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情境认知理论在西方开始盛行。约翰·杜威(John Dewey)曾指出“思维源于直接经验的情境”。在我国,对情境教学的研究可追溯到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实验。贵州师大吕传汉和汪秉彝教授于2001年开始“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课题研究,成果颇丰。所谓情境教学,是指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有认识论、学习论、现代教学观、现代心理学及数学文化。
情境教学以“寓教于乐”为理念,有目的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参与,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受到广大中小学师生的欢迎。随着情境教学模式被高度重视且广泛采用,越来越多的情境创设误区在数学课堂中显现出来,这些误区的根源在于对情境教学的概念和策略认识不清,具体表现如下。
一、忽视情境创设目的
创设情境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终极目标。富有实效的情境创设能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但如果“为情境而情境”,则会喧宾夺主,适得其反。
1.缺乏数学味
此类情境创设往往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模糊学生思维,分散学生注意力,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
案例1某教师在教授《轴对称图形》前,用幻灯片展示了天安门、故宫、埃菲尔铁塔等十几张著名景点图片,并详尽描述一番,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出结论。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但无一涉及到轴对称图形。
一味地追求课堂的趣味性,教学内容过分包装,其实质是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忽视了学科特点,也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培养。
案例2某教师在上《平行线》一课时,创设情境如下:吃饭时不小心把一双筷子掉在地上,问筷子有哪几种情况?学生们一头雾水,不知道如何作答。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该教师才终于引导学生说出“平行”和“相交”两种情况。
这种过于新颖的问题情境是不现实的,使得数学课堂丧失了应有的“数学味”。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不能只关注其中的数量关系,却忽略现实情境存在的可能性,导致数学因情节失真而与生活断层、脱节甚至矛盾。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从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从而提出数学问题,最终形成问题串。
2.骗取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如果为了骗取学生兴趣而杜撰虚假的情境,无疑会伤害学生的情感,这与新课改所倡导的情感与价值观理念也是不吻合的。
案例3某教师宣布说学校要组织春游,请大家设计一个最佳路径。下课时学生问老师到底什么时候春游,老师答道:随便说说而已。
该教师用虚情假意骗取了学生的兴趣,虽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但却向学生灌输了不诚信的思想,学生脸上流露出因受骗而不满的神情,也许是老师不愿意看到的。这种明显的“欺骗式”的虚假情境将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赖感,也是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一种体现,是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相违背的。
二、流于形式,方法不得当
情境创设随意、低效、流于形式,课堂表面上气氛热闹,实则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境内涵的注入,影响其思维的拓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失去了情境创设的价值。
1.多媒体操作取代亲身体验
创设情境过于注重使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环节以及课件的设计过于花哨,以致忽略了学生的内在发展的需要,将学生课堂关注焦点导向了外在的形式,造成学生习惯于感官刺激而懒于思考,进一步影响到学生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案例4某年轻教师展示了一段非常精彩的PPT,既有图片,也有配音,还用动画演示了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过程。
如果情境创设一味地依赖于多媒体,以至于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求,最后只能造成“场面热闹,下课忘掉”的尴尬局面。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游戏甚至手势、体态,都可能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也许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
2.形式化情境
此类情境创设往往与课程内容没有实质性的联系,有的教师只把它当作点缀,还有一些教师却因此迷失了教学的方向。小组合作的虚与假、师生交流的散与空,过于注重形式,而轻视环节设计对教学目的达成的有效性。
情境形式化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情境已经完全脱离了实际,也违背了教学的本意。教师用不恰当的情境或者教具产生互动以及由此带来的动态生成,使得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与处理让位于似乎热闹非凡实则空洞无物的做秀上。
三、未能区别于生活情境
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这里的“现实”,既可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生活现实),也可以是他们在数学或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思维现实)。如果过于强调与生活联系,牵强附会,则会导致一些教学情境的异化和泛化。
1.过分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过于生活化的情境则掩盖了数学的本质,不可避免地带有“去数学化”的行为倾向。
案例5某教师在教授任意角的概念时,把全班同学带到操场上观察自行车轮子的转动。
这是一种以生活情境创设为目的,走入极端化的案例,以一种表面的动手操作、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华丽,掩盖了其课堂教学低效的现实。不可否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场景对学生学习数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要进行如此这般的情境创设,如果以削弱数学知识学习为代价未免太大。
2.远离生活实际
创设生活情境,应当尊重生活规律。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才会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随意更改事实,情境与生活不符,则会增加学生对于数学的怀疑,降低学习数学的信心。
案例6某教师提问:一块圆形玻璃碎成了几大块,要带哪一块碎玻璃去重新购置?
