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Volunteers)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指的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2000年,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决定把每年的3月5日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随着社会的发展,志愿服务工作的志愿性、公益性、多样性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到志愿队伍中。
高中生正处于成长过程的少年后期和青年前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倡导青年志愿者活动也已经成为高中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锻炼成长的有效方式。那么,当前高中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深化高中生志愿服务活动呢?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当前我国高中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不足
高中生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可以促进自身的成长,加强对自身和社会的了解,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然而,当前我国高中生志愿活动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认识不足,使志愿者活动流于形式
长期以来,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加上高中生多为“独生子女”的特殊身份,有的学生甚至把志愿服务活动当作一件“苦差事”,高中生在参与志愿活动中往往显得很茫然且流于形式。在高中生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活动范围相对狭小,更多地局限在学校以及周边地区;活动的辐射面也相对狭窄,不是在校园里打扫卫生,就是上街捡垃圾;不是去敬老院献爱心,就是到孤儿院去进行义演,由于认识上的不足,使得很多志愿者活动流于形式。而在国外,志愿者活动已经扩展到了社会福利之外的其他领域,如:学龄前儿童日托、难民安置、社会正义,以及文教、卫生领域。
2.培训力度不足,志愿者缺乏服务技能
调查显示[1],大约六成的受访学生曾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并对志愿服务普遍怀有参与的热情,但在实际从事志愿服务过程中却表现出参与面窄、受专业知识局限较大的问题。对专门技术或专业知识有所要求的志愿者活动,参与者的数量明显不多,比如一些大型活动(如会展)引导、翻译服务,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志愿者服务(如义务电工)等。从中可以看出,学生服务的领域、对象、内容与社会对学生志愿者服务的需求之间有一定差距。由于高中生志愿者普遍缺乏有关志愿服务的专业知识,即使学生们热情再高,也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志愿服务。
3.缺乏社会激励和保障机制,降低了志愿服务的意义
调查表明[1],随着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随之而来的机制建设不健全问题逐渐突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代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中学生处于心理不断成熟期,他们的志愿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自我价值的实现、情感上的慰藉,社会缺乏对他们的物质保障、精神保障、法律上的保障,将挫伤高中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降低了志愿服务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二、深化高中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三大对策
志愿服务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教育部2009年7月份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强调要将“志愿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作为一种必修学分记入高中生的“成长袋”或“成长档案”之中,并作为大学录取的重要参考信息之一。可见,高中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对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非常重要。鉴于当前我国高中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深化高中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三大对策。
1.建立高中生志愿者培训工作体系,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技能
(1)思想培训。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是以自愿服务他人或组织为出发点的,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以“服务社会,锻炼自己”之心去履行责任和义务,增强高中生志愿者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也是志愿服务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先决条件。让学生带着一份“服务之心”去参与活动,学生也会在活动中进一步提升自我境界。
(2)技能培训。对于志愿者的专业技能,中国人民大学的胡波教授谈到:“在培训出具有志愿服务意识和概念的志愿者后,我们挑选奥运志愿者的标准就只有两个字——技能”。对技能的要求已经成为志愿服务走向有效发展之路的必然。高中生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应具备以下三种素质:文明礼仪的道德修养、有效交流和沟通的技能、良好的专业服务技能。文明礼仪体现着志愿者的道德修养,将直接影响到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和成效;有效的沟通技能,能使志愿者在工作、生活中顺利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顺利达到志愿服务的目标;学会倾听和赞美,可以拉近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距离,增进双方彼此的了解和信任感,为志愿服务工作做好铺垫,同时也利于工作的顺利展开。
随着志愿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志愿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英语能力等服务技能显得尤其重要,对培训组织者来说,可以聘请有经验的校内外指导教师开设专题讲座,聘请社区管理人员讲解社区相关基本知识和服务要求,或者召开高中生志愿者研讨会,通过这样的形式,树立志愿者正确的服务理念,学习掌握专业知识与服务技能。
2.建立高中生志愿者服务中心,丰富志愿者活动项目
由于志愿者活动组织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加之活动项目分散和缺少,使得高中生很难在志愿活动中发挥创意,而在加拿大,志愿者服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全国有200个志愿者服务中心,这些中心主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志愿者服务项目,并收集国内外服务项目的信息,这无疑为志愿者活动带来便利。当前,比较适合高中生参加的志愿活动项目有以下几种。
(1)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从1989年启动以来,经历了22年的发展历程,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在提高社区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志愿者为改善社区环境进行清洁服务,为特困失业下岗家庭小孩进行家教辅导,为孤寡老人送关怀和爱心,为居民群众送去文艺表演。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志愿者更了解到生活的不容易,同时树立起自立自强、乐观向上的精神,对于高中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实现,起到了教育意义。
(2)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活动。以广西的高中生为例,每年的3月12植树节,都有大批量同学参与到义务植树活动中来,志愿者通过自身的行动,开展以倡导绿色生活为主题的绿色环保宣传活动,提升社会人群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热情,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3)大型志愿服务活动。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大型活动的举办日益频繁,志愿者对大型赛会的成功举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2010年2月,南宁团市委共组织38721名志愿者,为2010年中国(南宁)国际时尚博览会、广西第七届残运会暨第二届特奥会、第五届泛北部湾论坛、中越青年大联欢、国际田联世界半程马拉松锦标赛、“两会一节”等全市各项大型赛会提供了约计10万人次的志愿服务。对高中生志愿者来说,在大型活动中,既服务了社会,又可以从中学到知识,锻炼自身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4)校园日常志愿服务活动。校园是一个微缩的社会,在校园志愿服务活动中,学校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学校可以设置以下一些服务岗位,如“校园文明志愿管理员”、“绿化保洁志愿者”、“校园督察员”、“校园文化艺术节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活动,既促使中学生督促自我,服务他人,又给中学生自我发现和开拓创新提供了机会。
3.构建志愿服务活动激励保障机制,确保志愿者活动的有效、持续开展
韩国的志愿服务有50年的历史,从1995年起,初中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义务化,1998年以后,志愿服务活动的分数占高中成绩的8%。可见,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支持,将从社会角度给予志愿者激励保障。对高中生而言,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志愿者予以特殊奖励如免费就读大学、高考加分等政策奖励,从法律层面完善制度创新,是促进高中生志愿服务活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
要使志愿者活动得以有效、持续开展,应该扩大宣传,营造氛围,保证志愿者活动社会化发展,各类新闻媒体应加大对志愿者特色工作和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力度,广泛而有力地宣传,使志愿服务理念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的思想意识之中,使志愿服务逐步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1] 学生志愿者服务需求对策的研究.http://www.ycgqt.gov.cn/bbs/html/?476.html.
[2] 杨云涵.论志愿精神与我国青年志愿者的激励方式.南方论刊,2011(2).
[3] 唐燕.中学生志愿者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索.思想理论教育,2009(22).
[4] 马连奇,唐智松.高中志愿者活动:问题与策略.中小学管理,2006(9).
[5]胡雅娟.我国志愿服务研究现状综述.科学之友,2011(3).
[6] 陈曦.大学生志愿服务.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