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办学行为推进中的困惑与思考

2011-12-29 00:00:00姜德仁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1年11期


  山东省自2008年启动新一轮素质教育以来,以全省统一规范高中办学行为为突破口,以课程改革为主要载体和工作核心,以“三个全面”、“三个还给”为基本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效。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树立全局观念,各司其职,通力协作;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目前,规范办学行为,仅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保障,课程改革才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和核心,正如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在2009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上所强调的那样:素质教育只有进入了课程改革层面,才能得到真正实施。因此,只有深入思考并积极破解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才能确保素质教育得以全面、深入、持久、健康地实施。十多年的高中教学管理和实践探索,特别是近两年的素质教育推进工作,给我留下了以下方面的困惑与思考。
  一、推行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确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缩减了教师们在校工作的时间,但是,学校管理者肩上的担子不仅没轻反而加重,从而致使有些高中在规范办学问题上总是想方设法“闯底线”、“打擦边球”、“搞地下战”。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首先要把“全面建设合格学校”作为政府办学的基本目标,只有这样,学校管理者才会从建校的经济重负中解放出来,才不会为了生源、为了生存而冒着风险去违规抓高考、抓升学,从而陷入上级教育部门不认可、一线教师有意见、部分学生不领情的“三头受气”的难堪境地。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不足,没有真正担负起“政府办教育”的份内责任,致使学校校长不得不想方设法、加班加点抓高考、抓升学,以高升学率赢得高入学率,进而增加学校收入,筹集办学经费。从这个层面讲,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之后,校长抓高考、抓升学的难度较前大大增加了;同时,遵照《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学生晚自习时间不允许任课教师跟班辅导,从而致使学生安全管理的难度较前大大增加,令学校的管理者寝食难安。这正是全省许多高中校长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态度不积极、工作不主动甚至不惜“以身试规”的原因,而并非因为不知道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而抱残守缺、顽固不化。要想解除校长的困惑,使其尽快摆脱多难境地,尽快激发出推进素质教育的闯劲和热情,一是地方政府要积极担负起“全面建设合格学校”的重任,彻底减轻学校的经济压力;二是学校和主管部门要树立正确的办学观和政绩观,真正按教育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再有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如果学校既不为办学经费紧缺所困扰,又无高考升学之重负,那么,在规范办学行为、推进课程改革方面,学校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规范办学行为之后,学生的吃苦精神、勤学精神和进取意识明显弱化,加之自习课值班教师少了,监管力度不够,学生违规违纪的现象明显增多。
  上述现象使得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困惑不解,按理讲,学生的睡眠休息时间和体育活动时间比过去明显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精力应该更加充沛,学习效率理应更高。但事实上恰恰相反,学生整体上失去了积极进取、刻苦勤勉的学习氛围,失去了团结拼搏、争创一流的热情和士气,失去了珍惜时间、风风火火的青春朝气,正好印证了“没有压力,难有动力”的说法。个别顽皮学生更是如鱼得水、肆无忌惮,自习课以上厕所为由出出进进,从而玩足了手机游戏或过足了烟瘾,艺体活动课上或走班选修课上,伺机逃课而在校内山上闲遛闲逛,纵情玩乐,一定程度上败坏了校风和学风。你若严格管理他,他会想当然地以学校违规为由与管理者顶撞,甚至不惜以非实名的手机发帖子,诬告学校违规办学,辱骂管理人员,败坏学校声誉,致使许多老师伤心至极,不愿多管,也不敢多管,只好对学生违纪情况视而不见。久而久之,老师们也更失去了管理的权威性。鉴于此,除进一步强化全员育人意识和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进一步要求教师严格加强全程监管和耐心细致的谈心教育,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以外,学校要加强校内巡查督管,严格量化反馈,让学生形成严格自律和互相监督的意识,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规范办学以后,任课教师退出了自习辅导的舞台,再加上学校按上级规定不再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量标评价教师,于是,广大教师基本失去了晚上和双休日来校备课、批改作业、帮扶学生的积极性,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质量情结以及身心投入程度明显下滑,而正常上班时间,学生都按课表上课,教师们又没有深入班级与学生进行谈心交流的机会,因此,难以实现全员育人导师制。
  教师们“爱岗敬业”意识下滑的状况似乎带有“一放而不可收”的特点,老师们觉得:既然不让加班、不让辅导、不让考试排名,就干脆落得个轻松自在,毫无工作压力和动力,下班时间一到,就赶紧回家过安宁的日子,甚至发展到平时晚自习和周六周日时间学校以补助方式安排值班,而部分教师都不情愿干的地步。长此以往,任课教师除课堂教学能与学生见面以外,哪里再有与学生谈心交流的时空?哪里再有面批作业、当面指导的机会?如何实现全员育人?鉴于此,学校必须再想高招,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晚自习时间和双休日时间常来学校看看,强力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通过设立教育过程奖或工作绩效奖等形式,激发教师干好工作、育好学生、抓好质量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另外,也可通过出台多主体参与、多元化评价的《教师评价方案》,加大师德考核、年度考核和教学实绩考核在职评中所占权重,并在上级政策允可的情况下,一定范围内试行职级聘用的动态管理和工资兑现,从而增强教师争先创优意识。教育部新近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规定:未来十年,中小学要设立正高岗位。这对于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福音,相信它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四、教师驾驭新课程的业务能力、知识储备、课程理念与新课改尚不匹配,急需通过自主学习、学科培训以及专家指导等方式来丰富提高,然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恰恰不高,缺乏发展、提升自我的内驱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大多停在推而难动的层面上。
  鉴于上述情况,学校要通过引导教育,并辅之以相关的培训机制,促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和专业发展思想。具体可采取以下做法:第一,充分立足校本研训,给任务、压担子、搭台子、教法子、铺路子,让其带着目标任务上路。即先让每位教师自主列出一年内的读书计划和课题研究计划,由学校教科室定期调度,由学校包科领导和组长监督执行,强力促进其专业发展;然后通过日常的“备课——上课——反思”等教学实践活动,努力实现其教学水平的提高;最后,通过加入校内学习型组织,如:加入名师工作室或加入学科教研沙龙或加入网络教研群组等,拓宽研讨交流的时空和领域,实现教研资源共享,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教研能力。当然,这种立足校本的研训活动,实践性较强,但理论上不系统,难以居高临下。第二,立足校情,灵活调剂,建立任课教师短期脱产培训制度或赴省内名校挂职学习制度。具体做法为:每个学期,学校通过教师兼班超课的方式,从各年级、各学科内部调剂出部分老师,然后统一送到省教育学院或相关师范大学进行短期(一般为四周或六周)脱产培训,或有针对性地送到课改成效显著的省内高中挂职学习一个月。学校要事先与相关高校和相关高中商议好培训模式和内容,找准培训的着力点和学习借鉴的嫁接点。这种脱产学习的好处在于:既不影响校内正常教学工作,又能形成教师分批轮训的机制,尤其是脱产学习能让教师真正摆脱家庭和工作的拖累,静心融入大学或名校的读书、学习、研究氛围中,形成优良的读书、研究习惯,尝到专业发展的甜头,并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从而形成个人专业发展的持久惯性。上述两种做法能较好地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当然还需辅之以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的监管和考评机制,并将考评结果作为推荐区、市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的参考依据。
  
