有学校,建新校区也好,扩招也罢,若让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去迎合一项对学校来讲是一个扭曲的规定,学校就不得不把自己先扭曲一下。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设置一个最低办学标准,而不是对所有学校进行统一评价。
2 对“大跃进”式新校区建设叫停
办学是一个长效工程,只满足资源的眼前加工,缺乏资源的长远价值期待,很难促成学校资源的创造性开发和可持续性开发。一波波新校区建设风起云涌,圈地规划不厌其宏大,建设标准不厌其豪华。此起彼伏的建新校区浪潮,表面上看是为了促进教育的发展,实质上反映了政府官员及校长在政绩及GDP的双重压力下,既缺乏创新能力又渴望一蹴而就的焦虑心态。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在教育时空中的坐标,文化内涵是学校的灵魂,应从各学校的实际与定位及发展需求上决定是否应该建新校区,不能一窝蜂地“大跃进”式发展。对许多学校而言,建一所与自身发展不协调的新校区,犹如在其发展道路上建一堵墙,阻碍了学校的正常发展。与其费九牛二虎之力去建一个新校区,不如多花点心思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在师生心灵深处建一所“大学校”,让师生们在心灵深处的大学校里宽宽敞敞、踏踏实实,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里面放飞自己的理想。
3 地方政府及校长不要让新校区成为参观景点
大投入、大手笔的新校区建成了,犹如地方政府或校长的一幅新作,在焦虑与政绩的驱使下,他们急于让尽可能多的人看到自己的新作,参观新校区成了各种会议、各种活动必不可少的程序,新校区成了参观景点。级别不高的人,排着队在新校区各处转悠;级别高的人,由警车开道,浩浩荡荡的车队在校园里呼啸而过。有的学校一天要接到几个接待来访的电话,接待参观者成为校领导的繁重工作。大领导要来了,学校就要停课打扫、布置,妨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莫名其妙地闹闹哄哄,极大地降低了学校的高雅性。新校区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不要把其当成炫耀政绩的参观景点,学校是一方净土,教育要默默地去搞,如果把教育弄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就不正常了。为了教育发展的需要,组织参观新校区,是值得支持与尊重的。,若为了炫耀政绩,把新校区当成参观景点,经常性地组织南来北往的与教育无关的人士,到新校区做毫无意义的参观与交流,不仅阻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会让前面的大投入、大手笔,用失败二字画上句号。
4 别让“创一流”屏蔽了教育理念
在创一流运动风生水起,学校集体陷入“创一流”的焦躁状态下,有的学校根本就不人流,连二流都谈不上,却对自身发展充满过多不切实际的迷恋和期待,好高骛远地设定一个永远不会实现的目标,像一只无头苍蝇,折腾得头昏眼花。在轰轰烈烈开始、惨惨淡淡收场的状态下,一流没争上,二流也没做好,丢了西瓜,芝麻也没捡到。搏斗得筋疲力尽,却忽视了从自身汲取生存下去的动力。
一流的校园环境不等于是一流的教育,若将创一流首先定位于学习环境的花盆效应,无疑会让学校受到重创。争创一流没有错,但不是所有学校都具备创一流的条件。盲目创一流,就是犯难而上,能有几分胜算呢?各校要面对自身实际,怀平常心、做平常事、育平常人,不必扬短避长,亦步亦趋地去学别人,应脚踏实地,不要用他校之长补己校之短,短板是补不完的,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亮点与特色,最大限度挖掘自身发展的潜力。学校发展目标的制定,要服从学校的文化积淀。与学校发展历史相联系,与学校办学条件相适应。
5 做不大没关系,不能做烂
做大做强几乎成了各级各类学校普遍的发展目标。何为“大”?何为“强”?学校占地面积扩大了,楼房多了、高了,学生数增加了,的确是大了,但“大”的同时“强”的成分占几何?把一所规模不大的学校硬是注水成一所大规模学校,很可能像注水鸡、注水肉一样,重量增加了,质量反而下降了。学校的大小,并不取决于占地面积、楼房与师生人数的多少,而在于它给这个社会的年轻群体烙下一个什么印记。
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没有“做强”做保证,不要盲目追求“做大”,扩大生存与发展空间,首先要有自己的精、气、神,并能够把这一系列精、气、神转化为教育的意识形态和教育的社会心态。不切实际地大跃进式发展,必导致教育百病缠身,使学校发展陷入无可救药的恶性循环。
6 减少行政对教育的干预,让校长有安静的心态
中国教育的基本特征是行政化,正是这种制度,给了政府利用教育追求教育之外目的的便利性。
校长,作为一名有行政级别的官员,当地方政府想拿教育说事,想用教育开创政绩时,校长们除了服从,是没有其他选择的。即使这位校长是一名教育家,面对“上面”的决策,有益教育发展也好、阻碍教育发展也罢,如果不跟风献媚,校长的位置还能坐得牢吗?现行的教育体制,能让校长们踏踏实实创造平凡吗?
追求功利、身陷浮躁,似乎成了这个时代的流行。但教育是一个特殊行业,是最不能浮躁的一种事业,校长要有安静的心态,如果校长没有安静的心态,就会失去理想、失去目标、失去信念,导致教师和学生的心境和心态异化。校长们不要追求浮华,做表面文章,不要盲目追求政绩、弄虚作假、肆意浮夸,不要人云亦云、跟风媚俗。要想让校长们静下心来办教育,必须减少行政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受行政干预的教育必导致教育围绕政绩转,最终使教育背离正常发展轨道。
教育要摒弃对“工艺”的追求,复归教育的本真。学校,盲目扩招、合并、升格,校园越建越大、越建越豪华,但教学质量与学校的精神底气却不一定与外部环境成正相关。今天一抹绿、明天几点红的想人非非,不但打造不出人民需要的教育,相反一些荒唐举措会借改革之名大行其道。学校只有经费保障不算富,只建漂亮校舍不算强,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才是学校发展的基石。硬件建设可以制定出时间表,钱砸下去就能见到大厦,但软件建设没有时间表。让学校真正担当起培养人才的重任,就要坚决祛除学校运行过程中的人为性与随意性,革除各种无序和失范,加强学校内涵建设,重构一种学校运转范式。远离“快速成功、急速成名”的心态,摆脱急躁、浮躁、暴躁的情绪,怀着一颗宁静的心,执着专注。
参考文献
[1]教育文摘周报,牛津,世界一流的“穷“大学2010—06-02
(责任编辑 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