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如能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尾总结,不仅能巩固知识、检查效果、强化兴趣,还能再度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课推向新的高潮,达到“课结束,趣犹存;言已尽,意无穷”的理想效果。
关键词:对话交流;巧用练习;存趣延乐;延伸拓展
中图分类号:G4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2-0050-02
俗话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课堂教学中,总结环节好比一出剧的尾声,其意义与序幕高潮一样,画龙点睛是丝毫不容忽视的。如果能做到尾声余音绕梁、引人深思、拓展想象的空间,那么它便为这堂课更添了几分精彩。因此,教师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不仅能起到巩同知识、检查效果、强化兴趣,还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课推向新的高潮,达到“课结束,趣犹存;言已尽,意无穷”的理想效果。
一、对话交流——情感共鸣
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导入新课”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注重,然而,课尾总结也应重视。好的总结,可以彰显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获得更加丰硕的认知成果,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如一位老师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他风趣幽默的谈吐、活泼有趣的数学活动安排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了学生的思维。离下课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在学生意犹未尽之际,为了给整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为了了解学生40分钟的体验,老师让学生谈谈收获与体会,出现以下一段精彩的对话。
师:同学们,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但探索的脚步却不能停止啊!聪明的你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希望《分数的意义》能给你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请谈谈你们对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吧!(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们纷纷站起发表自己的感想。)
生l:我的收获是认识了一位幽默的老师,我很高兴!
生2:我的收获是经历了一次有趣的探索过程!
生3:我想用学到的分数知识谈谈我的感受。如果说我的感受是单位“1”的话,那么1/3是结识了一个大朋友;1/3学到了知识;1/3体验到了学习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
生4:我也用分数说说我的感受。如果说我的感受是单位“1”的话,那么把它平均分成两份,1/2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懂得了分数的意义;1/2是我学会了如何学习。
生5:通过这两位同学的发言我又知道了只要确定了单位“1”,把它平均分,任何事物或任何事情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上述课尾总结不是老师喋喋不休的说教,而是在学生亲历学习活动的自我体验后,教师再次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融洽、温馨的场景,让学生无拘无束,激情满怀,纷纷用心灵参与对话。在交流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而自己的感悟又会被别人的发言所唤起。最终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知识得到提升,个性得到张扬,进而达成师生间的思维共振、情感共鸣。这将永远留在学生的脑海中。
二、巧用练习——深化思维
巧妙的练习不仅可以起到巩固新知、形成技能之功效,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再创造、再发展的机会与平台,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深化。为此,老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练习中的深化点,在新课结束前,精心设计几道有一定的智力与思考价值、让学生感到疑惑或感兴趣的题目,使其在判断、尝试解答中,带着兴趣下课。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课时,下课前可设计两道题让学生思考计算:①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米,宽是5米,周长是多少?如果将长缩短1米,变成了什么图形?想一想,计算这个图形的周长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②比较下列两个图形。哪个图形的周长较长?(单位:厘米)
课尾通过这样的巧练妙引,有效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把学生引向探究、发现的新天地,使其认清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加深了对“周长”概念深层次的理解,有益于学生将新知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同时为下节课进一步探究正方形的周长与计算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三、存趣延乐——内化新知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总结一般化、形式呆板,易使学生感到乏味,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能使学生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完“因数与倍数”后,原本教科书中的练习是找出一些数的因数和倍数,而该教师在结束时进行了一些修改,设计了“找朋友”出教室这样一个有趣的结尾游戏。
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卡片说):同学们,你们可以为我出示的这些数字“找朋友”吗?如果你的座位号是卡片上数字的倍数,你就找到了“朋友”,便可以离开教室了。但在离开前,你要走上讲台,为你的座位号再找出两个“朋友”,这两个“朋友”,一个是它的因数、另一个是它的倍数,”才能走出教室。(学生顿时兴趣倍增。)
师(出示卡片“2”):同学们,座位号是2的倍数的请走上讲台。(座位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纷纷走上台,并按要求分别说出了自己座位号的倍数和因数,然后离开了教室。)
师(出示卡片“3、5”):现在请座位号是3、5的倍数的同学走上讲台。(此时,座位号是3、5的倍数的学生,也用同样的方式走出了教室。最后,教室里只剩下座位号是1、7、11、13、19、23、29、31、37的学生。)
师(故作惊讶):你们怎么还不出去玩呢?
生:因为我们的座位号都不是老师拿的卡片上数字的倍数。
师:那该出示什么数时,你们就都可以出去呢?
生:如果老师出示“1”时,我们就都可以出去了。
师:好!老师满足你们的要求。相机出示卡片“1”,在欢快的下课铃声中,同学们依次做完游戏走出教室,趁着游戏的余兴投入了快乐的课间十分钟。
上述以找“朋友”离开教室进行结尾,不难发现原本单调的课堂教学变得灵动、鲜活起来,课堂在结束时再次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样把课堂教学又一次推向新的高潮。在本节课中学生彻底摆脱了单调的找数练习,全身心地沉浸在数学游戏之中,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因数、倍数知识的理解。不难发现,本节课学生学了什么,又有哪些收获,一切尽在不言中。
四、延伸拓展——升华认知
当所教内容学完后,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应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融,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使之成为联系课外的纽带,以活跃第二课堂。如,一教师教完“三角形的内角和”时,结课时创设了如下的问题场景。
师(相继出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问: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和证明,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那么这些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学生面有难色)
师(稍作提示):同学们,计算和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们采用了“拼图法”,对于这些图形我们能不能采用类似的方法呢?比如,是否可以用“分图法”,把它们分解成几个三角形,再计算它们的内角和呢?”(此时,学生猛然醒悟,很快顺次把这些图形分成2个、3个、4个三角形,从而得出:四边形内角和是1800×2,五边形内角和是1800×3,六边形内角和是180°×4。)
师:照这样看,七边形、八边形、九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呢?课后大家可以进一步探究……
这样结尾方式,在学生熟练掌握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把所授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进一步启迪学生思维,由课内引向课外。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又拓宽了思路,扩大了认知的领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同时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多边形的知识埋下了伏笔。
总之,一堂课的结尾如同一曲乐章的尾声,设计得好,就会掷地有声、余音缭绕、回味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