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阶层固化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不仅存在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贫富之间,而且广泛存在于学校之间、群体之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阶层固化将直接导致社会的阶层固化,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影响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2010年9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社会底层人群向上流动面临困难》,该文提出一个疑问:“穷会成为穷的原因,富会成为富的原因吗?”文章感叹:贫富差距加大的趋势日趋严重,“阶层固化所导致的严峻社会现实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再不可漠视。”2011年1月25日人民日报网络版报道“广东6863万补贴8所机关幼儿园”。而2011年3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关注西部学生‘小餐桌’,贵州山区学生露天厨房”的报道,实地反映了罗甸县班仁乡中心小学学生背着柴火租房上学,每天自己生火做饭的情况。阶层悬殊之大,令人感慨。因此,湖南师大的一则数据统计就不足为怪了:“2010年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中,农村学生不足10%(《新京报》2011年1月13日)”。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阶层固化的内涵
1.阶层固化
阶层固化本来是社会学概念。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各阶层之间流动受阻的情况称为阶层固化。
2.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阶层固化
义务教育学生阶层是指长期处在不同层次的学校,接受教育质量差别较大的教育而形成的不同素质层次的学生群体。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阶层固化是指低阶层的学生群体很难在义务教育学段内接受优质教育而上升为高阶层的学生群体。毋庸讳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阶层“流动受阻”的情况是相当严重的。这里所说的“流动受阻”并非是说教育薄弱地区(比如贵州农村)的学生“流动”到教育先进地区(比如上海)接受教育而“受阻”,而是指教育薄弱地区的学生长期(义务教育阶段)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阶层固化的几种关系
1.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阶层固化与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阶层固化是教育长期以来不均衡发展形成的。要缓解甚至消解学生群体阶层固化,就必须强力推行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教育公平,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区域的教育都成为优质的教育、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优质的学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优质的学校里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终极目标。只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的下一代就都能在公平的教育环境里学习、发展、成人成才。
2.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阶层固化与择校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区域差距在增大,教育不均衡也就愈来愈明显,学生阶层就在这干冷的气候中固化了。择校现象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冷到热,以至发展为让社会疼痛的一个“疮”,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了。择校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一现实愿望的表达,是教育不均衡发展的情况下家长的无奈选择,是缓解学生阶层固化、实现阶层流动的一条细细的支流。教育是改变身份阶层的主要途径,选择好的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达到阶层上流的目的,这一想法、做法本无可厚非。但是良好的教育在哪儿,在重点校、示范校,在城市、在发达地区,于是新版“孟母三迁”也就演绎得十分生动了。教育的严重不均衡才是滋生择校的温床,倘若教育均衡了或基本均衡了,谁还会舍近求远地去择校呢?因此,治标的事要干,治本的事更要下大力气去干。如果政策允许择校而又无人择校,那么学生阶层固化就消解了,广大百姓期待的教育公平、公正的美好愿景就实现了。从这一角度看,择校现象的有无是衡量教育是否公平、公正的标尺。
3.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阶层固化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与否与社会公平的实现具有高度的正相关。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分配总体呈现不均衡特征”[1]。长期不均衡的教育导致学生阶层固化,而学生阶层几乎平移为社会阶层。学生阶层固化将严重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加剧社会两极分化;影响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合理流动;损害公众对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预期,导致社会心理失衡;还会使政府形象扭曲。当社会阶层流动陷入僵化,整个社会将会失去生机、活力,社会的对立情绪就会日益激化,“如果矛盾不能及时有效的化解,社会关系随时可能擦出火花”。2008年10月黑龙江警察打死大学生案就是明证:“开始舆论谴责警察打死大学生,当知道被打大学生是官二代,舆论又一边倒地支持警察,认为警察是为民除害”。
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阶层固化的原因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阶层固化是长期教育不均衡形成的,有自然原因、历史原因,也有制度原因、家庭原因,本文仅从县域背景下就教育资源分配、师资配置、招生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1.城乡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形成学生阶层固化