现实生活中根本不会带一块碎玻璃去购置,而是带直径数据。一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煞费苦心”,却没有考虑到生活实际。与生活相悖的杜撰只会让学生感到教育的虚伪。教师撷取的数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应该是仿真的。尊重生活实际,符合客观规律,拒绝人为编造书本数学。
四、素材展示与场景使用不当
素材和场景是学生思维的载体与思考的平台。教师在选取教学素材时应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所创设的情境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
1.假问题情境
所谓假问题情境是教师杜撰或捏造出来的虚假情境。此类情境创设极易造成正确知识的误导,丧失了应有的思维价值,往往不能引发学生正确而积极的思考。
案例7某教师上课交代背景说:老师昨天刚买了房子,向银行贷款20万,年利率5.94%,那10年后还清共要付出多少利息?马上有学生在下面嘀咕:老师真有钱,上个月才说买了房子,现在又买房子?!
教师使用杜撰的一个虚假问题情境来引入课题却遭到了学生的质疑,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这样的情境不要也罢。我们追求“求真”的教学情境,更呼唤“求简”、“求实”的教学情境。
2.缺乏真情的情境
情境不仅包含场景,而且内含情感。缺乏真情实感的情境犹如华丽的外表下却没有一丝的精神内涵。任何情境如果没有教师的感情投入,都会丧失其教学功能,师生之间的情感也无法达到共鸣。
案例8上课伊始,某教师发问:“你们最崇拜谁?”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崇拜球星乔丹,有的说崇拜影星成龙……学生交流结束后,老师又问学生:“你们猜,我最崇拜谁?”话音刚落,学生们异口同声道:“老师最崇拜杨辉。”听到如此整齐的回答,听课教师顿时爆发出一阵哄笑,原来这节课要讨论杨辉三角。
此类情境从认知层面看是到位的,是有价值的,但是教师却以一种机械的方式来展示它。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言:我们给予教学过程的积极情感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当然,我们强调的是真实的情感,而不是虚假的情感。
3.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
现代教学论指出,数学教学的原则之一则是顺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在创设情境时若片面地追求“儿童化”,而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思维的发展特点,无疑会贻笑大方。
案例9某初二教师在教授“追击问题”时,轻声问到:“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学生立刻无精打采地应道:“听过”。那表情、那音调是一万个不耐烦和不屑一顾。
童话故事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是这样的情境在初二年级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值得我们深思。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积极的心理氛围,提高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这样,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且有个性,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能力提高的地方。
当然,还有一类教师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所展示的情境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推动“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感觉乏味,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丧失探究信心。所以在进行情境创设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符合其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富有挑战性、现实性的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一些情境创设策略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1)是否使用情境教学应以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而定,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思考和提高学习效率,应遵循宁精毋杂、宁缺毋滥的原则,不可为情境而情境。
(2)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符合其年龄特征及心理发展水平,既不能脱离生活,也不能过于生活化,同时考虑数学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
(3)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切忌过于注重新颖独特、牵强附会或“杜撰”虚假情境。
(4)素材的使用及展现方式应凸现数学本质,慎用、善用多媒体。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真实情境中本质的、重要的信息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凸显出来,将无关因素弱化。
总之,数学情境创设要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避免流于形式和场景虚拟化,教师要努力提高情境创设的效度,让情境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体验,唤起情感,激活思维,更好地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 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 张辉蓉,朱德全.走出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西南大学学报,2007(9).
[3] 陈艳斌,朱维宗,吕传汉.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与RME教学之比较研究.数学教育学报,2006(11).
[4] [苏]М.Н.斯卡特金.现代教学论问题.张天恩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社,1982.
[5] 吴华,马东艳.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数学教学的多元情境.中国电化教育,2007(6).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