  五、实行规范办学之后,学生每两周休息一次,每次休息两天,其间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没能与学校教育很好地对接,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学校教育的效能。
  由于社会教育特别是社区教育和服务跟不上,再加上家庭教育的缺失或监管不力或教育方式不当,学校教育的效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稀释,学生在校养成的良好习惯因两天的休息而一扫而光,彻夜不休地上网、玩游戏、看电视基本成为学生回家后的必修课,而早上不按时起床、不按时就餐或不顾一切地狂饮暴食、尽情地放纵自己,也自然成为学生回家生活的常态。学生在休息调节之余本该进行的将书本知识用于社会实践的生活尝试,本该与父母家人倾心长谈的亲情交流,本该帮助家长做做家务、干干农活的感恩行动,都因为学生本人的不自觉以及家长的不提醒、不安排而一一错过。这样一来,学生回家一次,除得到了家长的溺爱和学生本人的放纵以外,又真正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难怪广州大学的骆风教授曾在2009年5月给温总理写信,反映家庭教育的缺失或错位问题,极力呼吁国家要重视家庭教育工作。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和刘延东国务委员对教授来信分别批复,要求教育部和全国妇联对此认真研究,确保家庭教育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学生高中阶段学习成长如何,与其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亦包括小学、初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其中,家庭教育居于奠基性教育甚至终身性教育地位,因此,我们应树立“大教育”观,地方党委政府和社区要积极创办包括家长学校在内的社会教育机构,建设图书馆、科技馆、阅览室、活动室等公共活动场馆,完善社区的教育服务功能,在提高家长素质的同时,优化学生学习成长的社会氛围。学校也要积极创办家长学校,设立学校开放日和家长接待日,全力做好家长培训和接待工作,最大限度地寻求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以便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另外,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和初中教育,要尽力破除套在孩子身上的硕大的作业枷锁,尤其应彻底摈弃强加给学生的重复性机械性作业。要教育学生学会动脑、动手,学会生存和生活,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不断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尤其要让孩子多读书多积累,启发智力和能力,拓宽知识视野,增强其体察生活和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当然,高中也应按鲁基字[2009]20号文“八个精心”的要求,科学实施作业教学,教育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学会做人和做事,学会生活和创造,拥有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在双休日回家时,老师要给学生作出学习、生活及实践活动的规划,并让家长监督执行,学生返校后,老师要检查规划的落实情况,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无缝对接。
  综上所述,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严格规范办学行为的进程中,我们要尊重规律,依靠科学,坚定信心,知难而进,积极探索,认真思考,及时破解困惑,消除制约瓶颈,确保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沿着正确的路子稳步推进。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