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问题,学生不能把“品德”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我们尝试“四步教学法”,比较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程;课堂教学;四步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2-0038-0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综合性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养成良好的习惯,生发热爱生活的情感,拓展生活视野,提升生活经验与道德认知水平。为了有效地落实这一任务,我在教学实践中,把《品德与社会》课依“课前任务、课堂活动、课后延续和认识回归”四个步骤有序地实施,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课前任务:引导
学生生活的空间是纷繁复杂的社会,他们所接触的人或事是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每天都在继续,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刻伴随着生活。然而,小学生受认知所限,其个人好恶不能完全与社会道德规范相吻合。社会生活中符合道德规范的一面,也许他们并不认同;而正对他们胃口的,则往往又可能与社会道德相悖。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上泛泛地说教,教师讲不清楚,学生听不明白。于是,我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引导他们在调查、访问、参观和对比中认识社会生活现象。学习《安全才能回家》一课前,安排学生观察交警叔叔的工作和路上行人的表现,记录自己的发现;学习《家乡的变化真大呀》一课前,要求学生先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之后又组织以“我和长辈比童年”为题的演讲活动。这些“课前任务”指向明确,又由学生自己亲临一线,获取第一手资料,亲切、真实,说服力和教育功效强,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堂活动:交流
课堂活动是在教师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自主活动。其间,学生带着“课前任务”中的发现或困惑,作为主体走进课堂学习过程,在课堂活动的交流中师生交融,生生互动。学生生活实际中的矛盾冲突、生活现象与社会道德的冲突、社会见闻与认知困惑的冲突,都一一呈现出来,这样就将大社会搬进了小课堂,学生在活动和交流中碰撞、探究、感受、体验和领悟。例如《我懂得了……》这一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挖掘、提炼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具有教育意义的,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辨,不仅使学生逐步明白了“宽以待人”、“取长补短”等社会道德标准,还使他们明白了自己原来那些“不虚心”、“不依不饶”等种种做法与社会道德规范是极不相适应的。而就在这最熟悉、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一群最相近、最要好的伙伴,在活动和交流中解决了平时相互间的冲突和矛盾,化解了各自的问题和困惑。因为他们在相处中的情感激发和教师对他们的行为指导都自然而然,学生从而获得了足够的思考、感悟空间,从而使他们对生活、社会的认识和适应能力一点一点地得到提高。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为孩子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三、课后延续:深化
课堂是学生认知与品行提升的理想时段和理想地带。在这里,师生共同还原了本真、质朴的生活,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然而,当他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时,现实的社会生活又会对他们产生巨大冲击。他们会发现课堂上感受到的生活美好与现实的生活之间仍然是存在冲突和矛盾的。例如,老师说应对人有礼貌,交往中应该主动打招呼、问候、握手,然而真这样做了,却往往招致冷落和麻烦;再如,课堂上老师讲,关爱弱势群体是政府的责任,关爱弱势学生是老师的责任,关爱弱势伙伴是我们大家的责任。可自己给成绩差一些的同学讲讲作业,替腿有毛病的老大爷拎几桶水,却反而被讥讽为出风头、捞表扬。这时的学生处在心理矛盾和行为懵懂之中,急需对其进行价值观和判断力的引导,这就是课后延续、深化的突破点。教师要适时采用各种方式引导他们,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还要实事求是地告诉他们,就像“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社会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四、回归生活:升华
在和谐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生活课堂”是愉悦的、合作的、体验的,更是生活的,它的建构,使师生“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那么,和谐的现实“社会生活课堂”应该与其有着共同特征。例如:教学《秋天的收获》一课,需要收集大量秋天的果实。我考虑到每个学生带来的水果有限。就有意识安排了小组合作。小组成员把从家里带来的水果放在一起,开展了这样几个环节的教学活动。1.认识收获物。看一看水果的颜色,摸一摸形状,闻一闻香味。2.给收获物分类。按不同的标准把小组收集的水果分成几类。3.做一个水果拼盘。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做一个水果拼盘,并取一个名字。老师用数码相机拍下每组的作品,在大屏幕中展示出来。学生看着自己的成果兴奋不已,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彰显与满足。4.品尝秋天的水果。回味劳动的艰辛,体验收获的幸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了有效的学习活动,学会了合作与共享,在感到愉悦、甜美的同时,道德水平和认知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我们知道,要让每一片叶子都吸收到养料,首先要条条经脉畅通无阻,教学也是如此。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每一个教学过程都应转化成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体参与过程。因此,教师要重视和加强对实施过程的组织和调控。仔细、周到地考虑活动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针对问题制订适当的措施,提出明确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要运用各种方法及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引导和调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效地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堂教学有效