“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投入水平依然低于城市。2004年~2008年,全国义务教育不论是生均预算内事业费还是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都增长迅猛,但是,农村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经费投入水平仍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城乡差距。”笔者虽查不到近年来本地区城、乡教育经费投入的具体数字,不知其差距是多少,但实地发现县城一所所漂亮的学校陆续建了起来,而农村尤其是村级小学依然是八十年代初收取农民的教育附加费建起的校舍。县城小学中有四所有风雨操场、塑胶跑道,而承载着80%生源量的农村小学没有一所有风雨操场、塑胶跑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等,农村更是无法和县城学校相比。另外,我国有抓重点树典型的传统,教育也不例外,政府热衷建重点校、示范校,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重点校、示范校,直接导致同一地区教育不均衡,使学生处在不同层次的教育环境中,长此以往,阶层就固化了。
2.城乡师资配置不均衡形成学生阶层固化
城乡教师配置原就存在不均衡,而近些年,这种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教师选聘:县城地区有优先挑选权,学历高的、“211”大学毕业的或招聘考试成绩突出的新教师留在县城,其他的分配到乡镇或村级中小学。教师选调:先选后调,选总是选优秀的、年轻的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而乡镇间是调动,不存在挑挑捡捡。虽然此政策一定程度上激发欲进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但毕竟造成城乡间教师资源更大的不平衡。好教师源源不断地流入县城、流入重点校、示范校,其他教师留在镇级、村级学校。因此,学校只能是强者恒强或更强、弱者恒弱或更弱。学生长期处在恒强或恒弱的学校中形成阶层固化也就是必然的了。
3.现行的招生制度是学生阶层固化的板结剂
几十年来,就近入学、划片招生是招生工作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笔者是支持的,但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细细考量这项原则,觉得它的不合理因素越来越明显。如果“就近”、“划片”中有优质的学校,孩子们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反之,就只能认命了。自然也有不认命的家长,他们或有钱或有权,总能实现就“好”入学的目的。上好的学校、读好的大学、找好的工作,一代一代的循环,特权阶层就是这样被世袭着,择校就是这样“热”起来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诱惑着千千万万农村孩子的口号就只能是口号了。
四、消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阶层固化的可行性思考
一般而言,优质学校培养优质的学生多,薄弱学校培养优质的学生少。那么实现教育公平,让孩子们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同样优质的跑道前进,就成为各级政府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下面就消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阶层固化的可行性作具体分析。
1.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1)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内涵。所谓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就是在义务教育领域内根据法律规定确保全国基础教育大体拥有均衡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的规范化学校。”[2]用学校标准化建设来促进教育薄弱地区的学校建设达到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
(2)《纲要》对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的说明。纲要指出:“要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支持边境县和民族自治地方贫困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尽快使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教学仪器、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并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列为2012年之前组织实施的十项重大项目之首。中国教育网3月28日讯,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要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教育资源。今年要完善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积极推行县域、区域内教师合理交流;实施把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初中的政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可见,国家已经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作为今后几年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3)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路径。首先,学校标准化建设应该由省级政府制订出学校建设标准,市级政府再结合本地区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其次,对照省、市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标准体系对本地区义务教育学校进行评估,找出差距。这项工作应当由市级政府牵头,组织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进行评估,从校园用地和教学用房、实验室图书馆(室)和配套的教学仪器设备、食堂和宿舍、教师队伍、教育管理和质量等方面详细找出缺什么、存在什么问题,制订出建设标准化学校的实施方案。市级政府统筹全市各县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和县级政府签署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备忘录。最后,由县级政府牵头实施,省、市级政府进行督察。当然,教育薄弱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会面临许多困难,如政策的导向、经费的统筹等等,都不是县级政府力所能及的,这就需要省、市级政府进行协调。
