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构成

2011-12-29 00:00:00张萍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1年11期


  英国教育心理学家戴维·方塔纳的研究表明,成熟、稳定的情感是成功教师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展现,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教师的教学效果。目前研究教师情感的文献很多,它们主要侧重于探讨教师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情感对学生的影响以及教师情感的培养,教师的情感能力等等,至于教师的情感构成却很少有人去关注。从教学活动这一特定的背景来审视教师的情感构成,可以从哪几个维度来分析?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分析教师的情感构成:即内容维度和表现维度。从内容维度来分析是指教师的情感指向性,主要包括教师的自身情感,教师的职业情感,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情感等;从表现维度来分析主要包括教师的言语与非言语情感。而教师自身情感、职业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情感都是通过言语与非言语的形式来展现的,教师的情感表现维度渗透于教师情感内容之中(详见下表)。本文着重从内容这个维度来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构成,并将教师的情感表现形式贯穿其中。
  一、教师的自身情感
  从上表中,我们了解到教师的自身情感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情绪状态的基调。有的教师的主导情绪状态是热情、精力充沛的;有的教师的主导情绪状态是平静、温和的;有的教师的主导情绪状态则是情绪低落、精神萎靡、冷漠、不悦等。那么学生是如何感受到教师的情绪状态的呢?主要是通过对教师的言语、面部表情、体态表情等所传达的信号来判断的。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先天性的情绪追求倾向,即追求积极的情绪体验,回避消极的情绪体验]。对于不符合情绪追求的事物或活动必然表现出冷漠与厌倦,回避并加以排斥;对符合情绪追求的事物或活动,必然表现出兴趣和热情,趋近并加以接纳。如果教师表达的是积极情感,则学生会感到心情舒畅、兴奋、充满信心、轻松自然等,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会促进教师发挥更高的教学水平。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始终保持微笑,眼睛始终充满感情地注视着学生,言语幽默而富于感染力,手势动作富有节奏感等,这些言语和表情都能传递教师积极的情感;如果教师表达的是中性情感,则学生也会感到心情平静,师生之间的内心情感无法得到交流从而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倘若教师把消极情感带进课堂,如表情冷漠,语调低沉,毫无生气甚至大发脾气等,这些信号的传递将导致师生之间的内心情感相互抵触,会使学生心理闭锁,阻碍新信息的输入,学生的消极反应又会反过来影响教师的课堂情绪,导致教学水平下降。由此可见,教师的自身情感影响着课堂教学气氛。
  二、教师的职业情感
  教师的职业情感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应具有的情感,它主要体现为对教育事业、教学工作的热爱;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热爱;对教材内容的热爱等。
  1.对教育事业、教学工作的情感
  教师对教育事业、教学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感,是其工作的动力源。教师对教育事业、教学工作的情感投入,潜在的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新颖巧妙的教学方法,课堂中精力充沛的神态、铿锵有力的语言都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情感投入,而学生们也能通过这些感受到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增强学习的乐趣。相反,如果一个教师对教学工作缺乏强烈的责任心和兴趣,他在课堂上就不可能表现出强烈的积极情感,从而也难以激发学生对真理的追求和热爱。
  2.对所教学科的情感
  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情感,是其工作的兴趣支撑点。一个教师对所教学科充满热爱和兴趣,愿意钻研,就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就会富有情感地去讲授每一堂课,从而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更深刻地理解教材。相反,如果教师自己对所教学科都缺乏兴趣,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
  3.对教材内容的情感
  教师要努力体验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并深度挖掘充满隐性、悟性、中性的教材内容,赋予其情感并使自己首先为教材内容中所含的情感所打动。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善于用言语、面部表情、动作等来表达教材内容中的情感,教师的言语不仅要清晰准确,而且还要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当我们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时,可以采用非言语形式来表达教材内容,如“表情释义”,即通过自己的面部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帮助学生对词义和句子的理解。
  可见,教师的职业情感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是教学行为的动力,拥有职业情感,教师才会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感教育技能,以达到提高其教学水平的目的。
  三、教师对学生的情感
  这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对象的情感。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必然会结成一定的人际情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对学生个体、群体的情感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不仅包括对学生个体的情感,而且包括教师对学生群体的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交往中,当人获得某种情感体验后,这种体验会在人体内得以唤醒和生成,并加以传递与迁移。在师生交往中,一旦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就会唤醒和激发学生同样的情感,学生也会将这种情感回馈给老师,并迁移到教师本人及其所教的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正向的情感,通过眼神、微笑、手势、言语等对学生寄予乐观的期望,并注意情感传递的公平性。同时,在课堂上学生的眼神、表情以及动作等也是其情绪的晴雨表,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到学生表情的微妙变化,洞察他们所处的情感状态和思维状态,要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在关注他们。相反,如果一个教师把师生关系仅仅看成是“教”与“学”的关系,忽视情感上的交流,这必定会影响到教师教学水平的充分发挥,影响教学效果。
  2.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情感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一般而言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群体的人际情感,但笔者认为,从广义上讲,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还应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情感中,这一点常常被忽视。
  学习成果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学习产品或结果,如课堂笔记、日记、家庭作业、作品等。教师在审阅学生的作品、日记、家庭作业时应该充满感情,因为这些学习成果无论好坏都隐含着学生内心情感的信息,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和体会这些学习成果,来了解学生是否喜爱自己所教的课程以及完成作业时的情绪状态,从而进一步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关系。比如日记是学生展现自我情感的常见方式,教师可以用心体会学生日记中的情感,与学生达成情感共鸣。教师也可以运用作业评语,来向学生传递信息。作业不仅是师生间教学信息的相互反馈,而且也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从作业中教师可以觉察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想情况,从评语中学生也能感受到教师对他是否关心、有信心等。如我们可以经常在学生的作业中批上:Well-done!/Quite right!You did well!/等一些鼓励性或表扬性的语言;在节假日前,教师也可在学生作业本上写些祝愿的言语:Happy New Year!Merry Christmas!等,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之情,从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融洽师生间的情感。
  以上所述的这些情感内容,都是教师通过自身的言语和表情来展示出来的。因此,作为教师,应学会如何调节自我情感,使教学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主导状态;应学会如何培养和提高职业情感,使教学工作、所教学科、教材内容充满情趣;应学会如何向学生传递情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爱心和耐心。
  参考文献
  [1] [英]戴·冯塔纳.教师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陈少华.情绪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3] 卢家楣.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分析及其处理策略.心理科学,2000(1).
  [4]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 罗晓珍.论教师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8(3).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