2.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省内调控,市内统一
(1)教师工资现状。笔者所在的市,城乡教师工资差距太大。某乡镇小学一级教师每月工资1400元,年终绩效工资不足4000元,年收入20000元左右,是市区同样情况的教师工资的一半左右,而县区和市区的物价相差并不大。现在有一种思维习惯:城乡有差距是正常的,没有差距却不正常,没有差距也要整点差距来才属正常。这种错误的思维习惯才是义务教育学生阶层固化的思想根源。
(2)城乡教师工资一体化。1994年以来,我国开始实行分税改革,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大大提高,完全有能力实施省级政府为主的教育投资体制。在教师工资收入上实行省内调控、市内统一或市内基本统一。《纲要》也明确规定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投入体制。这也给江苏省实行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省内调控、市内统一提供了政策依据。李星云教授认为:“为使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和均衡发展目标的顺利达成,应该实行以省级政府为主的教育投资体制,应建议义务教育经费由省级政府统筹……加大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省级政府投入”[3]。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让农村娃享受优质的教育服务
《纲要》第五十一条明确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农村中小学很少“有好的教师”,由于现行的教师调配制度,农村“好的教师”顺利“上流”,村级的流到镇级、镇级流到县级、县级流到市级,其根本原因还是城乡教师待遇的差别。
(1)“实现城乡教师工资收入一体化”[4],由于城乡(市域内)物价稍有不同,这样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收入优势也许能留住一些优秀的教师。
(2)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技术水平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教育工作了。这就需要对教师尤其是农村的教师进行培训。培训不能再象以前偏重于学历的提升,而是要更多关注教师知识结构的专业性、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和教育技术的有效性,更多地关注教师践行新课程改革精神设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对于那些长期未参加培训、教育教学能力低下的教师应该“强迫”他们进行半年到一年时间的教育进修,否则退出教育行业。各级教育培训部门在制订培训政策时要向农村教师倾斜,向薄弱校教师倾斜。
(3)前些年,教育薄弱地区有不少优秀教师“东南飞”了,2008年笔者所在的县域内唯一的一位中学正高级教师也“东南飞”了。飞得越多,飞往地的学生阶层与飞出地的学生阶层差别就越大,固化现象就越严重。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着手研究阻止“东南飞”的对策,研究“飞”回来的对策,研究优秀教师“飞”进来的对策。这也是教育薄弱地区实施教育均衡发展、消解学生阶层固化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4)彻底解决中小学高级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按现行的职称评审政策,笔者算了一下,一位本科毕业的中学教师,经过正常的努力,到34岁就可评聘为中学高级教师。若工作特别努力,即能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中小学教师晋升为高级教师后,想再向上晋升为中学正高级教师几乎不可能,因此晋升为中学或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后,就没了奔头、没了目标,工作懈怠、懒散,功夫用在“诗外”的也不乏其人。各级教育部门举办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学能手评选、优质课评选、专业技能评选等等,高级教师有绝对优势,可很少报名参赛,倒是待晋升职称的中级、初级教师踊跃报名参赛。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教育质量的优劣。中小学高级教师在一所学校本应是顶梁柱、骨干、引领者,但现实中大部分中小学高级教师却出现“骨骼闭合”现象。望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着手研究、制订针对中小学高级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激励政策,激发这一群体的广大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持续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使之成为“好的教师”,为孩子们提供“好的教育”。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阶层固化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其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长期的,消解学生阶层固化也是艰难的、复杂的。但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强大,有法律保证,有政策、制度的优势,有义务教育近三十年改革发展的经验,义务教育会逐步走向均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阶层固化一定会缓解直至消解。
参考文献
[1] 黄静.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及其对社会公平的影响.理论当代,2009(5).
[2] 杨兆山,金金.建设“标准化学校”搭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操作平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3] 李星云.论保障江苏省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和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4] 王焱.聚焦徐州“无差别教育”——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尝试.人民教育,2005(24).
(责任编辑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